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得主屠呦呦看名字对人的影响与时代烙印(一)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她今年八十五岁了。出生在三零年代的她,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艰难,一定是名字给她注入了坚强的免疫力,使她小时候就崇尚科学。首先,这一代中国人的姓名,很多都是叠字,尤其大陆的红二代:毛毛、羊羊、瓜瓜、点点,一听就知道父母是红军出身,这类叠字多与农作物有关,亦为根正苗红。还加上大军、援朝、红兵、文革等等;还有一些如差点就做了副总理的陈阿大、马小六之类,农民打出来的江山,相比之下,叫做崇禧、裕隆、丰祥之类的,民国前清的风格,就有些反动了。
名字象烙印一样,铸就成他们及其父母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