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西夏
千年前的神秘王朝虽早已随着迷漫的黄沙远去,异彩纷呈的西夏文明却逐日显现,让西北的荒凉淡去,让夺目的灿烂留存。
遥想当年,北宋国力薄弱,让一个个民族政权的建立成为了一种必然。公元1038年,李元昊筑坛受册,开始了一个党项人自己的王朝。这个王朝随着他创造的一切历经沧海桑田,载入了历史的记忆里。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裔势更雄。”
在这气势磅礴、绵延千里的贺兰山下,静静地横卧着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寝。高大精致的门楼、雕龙画栋的灵台早已在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中摧毁殆尽,留下的是一片残垣断壁和一个个黄沙堆砌的土墩。这一座座犹如金字塔的巨型土冢平静地矗立在苍茫的天地中,向世人娓娓道尽西夏王朝的过往云烟。这种大气而又略显苍凉的景象,让人不禁想到《古冢谣》中所写到的:“当年拓地广千里,舞榭歌楼竟华侈。强兵健卒长养成,藐视中原谋不轨。岂知瞑目都成梦,百万衣冠为相送。”
千年流逝,黄沙古冢依然。立国达189年的西夏,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居然被排斥在“正史”之外,使得有关西夏的历史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处在空白之中,一层飘渺的神秘笼罩了它。
当世人拾掇起王朝遗留下的零星碎片,历史的真相正恬淡地等待着后人的启封。
在西夏王陵不远处有著名的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系远古先民雕凿,内容上至远古,下至西夏时期,大部分岩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就在这些想象丰富手法多样的岩画中,有一个特殊有趣的画面:一个两边画了长长小辫的人头像旁边加了一行西夏文。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据研究,人头像和西夏文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于是就引发人们无尽的猜想:也许在历史上的某一天,某一群西夏先民发现这幅岩画,就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因为人头像那两边留小辫的装束类似于西夏人的典型装束。于是就神化了那幅画,在画上加了注释,将其崇拜起来。
这不同时期结合的字画,让西夏年代增添了几许浪漫。誉为“天书”的西夏文便是这浪漫中的奇葩。西夏文是仿汉字的文字,但是笔画却异常繁多。正可谓“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有关它的创造也是含糊不清。有人称李元昊自制西夏文,《辽史》又将其归功于元昊之父李德明。而《梦溪笔谈》中则称“元昊果判,其徒遇乞先创造番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西夏文究竟谁为之恐怕无法确定,但是无论是怎样造出来的,都是一个艰辛庞大的工程,而获得的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当琼楼玉宇舞榭歌台化作漫漫尘土茫茫黄沙,神秘的西夏文却向世人昭显着千年前璀璨的文明和厚重的历史。
一个时代的消逝是一种必然,当它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感叹伤怀,追捧古人所有的智慧与结晶。其实任何的惋惜和留念都没有必要,很多历史如露亦如电,而文明已在一代代的历史进步中传承下来,如同一个滚动着的雪球,上一代的文明一直都融入在下一代的历史中。
神秘的西夏,在后人无数次的遥想中更显得神秘璀璨动人。
黄沙迷漫月如钩……
后记:暑期 ,远足西北。步入宁夏,和西夏王陵零距离,便有上述文字。( 何马玉涓)
千年前的神秘王朝虽早已随着迷漫的黄沙远去,异彩纷呈的西夏文明却逐日显现,让西北的荒凉淡去,让夺目的灿烂留存。
遥想当年,北宋国力薄弱,让一个个民族政权的建立成为了一种必然。公元1038年,李元昊筑坛受册,开始了一个党项人自己的王朝。这个王朝随着他创造的一切历经沧海桑田,载入了历史的记忆里。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裔势更雄。”
在这气势磅礴、绵延千里的贺兰山下,静静地横卧着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寝。高大精致的门楼、雕龙画栋的灵台早已在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中摧毁殆尽,留下的是一片残垣断壁和一个个黄沙堆砌的土墩。这一座座犹如金字塔的巨型土冢平静地矗立在苍茫的天地中,向世人娓娓道尽西夏王朝的过往云烟。这种大气而又略显苍凉的景象,让人不禁想到《古冢谣》中所写到的:“当年拓地广千里,舞榭歌楼竟华侈。强兵健卒长养成,藐视中原谋不轨。岂知瞑目都成梦,百万衣冠为相送。”
千年流逝,黄沙古冢依然。立国达189年的西夏,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居然被排斥在“正史”之外,使得有关西夏的历史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处在空白之中,一层飘渺的神秘笼罩了它。
当世人拾掇起王朝遗留下的零星碎片,历史的真相正恬淡地等待着后人的启封。
在西夏王陵不远处有著名的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系远古先民雕凿,内容上至远古,下至西夏时期,大部分岩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就在这些想象丰富手法多样的岩画中,有一个特殊有趣的画面:一个两边画了长长小辫的人头像旁边加了一行西夏文。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据研究,人头像和西夏文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于是就引发人们无尽的猜想:也许在历史上的某一天,某一群西夏先民发现这幅岩画,就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因为人头像那两边留小辫的装束类似于西夏人的典型装束。于是就神化了那幅画,在画上加了注释,将其崇拜起来。
这不同时期结合的字画,让西夏年代增添了几许浪漫。誉为“天书”的西夏文便是这浪漫中的奇葩。西夏文是仿汉字的文字,但是笔画却异常繁多。正可谓“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有关它的创造也是含糊不清。有人称李元昊自制西夏文,《辽史》又将其归功于元昊之父李德明。而《梦溪笔谈》中则称“元昊果判,其徒遇乞先创造番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西夏文究竟谁为之恐怕无法确定,但是无论是怎样造出来的,都是一个艰辛庞大的工程,而获得的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当琼楼玉宇舞榭歌台化作漫漫尘土茫茫黄沙,神秘的西夏文却向世人昭显着千年前璀璨的文明和厚重的历史。
一个时代的消逝是一种必然,当它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感叹伤怀,追捧古人所有的智慧与结晶。其实任何的惋惜和留念都没有必要,很多历史如露亦如电,而文明已在一代代的历史进步中传承下来,如同一个滚动着的雪球,上一代的文明一直都融入在下一代的历史中。
神秘的西夏,在后人无数次的遥想中更显得神秘璀璨动人。
黄沙迷漫月如钩……
后记:暑期 ,远足西北。步入宁夏,和西夏王陵零距离,便有上述文字。( 何马玉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