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吧 关注:28贴子:341
  • 14回复贴,共1

浅谈识别宋代官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代官制比较复杂,这是公认的一个事实。因为宋代官员的官职不仅冗长,而且变化次数较多,所以提高了辨识难度。我们浅谈一下如何识别宋代官职。


IP属地:浙江1楼2015-11-26 20:52回复
    北宋前期文武散官阶表
    文散官名 武散官名 官 品
    1 开府仪同三司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2 特进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3 光禄大夫 镇国大将军 从二品
    4 金紫光禄大夫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
    5 银青光禄大夫 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从三品
    6 正奉大夫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7 通奉大夫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8 太中大夫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9 中大夫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10 中散大夫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11 朝奉大夫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12 朝请大夫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13 朝散大夫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14 朝奉郎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15 承直郎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16 奉直郎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上
    17 通直郎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下
    18 朝请郎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19 宣德郎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20 朝散郎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21 宣奉郎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22 给事郎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23 承事郎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24 承奉郎 御武校尉 从八品上
    25 承务郎 御武副尉 从八品下
    26 儒林郎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27 登仕郎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28 文林郎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29 将仕郎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注:怀化大将军、归德将军授化外。


    IP属地:浙江3楼2015-11-26 20:53
    回复
      (三)职。职为“职名”的简称。三馆秘阁官,诸殿大学士、学士,枢密直学士(述古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均可称“职”。元丰改制前,除三馆秘阁官或有实务外,均无职事,为内外差遣所带衔,标志文学高选。差遣所带职名,又称贴职。元丰改制后,曾经废止过一段时间,但元丰七年,神宗又恢复了职名。我认为职的真正意义是显示官员政治地位,故史籍中常载。譬如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就是一个职,显示了包拯较高的政治地位。




      IP属地:浙江6楼2015-11-26 20:54
      回复
        (五)勋。勋的作用是酬赏勋劳的秩阶,文武勋阶数均为12阶,然既无职事,也无俸钱,于政和三年为皇帝撤销。


        IP属地:浙江8楼2015-11-26 20:54
        回复
          元丰五年,文官进行官制改革,狭义的基本要素由六个减少为五个,其中改动最大的是寄禄官阶,转变的模式为:寄禄官阶中代表寄禄的职能与散官阶合并,成为新的寄禄官阶,表现形式为原散官阶;原本寄禄官阶中代表职事官名称的职能与差遣合并,成为新的差遣。所以,六大要素只剩下了寄禄官阶、职、差遣、勋和爵,政和三年后,勋亦被撤销。


          IP属地:浙江10楼2015-11-26 20:56
          回复
            (七)改制后的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寄禄官阶有了三重作用,一是确定俸禄,二是明确等级,三是决定章服。
            京朝官寄禄官阶共二十五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通直郎以上为升朝官,即为原来的“朝官”。废“京官”称呼,改称“承务郎以上”,即自第21阶至第25阶为原来的“京官”。因升迁阶数减少,故官员升迁较快,元祐三年,于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正议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各分左右阶,以增加阶数。
            元祐四年,自朝请大夫至承务郎共十四阶分左右,其中进士出身带左,余人加右,区分六品。绍圣二年,罢此法,只存朝议大夫、中散大夫、正议大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五阶分左右。大观二年罢全体寄禄官阶带左右,同年六月,左银青光禄大夫去左字,右银青光禄大夫改光禄大夫阶,左光禄大夫改为宣奉大夫,右光禄大夫改为正奉大夫,左正议大夫去左字,右正议大夫改通奉大夫,左中散大夫改中奉大夫,右中散大夫去右字,左朝议大夫去左字,右朝议大夫改奉直大夫。这样,大观二年新增宣奉大夫、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奉直大夫五阶。
            绍兴二年,寄禄官阶复带左右。有出身者带左字,无出身人带右字,赃罪人左右均不带。淳熙元年复罢之。
            选人寄禄官阶方面,元丰五年改制时,并未改动选人寄禄官阶,至崇宁二年,始将原有七阶改为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政和六年,又改通仕郎为从政郎、登仕郎为修职郎、将仕郎为迪功郎,而将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从选人寄禄官阶七阶中划出,另为奏补未出官人之阶。绍兴二年,选人七阶带左右,有出身者带左字,无出身者带右字,赃罪人不带左右。淳熙元年罢。








            IP属地:浙江11楼2015-11-26 20:56
            回复
              二、宋代武官官职的基本要素
              两宋武官官职的基本要素与文官基本一致,除职因与寄禄官合为一体难以析出外,其余要素基本一致。政和改制前,狭义的基本要素为散官阶、寄禄官阶、差遣、勋和爵,改制后,为寄禄官阶、差遣、勋和爵,广义的基本要素均需加上功臣名号、检校官等。
              政和改制前,武官的散官阶除名称与文官散官阶迥异外,其作用都是标志官品,藉此确定章服,此外,武官散官阶还授予蕃人,以作奖赏;政和改制后,散官阶与寄禄官阶合并,形成新的寄禄官阶。武职差遣的作用与文职差遣一致,具体名称则因文武分工不同而不同。文武官的勋、爵则完全一致。我们着重要说明的是武臣的寄禄官阶.


              IP属地:浙江12楼2015-11-26 20:57
              回复
                武官的寄禄官从高到低分为几个部分,正任官、遥郡官、横行官、诸司正使、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无品杂阶。
                1. 正任官。从高到低分别为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正任官不列入平常的磨勘序列,每升一级都需特旨方可升迁,素有“贵官”之称呼。除授正任官时,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均带某节度州军额,例如天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平江军节度留后(苏州);观察州与节度州辖区一致,故观察使亦带节度州军额,如鄂州观察使(鄂州为武昌军节度);自防御使至刺史,按等级除授,例如均州防御使(均州为防御州),忻州团练使(忻州为团练州),温州刺史(温州系军事州,即刺史州)。政和改制后,除节度留后改名为承宣使之外,其他无差别。
                2. 遥郡官。仅五阶,为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此五阶若兼领诸司使副或横行官的,一律为遥郡官。与正任官一样,无职事,仅表示官阶。政和改制后,除节度观察留后改为承宣使之外,其他无差别。如带遥郡者,其寄禄官阶是其兼领的诸司使副或横行官,而不是遥郡官。遥郡官又称“美官”。遥郡官必须特旨落阶方可为正任。例如“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原节度观察留后),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落阶官,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这里就表示,岳飞“落阶”,其寄禄官由“中卫大夫”替换成正任承宣使。
                3. 横行官。不像诸司使副那样列入磨勘序列而得名,需特旨方可得到。笔者认为,横行官类似与武官的职,但仍属于寄禄官阶。政和改制前,共有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合门使、西上合门使、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合门副使、西上合门副使十个。政和改制后,横行更名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中亮郎、中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政和二年十一月,增横行官拱卫郎,在右武郎之上。政和六年十一月,增宣正大夫、郎,履正大夫、郎,协忠大夫、郎,翊卫大夫、郎,亲卫大夫、郎十阶。迄南宋,横行使副共二十五阶,其中横行大夫十三阶为“要官”,横行也可以叫横班。
                4. 诸司使副。全称为诸司正使和诸司副使。诸司正使有五等二十一资,同样的,诸司副使也有五等二十一资。五等分别为(1)皇城(使、副),(2)宫苑、左骐骥、右骐骥、内藏库、左藏库(使、副),(3)东作坊、西作坊、庄宅、文宅、文思(使、副),(4)内园、洛苑、如京、崇仪、西京左藏库(使、副),(5)西京作坊、东染院、西染院、礼宾、供备库(使、副)。诸司正使和诸司副使迁转需磨勘、战功或特旨,磨勘一任迁一资或五资,有战功或特旨,一次可迁七资,或有副使对行直接升正使。政和改制后,诸司正使改为大夫,副使为郎,各八阶,共十六阶。
                5. 大使臣。通常以内殿崇班和内殿承制为大使臣。或者以敦武郎(政和前的内殿承制)、修武郎(政和前的内殿崇班)、合门祗侯为大使臣。广义上则以修武郎以上至武功大夫(政和前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供备库副使以上至皇城使等)为大使臣,又叫“尚右大使臣”,该因其隶属尚书右选。政和间定为“武功大夫至修武郎、合门祗侯为大使臣”。内殿承制(敦武郎,光宗后改训武郎)磨勘五年转内殿崇班,合门祗侯转内殿崇班。政和改制后,内殿崇班和内殿承制改为修武郎和敦武郎。
                6. 小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和三班借职为小使臣。政和改名后,替换为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但政和二年时,将敦武郎、修武郎与进武校尉(三班差使)、进义校尉(三班借差)也放在了小使臣行列。这系与诸司正使、副使相对通融而言。事实上,敦武郎和修武郎是大使臣序列,进武校尉和进义校尉是无品杂阶。进武校尉和进义校尉,在《吏部条法》中属小使臣。小使臣属三班院,元丰改制后归属吏部侍郎右选。
                7. 无品杂阶。即不入流杂阶,授予初入官而未有差遣的武人。有三班差使、三班借差、殿侍、大将、正名军将、守阙军将、公据、甲头等。政和改制后,三班差使为进武校尉,三班借差为进义校尉,大将为进武副尉,正名军将为进义副尉,守阙军将为守阙进义副尉,殿侍(在京宗室和外州军祗应的殿侍名称不变),下班殿侍(非在京宗室及外州军祗应之殿侍改名);绍兴五年改公据为守阙进勇副尉,甲头为进勇副尉。
                绍兴年间,又有一次武官阶的厘定,将郎全部移至大夫之下。
                下面讲一个特殊的寄禄官阶,即合职。合职最大的作用是提升武官升迁速度,有合职的武官升迁速度往往超出其他武官。合职包括了合门通事舍人、合门祗侯(看班祗侯)。


                IP属地:浙江13楼2015-11-26 20:57
                回复








                  IP属地:浙江14楼2015-11-26 20:58
                  回复
                    三、如何简单鉴别宋代官员的官职
                    宋代史籍中,官员的名称往往都比较长,很不容易看懂,而且各种要素都会随机出现,往往难以明确某个要素究竟是属于哪一类。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两宋史籍中,作用不明显的官职要素出现的频率非常低,作用明显的要素则较为常见,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史籍中常见的官职要素到底是属于哪一类。


                    IP属地:浙江15楼2015-11-26 20:58
                    回复
                      (一)文官的鉴别方式
                      以元丰改制前和元丰改制后为界,分别进行判断。
                      1. 元丰改制前
                      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是,首先排除出现的要素属于散官阶、勋和爵的可能(因这三个要素史籍中出现频率较低),然后确定职,最后结合实际区分寄禄官和差遣。我们以包拯的官职为例,来判断史籍中出现的官职名称究竟属于哪种要素。
                      《长编》中关于包拯的记载有以下一些:
                      (1)监察御史里行包拯,有章乞勿修。
                      (2)王拱辰举李京、包拯,或因修疏也,更详之。癸酉,太常博士李京,殿中丞包拯并为监察御史里行,中丞王拱辰所荐也。
                      (3)监察御史包拯乞不以见获斤两定罪,特於法外重行远地编置,以警赃吏,故有是命。
                      (4)监察御史包拯为契丹正旦使,合门通事舍人郭琮副之。
                      (5)庚戌,京东转运使、监察御史包拯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6)河北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包拯为户部副使。
                      (7)壬戌,遣户部副使、工部员外郎包拯与陕西转运司议盐法。
                      (8)即诏燍与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包拯追青穷治。
                      (9)三月丁未,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包拯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10)庚寅,降知泸州、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包拯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坐失保任也。
                      (11)癸丑,复龙图阁直学士、兵部远外郎、知池州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12)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13)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4)丁亥,命权御史中丞包拯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15)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6)辛酉,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包拯为给事中、三司使。
                      (17)三司使、给事中包拯为枢密副使,
                      (18)庚午,枢密副使、给事中包拯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IP属地:浙江16楼2015-11-26 20:59
                      回复
                        首先我们来看第1和第2条,这两条里包拯并没有职,所以只剩下寄禄官和差遣。监察御史里行是一个差遣,所以再到第2条里发现,殿中丞包拯为监察御史里行,这时就可以断定殿中丞是寄禄官。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3和4。光看3并不能知道包拯在做什么,因为监察御史可能是差遣也可能是寄禄官,看到4之后,终于明白包拯的监察御史是寄禄官,因为契丹正旦使是一个差遣,包拯以监察御史这个级别去出任契丹正旦使。
                        从5到18,我们发现了包拯已经有了职,从直集贤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到枢密直学士,逐步升级,这点是比较容易明确的。接着我们分析包拯的寄禄官,他历工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右司郎中、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阶,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户部副使不算呢?这里要解释一下,这里的户部是三司下属度支、盐铁、户部中的户部,是宋代前期国家财政部门的子部门,所以户部副使是一个差遣。区分完贴职和寄禄官,那剩下的就是差遣了,包拯历任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户部副使、知谏院、河北都转运使、知泸州、知池州、知江宁府、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权三司使、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这是包拯真正干的差事。


                        IP属地:浙江17楼2015-11-26 20:59
                        回复
                          2. 政和定制后
                          “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原节度观察留后),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落阶官,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
                          我们仍以岳飞为例。此处岳飞的中卫大夫(系改制前横行官引进使)为寄禄官阶,带遥郡官武安军承宣使,差遣为神武副军都统制。等到落阶之后,原有的寄禄官阶中卫大夫免去,遥郡官免去,转为正任官、镇南军承宣使,差遣为江西沿江制置使。


                          IP属地:浙江21楼2015-11-26 21:01
                          回复
                            从今天起大家可以叫我的英文名,沃德天·维森陌·拉莫帅·帅德·布耀布耀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11-26 21:16
                            回复
                              欢迎章大人啊,哈哈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11-26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