回去路上,我回顾了这些年身边不少朋友的创业经历,深感目前的创业环境害了一大批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领域。为什么这么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口号本身是没有错的,鼓励年轻人多闯多干,提倡创新精神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创业这件事上,似乎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创业必须融资!各大媒体(36Kr、创业邦、黑马会等等)一天到晚都在发布最新的投融资资讯,并且纷纷建立孵化器对接投资圈,导致大部分年轻人进入误区。
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尽管每天都有几家甚至数十家公司获得融资,然而相较于国内初创公司的庞大基数,这个概率就变得很小了。更何况,不管做什么项目,其本质是自己要有造血的能力,即使是获得千万级投资的公司,那也是被投资方看中了其巨大的市场和以及在未来上市的可能性。投资人不是傻子,你可以入不敷出,但是不能不会造血。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获投企业到最后都做成功的,因此创业跟融资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在逻辑上,融资不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创业也不是融资的充分条件!
很多人都舍本逐末了,就像上面的那位学弟,都是为了能获得融资的机会而去制造用户,我这里说“制造用户”,是因为我认为两万的用户包含了部分僵尸,这个现象其实普遍存在,为了让数据更好看,作假、诱导等屡见不鲜,手段也愈来愈多,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现在有人这样戏说互联网行业:化缘的改叫众筹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大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了,IDC的都自称云计算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放高利贷改叫资本运作了,借钱给靠谱朋友改叫天使投资了,借给不靠谱的就叫风险投资了。
正是因为如此,搞得所有年轻人都把自己当成了“猪”,期待自己就蹲在风口,等着被吹上天。再回过头来说说这位学弟的盈利情况,在有两万用户的情况下,日活跃数维持在200左右,这个转化率是很低了,再加上日常运营成本,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其实这也正常,在校园里待过的都知道,食物、包裹都是可以让同学或室友带的,况且大学生也不会整天宅在寝室里不出门(打游戏、看剧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