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入了道悦家的壶,对紫砂愈发感兴趣,转篇文章大家一起学习!喜欢学习的新老朋友,大小伙伴都来看看吧!
紫砂乱象揭秘之灌浆壶
近来紫砂壶可谓是“声名大噪”,先是媒体连篇累牍地曝光宜兴紫砂壶在制作中大量使用有毒化工泥,遭遇信任危机;接着在前几日的拍卖中,现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作品拍出9200万元的天价,震惊收藏界。
一悲一惊,折射的正是近几年来紫砂壶热下的乱象。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紫砂壶多达九成是假货。
每一种新工艺在开发的前期都是革新,是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就会变成大家不再接受的工艺,比如化料。所有的这类化料都是大师们的革新作品,普通人在以前是没有财力和机会去做那些东西。但不能说因为是大师的作品我们就要不能反对,说化料无害。
浅谈灌浆壶的前世今生
灌浆壶分早期、晚期、现状
一、早期由1957年(也有专家说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来量产工艺,并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进行了2年试验。但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显提升泥浆流动性。
二、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研究紫砂注浆壶工艺。参加者有: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赵洪生等。由赵负责注浆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汕头泥(也有说高领土)和水玻璃,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器极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推论:1、早在30年代顾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辈大师已经小范围的开展研究和试制,而此举无疑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2、紫砂注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3、晚期注浆器经过脱模整理,在外观上几可乱真。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浆工艺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
紫砂乱象揭秘之灌浆壶
近来紫砂壶可谓是“声名大噪”,先是媒体连篇累牍地曝光宜兴紫砂壶在制作中大量使用有毒化工泥,遭遇信任危机;接着在前几日的拍卖中,现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作品拍出9200万元的天价,震惊收藏界。
一悲一惊,折射的正是近几年来紫砂壶热下的乱象。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紫砂壶多达九成是假货。
每一种新工艺在开发的前期都是革新,是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就会变成大家不再接受的工艺,比如化料。所有的这类化料都是大师们的革新作品,普通人在以前是没有财力和机会去做那些东西。但不能说因为是大师的作品我们就要不能反对,说化料无害。
浅谈灌浆壶的前世今生
灌浆壶分早期、晚期、现状
一、早期由1957年(也有专家说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来量产工艺,并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进行了2年试验。但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显提升泥浆流动性。
二、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研究紫砂注浆壶工艺。参加者有: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赵洪生等。由赵负责注浆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汕头泥(也有说高领土)和水玻璃,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器极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推论:1、早在30年代顾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辈大师已经小范围的开展研究和试制,而此举无疑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2、紫砂注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3、晚期注浆器经过脱模整理,在外观上几可乱真。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浆工艺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