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我们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充斥着一股“感时伤逝”的浓浓情节,所以有了题主所谓的“最美好的年纪”。
在我还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在文学杂志上看到各大青春写手这个觉得青春伤逝,那个为青春祭奠。这个被黑暗所纠缠,那个望着望着天空,一行眼泪就掉了下来。
如今我30了,他们又开始回忆起青春,感叹岁月蹉跎,荣光不再,拍一些粗制滥造片来赚取人们的眼泪。
我在看片的时候,时常看到国外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头,还留着长发、开着哈雷、吹着口哨,在街头当混混。而我们国家这个岁数的人,都已经天天看养身节目、吃着保健品聊以度日了。人心老了,就真的是老了。
伏尔泰曾经相当精确地描绘过这种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叔本华亦相当精确的,描绘了这种人的这种状态: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的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
他们简直是将世间的悲苦都占尽了,事实上,我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这种人——好像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倒霉蛋,全世界最倒霉的事儿全都“哐啷”一下,一股脑儿地砸在了他们的头上,而幸运之神从来只光顾别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所谓“最美好的年纪”,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忧伤,亦如他有他的幸福一般。一个悲观的人,年轻的时候叹穷、叹幼稚,年老的时候叹青春易逝、荣光不在——是的,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这个观点,叔本华已经非常详细地概括了这一切,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直接引用了:
事实上,我们习惯于把青年期称为生命中的幸福时期,而老年期则被视为悲惨的。如果情欲真的能够使人幸福,那么这一说法就会是真实的。
在青年期,人们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感受的快乐很少,痛苦却很多。
到了冷却下来的老年期,情欲放过了人们,他们也就马上得到了安宁;人们随即有了一种静思默想的气质。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的认识力摆脱了束缚,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如何,青年期是躁动不安的时期,而老年期则是安宁的时候。
由此就可以推断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人的幸福。小孩贪婪地向四周伸出了他的双手:他要得到他眼前所见的五光十色、形状各异的一切。他受着眼前一切的诱惑,因为此时他的感觉意识是那样年轻和新鲜。同样的事情以更大能量发生在人的青春期。
青年人同样受到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及其丰富形状的诱惑,他的想象力夸大了这一世界所能给予他的东西。因此,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切欢娱的内涵。
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净的认识。
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无。
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别。
这些带来的首要结果就是精神的安宁——这是构成幸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确实就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和本质。
你会对年少时候的记忆深刻一点,对年长以后的记忆疲劳一点,这是真的。
这没什么奇怪,因为当你刚来到这世界的时候,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是发现。而当你年长以后,该见过的都已经见过,最终你突然发现,生活不过是一日重复一日罢了。
再加上身体神经系统的老化和记忆的衰退,人对时间和世界的感觉越来越迟钝,这很正常。
其实你仔细想想,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苦恼的,比如你说的穷、成长时的痛苦和迷茫、因为财务不自由而常常被人束缚、经常被高年级的欺负,等等。
只是当你去回忆的时候,人非常习惯地将不快的记忆自动抹去,所以剩下的都是令人愉悦、怀念的场景——不开心的事,人们绝不希望在记忆中再被他弄得不开心第二次。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在年轻的时候最贫穷,可有最优解?
最优解就是,别老觉得,要等到万事俱备再行动,贵在勇气和行动,要懂得随遇而安。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既不能拥有过去,亦不能拥有未来,对我们来说,真真实实的就是一点一滴逝去的当下。
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牺牲今天,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我觉得人生有几大幻觉,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因为我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
其实明天不一定更好,还有可能更坏。
题主,你现在记住我这句话。等多年以后,当你老去的时候,你记忆中最深刻的,绝不是你腰缠万贯时,出入声色场所,几千块钱一晚的“绝色美女”。而是在你最贫穷的时候,第一次将她带到湖边,她踮起脚亲吻你额头的那一刹那。
不是你和一群狐朋狗友大家聚在一起,开茅台、吃山珍海味的那一夜。
而是你年轻的时候坐在楼梯间,将一颗快融化了的糖,掏出来舔干净的那个下午。
不是你搞了多少钱,收了别人多少好处费。而是你高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那时候你还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思想,你记得你曾经拼过、爱过、痛过。
人生,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感觉。
既然你也认为是“最美好的年纪”,知道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何不好好享受他,非要等有钱的时候再行动呢?
条件固然是重要,但是条件总是不能完备,在条件没有齐全的时候,行动更重要。
因为人生总处处带着不完美的残缺。
当你年轻的时候没钱,等你有钱的时候不年轻,当你有钱又年轻的时候不懂珍惜,等你懂得珍惜的时候,那个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早已离你而去,成为你一生的痛。
你可能很穷,可能长得很挫,可能能力也不行,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去爱每个人。你可能打动不了一个人,但你可以感动一个人。
我记得我小学读过一篇课文,说同桌问主人公借一只绿色的笔,主人公不借,结果同桌拿着一只蓝色的笔,在纸上认认真真的画出了一棵蓝色的树,画得比主人公还好,最后主人公也被感动了。
是的,人生也是这样,手上经常拿不到自己满意的笔,但你可以认真画出一棵不是绿色的树。
在我还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在文学杂志上看到各大青春写手这个觉得青春伤逝,那个为青春祭奠。这个被黑暗所纠缠,那个望着望着天空,一行眼泪就掉了下来。
如今我30了,他们又开始回忆起青春,感叹岁月蹉跎,荣光不再,拍一些粗制滥造片来赚取人们的眼泪。
我在看片的时候,时常看到国外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头,还留着长发、开着哈雷、吹着口哨,在街头当混混。而我们国家这个岁数的人,都已经天天看养身节目、吃着保健品聊以度日了。人心老了,就真的是老了。
伏尔泰曾经相当精确地描绘过这种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叔本华亦相当精确的,描绘了这种人的这种状态: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的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
他们简直是将世间的悲苦都占尽了,事实上,我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这种人——好像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倒霉蛋,全世界最倒霉的事儿全都“哐啷”一下,一股脑儿地砸在了他们的头上,而幸运之神从来只光顾别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所谓“最美好的年纪”,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忧伤,亦如他有他的幸福一般。一个悲观的人,年轻的时候叹穷、叹幼稚,年老的时候叹青春易逝、荣光不在——是的,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这个观点,叔本华已经非常详细地概括了这一切,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直接引用了:
事实上,我们习惯于把青年期称为生命中的幸福时期,而老年期则被视为悲惨的。如果情欲真的能够使人幸福,那么这一说法就会是真实的。
在青年期,人们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感受的快乐很少,痛苦却很多。
到了冷却下来的老年期,情欲放过了人们,他们也就马上得到了安宁;人们随即有了一种静思默想的气质。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的认识力摆脱了束缚,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如何,青年期是躁动不安的时期,而老年期则是安宁的时候。
由此就可以推断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人的幸福。小孩贪婪地向四周伸出了他的双手:他要得到他眼前所见的五光十色、形状各异的一切。他受着眼前一切的诱惑,因为此时他的感觉意识是那样年轻和新鲜。同样的事情以更大能量发生在人的青春期。
青年人同样受到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及其丰富形状的诱惑,他的想象力夸大了这一世界所能给予他的东西。因此,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切欢娱的内涵。
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净的认识。
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无。
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别。
这些带来的首要结果就是精神的安宁——这是构成幸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确实就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和本质。
你会对年少时候的记忆深刻一点,对年长以后的记忆疲劳一点,这是真的。
这没什么奇怪,因为当你刚来到这世界的时候,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是发现。而当你年长以后,该见过的都已经见过,最终你突然发现,生活不过是一日重复一日罢了。
再加上身体神经系统的老化和记忆的衰退,人对时间和世界的感觉越来越迟钝,这很正常。
其实你仔细想想,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苦恼的,比如你说的穷、成长时的痛苦和迷茫、因为财务不自由而常常被人束缚、经常被高年级的欺负,等等。
只是当你去回忆的时候,人非常习惯地将不快的记忆自动抹去,所以剩下的都是令人愉悦、怀念的场景——不开心的事,人们绝不希望在记忆中再被他弄得不开心第二次。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在年轻的时候最贫穷,可有最优解?
最优解就是,别老觉得,要等到万事俱备再行动,贵在勇气和行动,要懂得随遇而安。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既不能拥有过去,亦不能拥有未来,对我们来说,真真实实的就是一点一滴逝去的当下。
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牺牲今天,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我觉得人生有几大幻觉,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因为我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
其实明天不一定更好,还有可能更坏。
题主,你现在记住我这句话。等多年以后,当你老去的时候,你记忆中最深刻的,绝不是你腰缠万贯时,出入声色场所,几千块钱一晚的“绝色美女”。而是在你最贫穷的时候,第一次将她带到湖边,她踮起脚亲吻你额头的那一刹那。
不是你和一群狐朋狗友大家聚在一起,开茅台、吃山珍海味的那一夜。
而是你年轻的时候坐在楼梯间,将一颗快融化了的糖,掏出来舔干净的那个下午。
不是你搞了多少钱,收了别人多少好处费。而是你高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那时候你还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思想,你记得你曾经拼过、爱过、痛过。
人生,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感觉。
既然你也认为是“最美好的年纪”,知道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何不好好享受他,非要等有钱的时候再行动呢?
条件固然是重要,但是条件总是不能完备,在条件没有齐全的时候,行动更重要。
因为人生总处处带着不完美的残缺。
当你年轻的时候没钱,等你有钱的时候不年轻,当你有钱又年轻的时候不懂珍惜,等你懂得珍惜的时候,那个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早已离你而去,成为你一生的痛。
你可能很穷,可能长得很挫,可能能力也不行,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去爱每个人。你可能打动不了一个人,但你可以感动一个人。
我记得我小学读过一篇课文,说同桌问主人公借一只绿色的笔,主人公不借,结果同桌拿着一只蓝色的笔,在纸上认认真真的画出了一棵蓝色的树,画得比主人公还好,最后主人公也被感动了。
是的,人生也是这样,手上经常拿不到自己满意的笔,但你可以认真画出一棵不是绿色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