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光│0001期
丽江,是一种生活方式
掌柜故事 ┃ 我眼里的丽江生活
跟大部分在这里开客栈的老板一样,
我也曾经是游客中的一人。
留下来的原因无非几个:
贪图干净的空气和舒适的气候,开店成本不高,
被缓慢的生活节奏消磨了斗志,
穿惯了布鞋的脚,已经不愿意去迁就高跟鞋。
老有人问我,客栈赚钱吗?
我的回答,至少不亏本。
赚多少的确不清楚,
反正每个月收支基本能平衡过去,
不至于倒贴
随性随心
活在当下
除了假期,房价大多都在两百以内.
有时人对了眼,一百甚至五十也给住。
在丽江开店就是这样,
一切都有点即兴的意味,爱谁谁,随心所欲。
很多年前看《鹿鼎记》,韦小宝与红花会的人接头,
暗号是:“糖葫芦怎么卖?”
对方答:“两文钱一串。”
韦小宝问:“五文卖不卖?”
还价比要价高,这种冷幽默的客人我也遇到过。
彼此会心一笑,生意未做,倒先成了朋友
过日子第一,开店第二。
交朋友第一,买卖第二。
这就是一般客栈主的丽江生活。
遇到合拍的客人,一切都很好说,
想喝茶会自己动手,想用自行车就推出去,
缺啥少啥需要点啥也就大喇喇地喊开,
像朋友间的坦然自若,并非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
但也有那么一些人,初来丽江,
没能放下平日里的身份和规矩,照旧行使着都市里的那一套,
以为钱可以买到一切。
板着脸对打扫卫生的小姑娘大呼小叫,
甚至动辄来柜台拍桌子瞪眼,
以为花了房钱就可以礼貌全无做大爷,
那么抱歉,
对于这样的客人,我会说您请便。
修行修心
体验生活
没错,丽江客栈多,您可以尽情选择。
不过我的意见是:
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那他走到哪里都是地狱。
何况在丽江开客栈的人,大多数都不差钱。
不是说我们富到不差钱,而是对物质需求不多,
多赚一笔少赚一笔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开心。
我喜欢坐在院子门口看那些游客人手一件花披肩,
隔天再换上民族风味的花裙子布鞋,
在几条有限的石板巷道间高高兴兴地走来走去;
也喜欢看一家三口挎着相机带着水壶,
拿着从旅行社得来的资料默默研究;
喜欢看人们围着并不美味的丽江小吃饶有兴趣地一一尝试;
也喜欢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
将“丽江之歌”《滴答》一遍又一遍地单曲循环。
我不是那种特别热情的老板,
据我所知,丽江的老板绝少有其他旅游胜地生意人的那种热情。
也许是对金钱的追求度不够吧,
所以投缘的客人住在我处会觉得自在随意,
不投缘的则留下冷漠的印象。
其实这点和丽江本身的气质很相近,
大概是互相熏陶的结果,古城的气息也是这样,
懒洋洋的,爱理不理的,
你来,不来,
它都在这里,不悲不喜。
偶尔去新城购物,
坐在出租车上会被误认为是初来乍到的游客,
我发现本地人的确相较于我们这样的“外援”,
对丽江有一份更执着更朴实的忠诚。
曾经遇到一个司机问我有没有买古城维护费。
我随口说逃掉了。
他义正言辞地批评我:
怎么可以,这是丽江政府的收入,
我们丽江就要靠这些才能建设更好。
有点惭愧,即便已经在丽江呆了五年,
好像还是有种过客的心情,
看似早已协调的步伐,似乎依然随时准备离开。
尤其每次站在酒吧街,听那些老歌,
唱歌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听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会多多少少觉得这山下的日子,有些寂寞。
游客很多,越来越多,
和想象中的不同,这两年丽江的生命力益发旺盛。
一起旺盛起来的衣食住行的行当,
使它往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
人多的地方,果然一切都开始趋同。
我渐渐极少遇见特别难忘的客人,
喜欢的讨厌的,都没有。
现在的客人,一律带着略微节制的散漫姿态,
不动声色的计算哪家食店的价格公道,
好像都怀着欲说还休的心事,
对陌生的旅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试探。
他们走马观花地在丽江停留,
也有的会小住十天半个月,
但我总以为,
他们遇见了丽江最繁华的年纪,
却不是它最美的时候。
丽江,是一种生活方式
掌柜故事 ┃ 我眼里的丽江生活
跟大部分在这里开客栈的老板一样,
我也曾经是游客中的一人。
留下来的原因无非几个:
贪图干净的空气和舒适的气候,开店成本不高,
被缓慢的生活节奏消磨了斗志,
穿惯了布鞋的脚,已经不愿意去迁就高跟鞋。
老有人问我,客栈赚钱吗?
我的回答,至少不亏本。
赚多少的确不清楚,
反正每个月收支基本能平衡过去,
不至于倒贴
随性随心
活在当下
除了假期,房价大多都在两百以内.
有时人对了眼,一百甚至五十也给住。
在丽江开店就是这样,
一切都有点即兴的意味,爱谁谁,随心所欲。
很多年前看《鹿鼎记》,韦小宝与红花会的人接头,
暗号是:“糖葫芦怎么卖?”
对方答:“两文钱一串。”
韦小宝问:“五文卖不卖?”
还价比要价高,这种冷幽默的客人我也遇到过。
彼此会心一笑,生意未做,倒先成了朋友
过日子第一,开店第二。
交朋友第一,买卖第二。
这就是一般客栈主的丽江生活。
遇到合拍的客人,一切都很好说,
想喝茶会自己动手,想用自行车就推出去,
缺啥少啥需要点啥也就大喇喇地喊开,
像朋友间的坦然自若,并非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
但也有那么一些人,初来丽江,
没能放下平日里的身份和规矩,照旧行使着都市里的那一套,
以为钱可以买到一切。
板着脸对打扫卫生的小姑娘大呼小叫,
甚至动辄来柜台拍桌子瞪眼,
以为花了房钱就可以礼貌全无做大爷,
那么抱歉,
对于这样的客人,我会说您请便。
修行修心
体验生活
没错,丽江客栈多,您可以尽情选择。
不过我的意见是:
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那他走到哪里都是地狱。
何况在丽江开客栈的人,大多数都不差钱。
不是说我们富到不差钱,而是对物质需求不多,
多赚一笔少赚一笔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开心。
我喜欢坐在院子门口看那些游客人手一件花披肩,
隔天再换上民族风味的花裙子布鞋,
在几条有限的石板巷道间高高兴兴地走来走去;
也喜欢看一家三口挎着相机带着水壶,
拿着从旅行社得来的资料默默研究;
喜欢看人们围着并不美味的丽江小吃饶有兴趣地一一尝试;
也喜欢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
将“丽江之歌”《滴答》一遍又一遍地单曲循环。
我不是那种特别热情的老板,
据我所知,丽江的老板绝少有其他旅游胜地生意人的那种热情。
也许是对金钱的追求度不够吧,
所以投缘的客人住在我处会觉得自在随意,
不投缘的则留下冷漠的印象。
其实这点和丽江本身的气质很相近,
大概是互相熏陶的结果,古城的气息也是这样,
懒洋洋的,爱理不理的,
你来,不来,
它都在这里,不悲不喜。
偶尔去新城购物,
坐在出租车上会被误认为是初来乍到的游客,
我发现本地人的确相较于我们这样的“外援”,
对丽江有一份更执着更朴实的忠诚。
曾经遇到一个司机问我有没有买古城维护费。
我随口说逃掉了。
他义正言辞地批评我:
怎么可以,这是丽江政府的收入,
我们丽江就要靠这些才能建设更好。
有点惭愧,即便已经在丽江呆了五年,
好像还是有种过客的心情,
看似早已协调的步伐,似乎依然随时准备离开。
尤其每次站在酒吧街,听那些老歌,
唱歌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听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会多多少少觉得这山下的日子,有些寂寞。
游客很多,越来越多,
和想象中的不同,这两年丽江的生命力益发旺盛。
一起旺盛起来的衣食住行的行当,
使它往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
人多的地方,果然一切都开始趋同。
我渐渐极少遇见特别难忘的客人,
喜欢的讨厌的,都没有。
现在的客人,一律带着略微节制的散漫姿态,
不动声色的计算哪家食店的价格公道,
好像都怀着欲说还休的心事,
对陌生的旅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试探。
他们走马观花地在丽江停留,
也有的会小住十天半个月,
但我总以为,
他们遇见了丽江最繁华的年纪,
却不是它最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