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逃兵吧 关注:8,868贴子:124,872
  • 11回复贴,共1

[转帖]从后勤角度谈抗战敌后战场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贴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吧的帖子,由@射手如风 原创,经的他的同意,转载本吧,我个人比较同意他的观点,并对标题做了修改,原标题为:“从后勤角度谈抗战战场作用”,我加了个“敌后”。因为是转载,我对贴文的顺序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原帖地址为:http://tieba.baidu.com/p/4203191322?pn=1


IP属地:江西1楼2015-12-10 16:22回复
    从后勤角度来说,任何一支军队的攻击范围都受限于自己的后勤能力。
    汉朝以数万骑兵对匈奴发起了凿穿攻击,攻击距离达到上千里,沿途都是荒无人烟坚壁清野的草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几十万步兵提供移动的后勤保障,深入草原的障塞提供固定的前进基地。
    在这里顺便讲一下后人对长城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长城是防御工事,这纯粹是一种外行的想法。恰恰相反,长城是攻击设施。
    很简单,没有人会以为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基地是防御措施。军事基地为美军的攻击提供了靠前的后勤支援,使得美军的后勤范围和攻击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以为汉朝在最远到现在吉林、呼和浩特的地方修建的障塞是防御设施呢?我的工事都修到你家了,并且搭配有强大的野战兵团,那能是防御吗?那是赤裸裸的攻击!
    攻击距离!
    攻击距离受部队自身的后勤能力制约。其中,国家能够提供的后勤支撑是最主要的方面。
    那么具体到抗战,后勤距离和攻击距离什么关系呢?


    IP属地:江西2楼2015-12-10 16:23
    回复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统帅部工作,算是个总纲,从第二篇开讲具体工作。那么第一个具体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后勤。这第一个具体工作的篇名是什么?
      作战!
      篇名是作战,讲的却是后勤。
      开篇第一句就是: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这句话一般我们就当排比句看了,其实这句话简要概括了作战所需要的物资。从装备,到兵力,到军费,到外交,到军工生产,到每天的战争经费开支,做了一句话总括。
      然后大体讲了下战争时间长短的经济压力,就迅速转入到具体的后勤压力上去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讲后勤。
      我们以抗战为例子,知道了后勤的重要性。其实孙子兵法在第一项具体工作中就明确告诉我们:
      作战就要看后勤!
      篇名是“作战”,讲的几乎全是后勤!
      后勤决定了作战能力。
      攻击距离受部队自身的后勤能力制约。其中,国家能够提供的后勤支撑是最主要的方面。对于抗战来说,日军获得的前进基地越多、越扎实,那么他们对中国的入侵就越深入。


      IP属地:江西3楼2015-12-10 16:24
      回复
        但是在这个时候,日军的攻击在两个方向上都遇到了阻力。
        太原方面的忻口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方面的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都令日军受到了较大损失。
        为什么呢?因为日军在这个时候遭遇了攻击极限。此外,老蒋亲自指挥的兰封会战也一度令日军陷入困境,虽然最后以花园口“大捷”告终。
        这也与日军自己处于攻击极限有关。
        在此之后,日军的攻击虽然继续进行,夺取了太原和徐州,但是无力对周边进行严密控制。山西南部,绥远,豫东,甚至淮河两岸的很多地方,都仍然保留在中国军队手中。日军在北方的攻击陷于停顿状态。


        IP属地:江西5楼2015-12-10 16:25
        回复
          在北线日军达到极限的同时,南线日军呢?
          南线日军的攻击起始于上海,随后不经休整即投入到了对南京的攻击。日军士兵自己的回忆提到,这段时间是比较艰苦的,经常吃不上饭团。对此他们归咎于江南气候。其实,江南气候近似于日本,比较湿润,而且这时又是冬天,不怎么闷热。所以,这些痛苦只是反映了日军的后勤乏力。
          南京的防御据说是一团糟,虽然此战杀伤日军还是很多的。日军自己却愚蠢的耗费大量精力进行大屠杀。
          在随后对武汉的攻击中,日军又一次达到了目的。而老蒋他们“成功组织了撤退”。
          此后,南线日军的攻击也开始陷入了长期停顿。
          他们也到达了自己的攻击极限。


          IP属地:江西6楼2015-12-10 16:25
          回复
            正常来说,就好像当年消化东北一样,这个时候的日军也需要一定时间整理占领区。
            1931年以后,1933年就爆发了长城抗战,但是日军被阻止了。老蒋以为自己的退让措施赢得了和平,其实是日军本身也无力推进,日军需要整理占领区。
            从军事后勤角度上来说,老蒋他就是头猪。
            一直到1937年,东北日军才对华北全面动手。
            所以,按照“老经验”,在占领武汉之后,日军当时在华北和华东都需要时间整理占领区。那么,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大约到1939年以后,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才有充足的力量进一步发起较大攻击。
            所以,战线在当时必然要稳定一段时间。
            而这个稳定,在北方,主要是由于宋哲元率领下的29军、以及阎锡山、李宗仁指挥下的两次大会战极大消耗了日军战斗力;在南方,则主要是冯玉祥指挥下的淞沪会战、蒋介石陈诚指挥的武汉会战消耗了日军战斗力,这才得以实现的。
            如果一切都只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稳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IP属地:江西7楼2015-12-10 16:26
            回复
              华北还真的有很大不同。
              八路军在1938年就杀进了华北。
              在1940年的时候,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40万人。日军为此集中重兵进行军事打击。八路军一度减员十万人。但是到了1943年,八路军又发展到了40万(在最后一年甚至发展到了120万,当然这个时候日军基本已经废了,八路军的扩军也有很大水分)。
              这个节奏完全变了。
              日军对占领区的整顿彻底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对占领区的控制甚至还不如战争最初的时候,他们不后退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继续进攻改变战场呢?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怎么可能继续进攻并改变战场呢?
              当初他们可以以东北为基地进攻华北,原本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以华北为基地进攻华中,结果实际情况是华北变成了新的战场,他们甚至要从华中抽调兵力反攻华北……
              所以,正常来说,只要正面战场的国军不比抗战初期变得还差,那么日军不但不可能继续推进战线,反而要退缩。
              所以,从战争后勤的角度说,抗战的战线应该保持稳定、甚至向对日本不利的方向变化。


              IP属地:江西9楼2015-12-10 16:28
              回复
                改得不错。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5-12-10 20:22
                回复
                  铁一连,红三连,一把尖刀是二连,缺德冒烟数九连
                     --来自苍天为棋的客户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2-11 00:21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2-11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