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地,中国在汉堡的海员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甚至在所谓国际化的圣保利,他们也几乎无法得到正视。巴德·奥尔登在1908关于汉堡港的著述中写道:“棕色的水手,马来人和爪哇人蜂拥在圣保利的城境,卖那些他们旅途中收获的罕见物品:贝壳,箭鱼的双牙,以及非洲的河马鞭子。” 所谓的“棕色水手”,无疑指的就是中国的海员,他们相对来说较深的肤色经常令欧洲人将其与马来人混淆。中国的海员在城市里总企图赚到更多的十芬尼。
甚至在反应汉堡港繁荣和国际化的明信片上也经常这样画着非写实的中国海员,他们的周围站着同样的外国海员,多数都是黑人。
1914年8月1日,一战爆发。而尽管早前的政治对抗已持续数周,战争的到来还是使世界上大多数在船海员陷入惊恐之中,这其中也包括在汉堡的约800名有色人种海员。大约340名印度人,283名中国人和187名阿拉伯人位于汉堡港的轮船上。他们被安排在临时的驻地,事实上就是快速改建的轮船内,并且被警方当局和港口医生集中地监督着。一部分中国海员允许迁移至荷兰,而轮船公司则继续给百人的中国小组灌输希望,说明战争将会马上结束,而人们可以很快重新开始行船工作。他们被安置在赫伯轮船“将军号”上,它在1912年新船下水的时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并且几乎象征了德国的民用工业水平。中国人在那里担任维修保养的工作并有规律的使用锅炉供暖,以保证轮船本身不出现损坏。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向德国宣战,在1912年中华民国覆灭之后产生的新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参战,将被日本军占领的前德国殖民地中国胶州重新收回。中国人在德国被视为“敌对的外国人”,而这几乎与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评价等同。
一位名叫泰AF的中国人在1915年的时候向汉堡的学校写了抗议信,虽不确定他是在汉堡公司工作还是在那里学习,但可以知道他并非是港口的海员。他在信中写道:“首先我想向您询问,现在是否有方法能向孩子们解释,中国对德是完全友好的,而非处在敌对的状态。并且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国对德如此友善的情况下,还要饱受那些到处呼喊的“Tschin-Tschan”(这个词我是来德国之后才接触到的,中文中并不存在),“Döt is Chineis”等等蜚语的困扰。并且他们经常向我们做出令人恶心的表情,意思好像是在讽刺我们拥有细长的眼睛。同样连成年人也经常参与到这种恶作剧中来,当然最严重的群体还是孩子们。而直到今天为止,只要我在德国的日子,就没有一天不受到谩骂的侵扰。”这样的一封信是那个时代少数存留的文件之一,而它也清晰地表明了当时中国移民的生活环境与立场。汉堡的居民经常将中国人与日本人混淆,而这在战争的时代对中国人是极为不利的。而日常生活中那些对“外国人”感兴趣的孩子们,也经常在大街上把学到的格言和歌曲轮唱,以此纠缠和侮辱异乡的移民。
新的境况使得部分在汉堡的中国海员遭受到极为恶劣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