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美文分享吧 关注:44贴子:535
  • 2回复贴,共1

第五节 智慧之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节 智慧之树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秤重用的都是秤,而且它特别的神奇,一根秤杆加一个小小的秤砣就可以秤量很重的东西,哪怕是比秤砣重几十上百倍它都能秤,难道这就是人们说的四两拨千斤?呵呵!其实它是很神奇,特别是与西方的天平相比,那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了。我不知道古代的西方人要秤几百斤的东西是怎么秤的,但我想肯定没有中国用秤这么快捷、精准。


IP属地:广东1楼2015-11-19 21:39回复
    用过天平的估计都知道,在秤量小的物品时它是很精准,但是操作很麻烦,一个一个地加砝码、不行了再移动游标,······;可是大物体怎么秤呢?我还真没见过他们怎么秤,不过在以前做化学实验时,当物品需要得多时我们是分几次秤的。再看看我们中国的武学吧,当列强侵入中国时我们的人民用自己的拳头与敌人抗争着。面对着一个个高大的敌人对我们武学的挑战,我们的武学大师们以高度的智慧战胜了一个个自称无敌的强者。再转身看看我们的文学智慧!在中国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就已经有北宋时期出现的《蚕妇》、《陶者》等诗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和“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不正是说明了那贫富间的对比吗?一个小小的视角凸显出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是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四两拨千斤”呢?其实在现在的社会还是一样,看看那些建筑工人们,他们建了多少房子?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可是他们买得起自己建的那些房子吗?能买上一套吗?我想,他们或许给房地产商们建一百套甚至一千套房子也很难自己买上一套。这样的情景在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梅尧臣的诗句里就已经见到了,“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仿佛就是为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百姓们写的。不管是这些诗人们有先见之明还是那时也出现这样的现实或者诗词的艺术,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先人的慧眼。


    IP属地:广东2楼2015-11-19 21:40
    回复
      真正的智慧的人可能是音乐上的、可能是美术上的、可以是文学上的、道学上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有眼光的智者;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拥有什么,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所求才真正的有所成吧!


      IP属地:广东3楼2015-11-19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