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解读检验报告单
哪些项目该检查?哪些项目最重要?这些检验项目有什么意义?这是每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想了解的。 当有些患者拿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发现检验结果出现“上、下”箭头时,会非常恐慌,以为自己的一定是生病了,急于想知道自己得了啥病?病情如何?预后怎样?实际上可能是虚惊一场;也有些患者看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以为一切皆好,万事大吉了,可有时候检验结果虽然在正常范围,却不能完全排除身体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的“准病人”,虽然不一定需要服药治疗,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运动量。再次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运动调整仍无法缓解,应立即就医。
由此,拿到自己的检验报告,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代号,不能着急,要对照检验报告单上的正常参考范围,正确理解报告单内出现的临界值及异常结果。但在判读检验结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要注意正常参考值范围
一般而言,化验结果如果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可视作“正常”,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视作“异常”。但目前参考值范围的设定通常是以95%正常人群平均测定值来确定的,还有5%的正常人不在此范围之内,或高于上限或低于下线(但与上限、下限相差不会太大)。所以,出现偏低或偏高的现象,不一定有病。另外正常参考值范围也会因性别、年龄、检验方法、检测系统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去不同医院就诊,一定要了解该医院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再判断是否正常。
2.注意不同人群不同生理状态下检验结果的变化
测定结果“异常”是否一定有病呢?不一定,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异常,临床上一定要结合病人的体征及其他结果综合判断,就拿甲胎蛋白(AFP)来说,此项目是最常规的肿瘤筛查项目,如果成人AFP明显增高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有增高,而妊娠妇女AFP增高,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再比如,高原地区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属正常范围而在高原地区出现同样的结果可则能是贫血患者。因此,当发现检验报告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应该先请专科医生帮忙解读,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情况做客观的判断。
3.多项检验结果要综合分析
作化验检查很少有作一项的,检验科会根据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不同做相应检验组合(如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分析等等),以便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患者情况的。例如一个怀疑得肝病的患者,如果谷丙转氨酶(ALT或GP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损伤,但造成肝损伤的原因很多,往往要作肝炎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 “三对” “三对半” “四对”)的检测,以确定肝炎的类型。又如一个贫血患者,不仅要检查血常规,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还要检查外周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检查等,用以判断属于何种贫血及造血功能。疾病诊断明确了(也就是说找到病根了),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就确立了。
4.注意报告结果所使用的单位
目前化验结果报告方式最常用的有3种,第一种是“阴性”、“阳性”,这是一种定性检查确定,比如HBsAg阳性,就说明该患者体内又有乙肝病毒。第二种是滴度,往往用于抗体测定,如抗核抗体1∶16等等,属于一种半定量的报告方式。第三种是用具体的数值报告(是定量检测方式,也是目前在检验报告单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式),看用数值报告检验结果时要注意后面的计量单位,因为所采用的单位不同,所得的数据也不同,有时会相差上千倍。所以在判断自己检验结果的变化趋势时,不要只看数字,要注意单位,只有计量单位相同,结果才有可比性。
5.明确检查目的
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协助临床医生诊断、观察疗效及病情转归等。有的化验项目对确诊某种病有肯定意义。如痰中查出结核杆菌,可确诊患者有开放性肺结核。但还有很多化验项目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如果已确诊患有某种疾病,特定的化验结果变化对判断疗效及病情变化是有重要价值的。上面提到的贫血患者经治疗,如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逐步上升及至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有效,且是判断是否治愈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化验指标恢复正常,通常是好转的指征。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患者初期有意义的化验指标的出现不一定是同步的,疾病过程中,各指标变化也是有先后的,至于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同样如此。有关这方面的临床解释,患者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一般不具备客观判断能力,最好请教有关医生及检验医师。
6.注意结合自己临床表现,作出综合分析
同一种病,可以出现不同症状,不同的疾病症状很可能相似,化验结果也同样。因此疾病的诊断在分析化验结果同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体征、影像学检查(B超、X照射、CT、核磁共振)等等。就治疗过程来说,可能一些化验指标已经恢复正常,而另一些指标还没有变化;也可能疾病的症状消失了,而化验结果还不正常;反之,化验结果正常了,症状并未消失。这些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时更要多听医生的意见,继续观察。
7.注意正确采集标本,了解自己采血时的状况
标本采集不正确,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最常见的如:不是空腹采血(一般情况下,化验抽血要求空腹12小时左右,此时结果最稳定,除规定餐后采血的例外);血标本溶血、严重脂血会对许多指标有影响;用了抗生素以后再作细菌培养;采集不是病理标本或混有其他机体正常成分(如痰标本中混有唾液等)……这样的标本是无效的,检验结果是错误的,由此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还有些药物亦能影响检验结果,必要时需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因此应该遵守留取标本的有关要求,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
总之,人体是最复杂的有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理活动,体现身体状况的各项指标也随着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要客观、理智分析检验结果,以免给自己带来困惑。
哪些项目该检查?哪些项目最重要?这些检验项目有什么意义?这是每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想了解的。 当有些患者拿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发现检验结果出现“上、下”箭头时,会非常恐慌,以为自己的一定是生病了,急于想知道自己得了啥病?病情如何?预后怎样?实际上可能是虚惊一场;也有些患者看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以为一切皆好,万事大吉了,可有时候检验结果虽然在正常范围,却不能完全排除身体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的“准病人”,虽然不一定需要服药治疗,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运动量。再次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运动调整仍无法缓解,应立即就医。
由此,拿到自己的检验报告,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代号,不能着急,要对照检验报告单上的正常参考范围,正确理解报告单内出现的临界值及异常结果。但在判读检验结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要注意正常参考值范围
一般而言,化验结果如果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可视作“正常”,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视作“异常”。但目前参考值范围的设定通常是以95%正常人群平均测定值来确定的,还有5%的正常人不在此范围之内,或高于上限或低于下线(但与上限、下限相差不会太大)。所以,出现偏低或偏高的现象,不一定有病。另外正常参考值范围也会因性别、年龄、检验方法、检测系统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去不同医院就诊,一定要了解该医院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再判断是否正常。
2.注意不同人群不同生理状态下检验结果的变化
测定结果“异常”是否一定有病呢?不一定,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异常,临床上一定要结合病人的体征及其他结果综合判断,就拿甲胎蛋白(AFP)来说,此项目是最常规的肿瘤筛查项目,如果成人AFP明显增高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有增高,而妊娠妇女AFP增高,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再比如,高原地区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属正常范围而在高原地区出现同样的结果可则能是贫血患者。因此,当发现检验报告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应该先请专科医生帮忙解读,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情况做客观的判断。
3.多项检验结果要综合分析
作化验检查很少有作一项的,检验科会根据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不同做相应检验组合(如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分析等等),以便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患者情况的。例如一个怀疑得肝病的患者,如果谷丙转氨酶(ALT或GP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损伤,但造成肝损伤的原因很多,往往要作肝炎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 “三对” “三对半” “四对”)的检测,以确定肝炎的类型。又如一个贫血患者,不仅要检查血常规,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还要检查外周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检查等,用以判断属于何种贫血及造血功能。疾病诊断明确了(也就是说找到病根了),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就确立了。
4.注意报告结果所使用的单位
目前化验结果报告方式最常用的有3种,第一种是“阴性”、“阳性”,这是一种定性检查确定,比如HBsAg阳性,就说明该患者体内又有乙肝病毒。第二种是滴度,往往用于抗体测定,如抗核抗体1∶16等等,属于一种半定量的报告方式。第三种是用具体的数值报告(是定量检测方式,也是目前在检验报告单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式),看用数值报告检验结果时要注意后面的计量单位,因为所采用的单位不同,所得的数据也不同,有时会相差上千倍。所以在判断自己检验结果的变化趋势时,不要只看数字,要注意单位,只有计量单位相同,结果才有可比性。
5.明确检查目的
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协助临床医生诊断、观察疗效及病情转归等。有的化验项目对确诊某种病有肯定意义。如痰中查出结核杆菌,可确诊患者有开放性肺结核。但还有很多化验项目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如果已确诊患有某种疾病,特定的化验结果变化对判断疗效及病情变化是有重要价值的。上面提到的贫血患者经治疗,如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逐步上升及至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有效,且是判断是否治愈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化验指标恢复正常,通常是好转的指征。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患者初期有意义的化验指标的出现不一定是同步的,疾病过程中,各指标变化也是有先后的,至于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同样如此。有关这方面的临床解释,患者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一般不具备客观判断能力,最好请教有关医生及检验医师。
6.注意结合自己临床表现,作出综合分析
同一种病,可以出现不同症状,不同的疾病症状很可能相似,化验结果也同样。因此疾病的诊断在分析化验结果同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体征、影像学检查(B超、X照射、CT、核磁共振)等等。就治疗过程来说,可能一些化验指标已经恢复正常,而另一些指标还没有变化;也可能疾病的症状消失了,而化验结果还不正常;反之,化验结果正常了,症状并未消失。这些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时更要多听医生的意见,继续观察。
7.注意正确采集标本,了解自己采血时的状况
标本采集不正确,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最常见的如:不是空腹采血(一般情况下,化验抽血要求空腹12小时左右,此时结果最稳定,除规定餐后采血的例外);血标本溶血、严重脂血会对许多指标有影响;用了抗生素以后再作细菌培养;采集不是病理标本或混有其他机体正常成分(如痰标本中混有唾液等)……这样的标本是无效的,检验结果是错误的,由此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还有些药物亦能影响检验结果,必要时需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因此应该遵守留取标本的有关要求,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
总之,人体是最复杂的有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理活动,体现身体状况的各项指标也随着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要客观、理智分析检验结果,以免给自己带来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