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已经过了大半,P2P在各种争议的声音中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半年。可以说,2015是互联网金融P2P值得记入史册的一年,因为从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已经从行业的野蛮生长和高代价的用户教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自我修炼。对此,一路一贷(http://www.iluidai.com)刘总发表了自己对P2P行业发展的一些观点,供广大投资人参考。
2015年是P2P行业的转折点
P2P平台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跑路、关闭的平台多得让很多投资人几乎可以忘了正规平台的名字。另一方面,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一直被大家拿来炒作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经过了半年多的难产,最终只憋出来一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很多业内人士失望之余,对于P2P这个野孩子来说,聊胜于无,至少P2P行业开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让更多的人开始瞄向即将出台的监管细则。
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并没有从央妈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一些可靠的背书,但是随着行业对投资人的教育不断深入,投资人对平台的各种噱头营销已经产生抗体,开始用“心”去审视这些个光怪陆离的行业。
P2P平台的态度对投资人很重要
一个人在公司中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对于一个P2P平台来说更是如此,那些把时间花在怎么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做起来的平台,其结局也只能是打打营销牌,忽悠一下投资人,投资人也不是傻子,甚至开始对这类不做实事的平台嗤之以鼻。适度的营销可以提高平台的影响力,过度营销则会消耗投资人的黏性。
一个平台的态度可以从它的发展轨迹中体现,第一个是营销推广。任何一个平台的发展都是从营销推广做起。而软文的营销和推广是P2P平台中较为关键的一步,一个平台的软文的质量和该平台的实力是挂钩的。P2P平台在软文的营销中除了要推广自己、让投资人在接受你平台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去提出一些针砭时弊的观点,这是投资人在经受各种负面教育后对P2P平台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平台运营。很简单,一个平台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然会在用户的体验上不断下功夫。升级平台系统改善用户体验考验的是平台技术团队的含金量,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需投资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平台态度的一个体现。
风控只是一个参考 何必那么认真
本来P2P行业面对的就是一批在银行借不到钱的借款人,这决定了P2P行业的风险要比银行高的基本属性。另外,P2P行业的严重同质化已是业内共识,无论是“实力强大”的国资系平台还是刚刚起步民间草根平台,都会拿风控来说事,说自己平台风控实力多么强大,资产端多么的优质,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许多明智的P2P平台在发展的初期,从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入手,这在风控实力被吹出来的P2P行业来说,反而能给投资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君请看那些以大单模式为主的P2P平台,逾期和错配的风险越来越高,口碑越来越差,行业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行业监管细则一天不出台,P2P行业在准入门槛、经营范围、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没有依靠,任何对风控实力的吹嘘只能作为参考。
2015年是P2P行业的转折点
P2P平台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跑路、关闭的平台多得让很多投资人几乎可以忘了正规平台的名字。另一方面,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一直被大家拿来炒作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经过了半年多的难产,最终只憋出来一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很多业内人士失望之余,对于P2P这个野孩子来说,聊胜于无,至少P2P行业开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让更多的人开始瞄向即将出台的监管细则。
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并没有从央妈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一些可靠的背书,但是随着行业对投资人的教育不断深入,投资人对平台的各种噱头营销已经产生抗体,开始用“心”去审视这些个光怪陆离的行业。
P2P平台的态度对投资人很重要
一个人在公司中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对于一个P2P平台来说更是如此,那些把时间花在怎么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做起来的平台,其结局也只能是打打营销牌,忽悠一下投资人,投资人也不是傻子,甚至开始对这类不做实事的平台嗤之以鼻。适度的营销可以提高平台的影响力,过度营销则会消耗投资人的黏性。
一个平台的态度可以从它的发展轨迹中体现,第一个是营销推广。任何一个平台的发展都是从营销推广做起。而软文的营销和推广是P2P平台中较为关键的一步,一个平台的软文的质量和该平台的实力是挂钩的。P2P平台在软文的营销中除了要推广自己、让投资人在接受你平台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去提出一些针砭时弊的观点,这是投资人在经受各种负面教育后对P2P平台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平台运营。很简单,一个平台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然会在用户的体验上不断下功夫。升级平台系统改善用户体验考验的是平台技术团队的含金量,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需投资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平台态度的一个体现。
风控只是一个参考 何必那么认真
本来P2P行业面对的就是一批在银行借不到钱的借款人,这决定了P2P行业的风险要比银行高的基本属性。另外,P2P行业的严重同质化已是业内共识,无论是“实力强大”的国资系平台还是刚刚起步民间草根平台,都会拿风控来说事,说自己平台风控实力多么强大,资产端多么的优质,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许多明智的P2P平台在发展的初期,从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入手,这在风控实力被吹出来的P2P行业来说,反而能给投资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君请看那些以大单模式为主的P2P平台,逾期和错配的风险越来越高,口碑越来越差,行业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行业监管细则一天不出台,P2P行业在准入门槛、经营范围、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没有依靠,任何对风控实力的吹嘘只能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