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晴语
柳晴语记得自己的祖父经常说起她出生那天。
金陵连下了半个月的雨,恰好就在那一日放晴。云销雨霁,旭日如霞,天气清明。
祖父柳澄瞧着外头久违的朝阳,觉得天公十分解人心语,再瞧瞧玉雪可爱的小孙女,很是高兴。在案前踱步了一炷香的时间,笑眯眯地蘸了墨,写下晴语二字。
于是她的名字便这么定了下来。出生不久,晴语的父亲做了冀州刺史,带着她和母亲前往冀州。再不久,母亲旧疾复发,数月后终于不治辞世。那年晴语不到两岁。
父亲一直没有再娶。晴语六岁那年,冀州出了罕见的洪灾,连日暴雨倾覆,人心惶惶。作为刺史的父亲不眠不休,亲自去山郊赈灾,疏散百姓;谁知碰上了山体滑坡,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人们都说晴语的父亲是个好官,人们也说她小小年纪没了爹娘真可怜。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会好好想着父亲,想他带着笑意,在满院阳光下念书给她听的样子,那书上有她母亲细密而好看的笔迹。
祖父派人接她回到金陵,祖母一见她单薄的小人儿心疼得落下泪来,一把抱住。不知是因为感到亲人怀抱的温暖,还是想起了再见不到父亲的伤感,小女孩的眼泪扑簌簌地掉。
自此,她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如今是第十年。数不清的日子听上去漫长,其实过得也快。祖父请了金陵有名的师傅,教晴语读书,也依她的爱好,请了老师教她奏琴作画。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柳澄任职中书令更是忙于政务,陪着她的时间不多。晴语也懂事,从不吵闹耍小性,要她一个人待着,她便一个人待着。读读书,写写字,闲时踏青赏花,看天边云卷云舒,也觉得惬意自在。
许是晴语天生好静,或者因为跟着两位老人生活,心思特别沉静淡然,虽然性子温和大方,却不大爱和那些世家公子、小姐们常来往,平常金陵城的各种聚会她也鲜少参加。因而虽然是一等一的样貌才情,认识她的人还真不多。
不过仅仅冲着中书令柳澄大人的身份,在达官贵人家的小姐之中,晴语也已经极其出挑。自她满十四岁起,前来提亲说媒的人家便数不过来,朝中重臣、巨商富贾不在少数。然而对林林总总的求亲者,祖父柳澄一概捻着胡子,露出官方的和气笑容,然后婉然拒绝。
说是,孙女还小,缘分未到。
祖母也曾半开玩笑地问晴语,是不是觉得祖父故意挡了她的姻缘,好让她陪在他俩身边?晴语只是弯了眉眼,坦然一笑。
她相信祖父的眼光。朝局复杂,风气并不清明;虽然在闺中,她多少也知道一些。那些纨绔子弟,非她良人。
就算是两老的私心,要留她在身边,其实也很好。从小她就知道,命运难测,生死别离也许就是顷刻间的事情。所以,她特别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对于未来的人生,她不忧,也不急,总归冥冥之中都有命运。她并没有太多的想象,太大的期望。
比如现在,她只想祖父祖母能够平安健康,她能陪着他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阿语啊。还记得你从冀州回来,跟祖母说的第一句话吗?”躺在榻上的老妇面容虚弱,黯淡的眼里仍撑着慈爱的笑意。
柳晴语握着祖母的手坐在床边,澄净的眸子安静而依赖。
“你啊,一边大哭一边说,‘祖母…祖母不要哭了,头发都变白了……’”
晴语不好意思地笑出来,“祖母净记着阿语小时候那些傻话。”
“不傻。你看现在,可不是全都白了么。”
晴语心里头发沉,喉咙口涌上酸涩。祖母缠绵病榻已久,近几日感染了风寒,精神越发不好。大夫来瞧过,有些为难地暗暗嘱咐,老夫人怕是年寿不久了。
正想着,祖母拍了拍她的手。
“别难过。我在这世上一辈子,和你祖父一块,儿孙满堂,活到满头白发,已经是大福气了。要说遗憾,就是…还没给你找到个好归宿,看着你出嫁……”
晴语鼻子酸了,眼眶有些热。老夫人又断断续续地说道,她才十七岁,其实也不急。阿语是好姑娘,一定得是个极好极好的小伙子,两个人要心心相印,能相伴到老才好。只是……怕自己等不及、没福分看到那一天了。
伴着声声咳嗽,老夫人精神有些不济。晴语轻轻替祖母盖好被子,柔声道:
“祖母别多想了,早点歇息吧。阿语在这儿守着您。”
老夫人怜爱地瞧着家里最小的孙女,明眸雪肤、眉眼温柔。从小养在自己身边,这是她的心头肉。外面看是恬静柔和,内里头是坚强明慧。不是不放心,是真舍不得啊。叹了口气,老夫人终是闭上了眼。
屋内的炭火烧得很旺,将冷冽的寒风阻挡在外。老夫人渐渐睡着。昏黄烛光中,柳晴语的面容依然平静,只是多了一些淡淡的忧伤。
明天是金陵一年一度的唐花节。金陵城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小姐都盼着过节,更有甚者从外省赶来,就为了参与这一盛会。
可是她不想去。
轻手轻脚地出了房门,贴身丫头青青正执了灯笼过来。
“小姐!我正到处找你呢。”
“刚才陪祖母多聊了一会儿。青青,等会去跟奶娘说一声,我们明天去趟镇山寺,为祖母祈福吧。”
“小姐不去唐花节啦?”
晴语摇了摇头。青青的表情顿时有点失望,瞧了瞧小姐的脸,一贯的温和却笃定的很。她知道小姐从小就拿的定主意,再多说也是没用。只好应了声是,将素色大氅披在晴语身上,主仆二人静静回房去了。
柳晴语记得自己的祖父经常说起她出生那天。
金陵连下了半个月的雨,恰好就在那一日放晴。云销雨霁,旭日如霞,天气清明。
祖父柳澄瞧着外头久违的朝阳,觉得天公十分解人心语,再瞧瞧玉雪可爱的小孙女,很是高兴。在案前踱步了一炷香的时间,笑眯眯地蘸了墨,写下晴语二字。
于是她的名字便这么定了下来。出生不久,晴语的父亲做了冀州刺史,带着她和母亲前往冀州。再不久,母亲旧疾复发,数月后终于不治辞世。那年晴语不到两岁。
父亲一直没有再娶。晴语六岁那年,冀州出了罕见的洪灾,连日暴雨倾覆,人心惶惶。作为刺史的父亲不眠不休,亲自去山郊赈灾,疏散百姓;谁知碰上了山体滑坡,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人们都说晴语的父亲是个好官,人们也说她小小年纪没了爹娘真可怜。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会好好想着父亲,想他带着笑意,在满院阳光下念书给她听的样子,那书上有她母亲细密而好看的笔迹。
祖父派人接她回到金陵,祖母一见她单薄的小人儿心疼得落下泪来,一把抱住。不知是因为感到亲人怀抱的温暖,还是想起了再见不到父亲的伤感,小女孩的眼泪扑簌簌地掉。
自此,她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如今是第十年。数不清的日子听上去漫长,其实过得也快。祖父请了金陵有名的师傅,教晴语读书,也依她的爱好,请了老师教她奏琴作画。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柳澄任职中书令更是忙于政务,陪着她的时间不多。晴语也懂事,从不吵闹耍小性,要她一个人待着,她便一个人待着。读读书,写写字,闲时踏青赏花,看天边云卷云舒,也觉得惬意自在。
许是晴语天生好静,或者因为跟着两位老人生活,心思特别沉静淡然,虽然性子温和大方,却不大爱和那些世家公子、小姐们常来往,平常金陵城的各种聚会她也鲜少参加。因而虽然是一等一的样貌才情,认识她的人还真不多。
不过仅仅冲着中书令柳澄大人的身份,在达官贵人家的小姐之中,晴语也已经极其出挑。自她满十四岁起,前来提亲说媒的人家便数不过来,朝中重臣、巨商富贾不在少数。然而对林林总总的求亲者,祖父柳澄一概捻着胡子,露出官方的和气笑容,然后婉然拒绝。
说是,孙女还小,缘分未到。
祖母也曾半开玩笑地问晴语,是不是觉得祖父故意挡了她的姻缘,好让她陪在他俩身边?晴语只是弯了眉眼,坦然一笑。
她相信祖父的眼光。朝局复杂,风气并不清明;虽然在闺中,她多少也知道一些。那些纨绔子弟,非她良人。
就算是两老的私心,要留她在身边,其实也很好。从小她就知道,命运难测,生死别离也许就是顷刻间的事情。所以,她特别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对于未来的人生,她不忧,也不急,总归冥冥之中都有命运。她并没有太多的想象,太大的期望。
比如现在,她只想祖父祖母能够平安健康,她能陪着他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阿语啊。还记得你从冀州回来,跟祖母说的第一句话吗?”躺在榻上的老妇面容虚弱,黯淡的眼里仍撑着慈爱的笑意。
柳晴语握着祖母的手坐在床边,澄净的眸子安静而依赖。
“你啊,一边大哭一边说,‘祖母…祖母不要哭了,头发都变白了……’”
晴语不好意思地笑出来,“祖母净记着阿语小时候那些傻话。”
“不傻。你看现在,可不是全都白了么。”
晴语心里头发沉,喉咙口涌上酸涩。祖母缠绵病榻已久,近几日感染了风寒,精神越发不好。大夫来瞧过,有些为难地暗暗嘱咐,老夫人怕是年寿不久了。
正想着,祖母拍了拍她的手。
“别难过。我在这世上一辈子,和你祖父一块,儿孙满堂,活到满头白发,已经是大福气了。要说遗憾,就是…还没给你找到个好归宿,看着你出嫁……”
晴语鼻子酸了,眼眶有些热。老夫人又断断续续地说道,她才十七岁,其实也不急。阿语是好姑娘,一定得是个极好极好的小伙子,两个人要心心相印,能相伴到老才好。只是……怕自己等不及、没福分看到那一天了。
伴着声声咳嗽,老夫人精神有些不济。晴语轻轻替祖母盖好被子,柔声道:
“祖母别多想了,早点歇息吧。阿语在这儿守着您。”
老夫人怜爱地瞧着家里最小的孙女,明眸雪肤、眉眼温柔。从小养在自己身边,这是她的心头肉。外面看是恬静柔和,内里头是坚强明慧。不是不放心,是真舍不得啊。叹了口气,老夫人终是闭上了眼。
屋内的炭火烧得很旺,将冷冽的寒风阻挡在外。老夫人渐渐睡着。昏黄烛光中,柳晴语的面容依然平静,只是多了一些淡淡的忧伤。
明天是金陵一年一度的唐花节。金陵城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小姐都盼着过节,更有甚者从外省赶来,就为了参与这一盛会。
可是她不想去。
轻手轻脚地出了房门,贴身丫头青青正执了灯笼过来。
“小姐!我正到处找你呢。”
“刚才陪祖母多聊了一会儿。青青,等会去跟奶娘说一声,我们明天去趟镇山寺,为祖母祈福吧。”
“小姐不去唐花节啦?”
晴语摇了摇头。青青的表情顿时有点失望,瞧了瞧小姐的脸,一贯的温和却笃定的很。她知道小姐从小就拿的定主意,再多说也是没用。只好应了声是,将素色大氅披在晴语身上,主仆二人静静回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