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
12.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
13.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
14.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
15.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
16.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
17.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
18.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
19.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
20.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
21.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
22.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
23.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