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他跟随北魏孝文帝元宏巡视边镇。《水经注》载:“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骢之辞也。自台西出南山上,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魏书》对这次“车驾北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时间是: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七月出发,路线是:“戊戌谒金陵(今和林县境),辛丑幸朔州(今托县境)……八月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癸丑,幸怀朔镇(今固阳县境),已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
另一次,郦道元未写明时间,但路线与前者截然不同。《水经注》载:“芒干水(今大黑河)又西南迳白道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今坝口子村境)。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今蜈蚣坝)。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追怀往事,始知信矣。”接着写白道中溪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
显然,郦道元二进武川镇是经由蜈蚣坝这条古道的。也就是说,前次是由西而东,第二次是由南而北。此外,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孝明帝元诩诏令郦道元:“以沃野、怀朔、武川……诸镇并改为州,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郦道元已从洛阳出发北上,但因“六镇”爆发农民起义,“不果而还”。
《水经注》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1500多年前的历史、考证古城遗址,如武川镇之所在,提供了准确、有力的依据。
另一次,郦道元未写明时间,但路线与前者截然不同。《水经注》载:“芒干水(今大黑河)又西南迳白道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今坝口子村境)。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今蜈蚣坝)。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追怀往事,始知信矣。”接着写白道中溪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
显然,郦道元二进武川镇是经由蜈蚣坝这条古道的。也就是说,前次是由西而东,第二次是由南而北。此外,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孝明帝元诩诏令郦道元:“以沃野、怀朔、武川……诸镇并改为州,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郦道元已从洛阳出发北上,但因“六镇”爆发农民起义,“不果而还”。
《水经注》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1500多年前的历史、考证古城遗址,如武川镇之所在,提供了准确、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