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格雷里奇的戏剧性气质就可看出,他适合梦幻的舒曼和印象派的拉威尔的曲子。录《夜之幽灵》的时候他尚年少,弹得规范,但已经看出了他擅长神秘、火焰与高潮。舒曼的怪诞激情也是他最能领会。可是他显然不满足于诠释,他最出色的录音,要数成熟期录的肖邦的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这些乐章,不是太快就是太长,他在快板段落中重设节拍律动,随意的音流冲淡了肖邦的忧伤,滞留的重音里有南欧的热烈和现代艺术的直率。音声腾空、聚拢,凝聚出他的梦幻小宇宙。这是最不像肖邦的版本之一,也因此成为肖邦诠释的代表作之一。
即使海上钢琴师不是跟随弗吉尼亚号沉入太平洋,也会在工业化的炸药火光里灰飞烟灭的,还好,世上还有波格雷里奇,延续了艺术家的传奇。他独奏,不肯合作,走火入魔,大起大落,因妻子去世之后从此沉寂,隐居瑞士小城,从来不把自己当个偶像对待。我们才相信了他是真的酷。舞台在眼前,人间是剧场,天才的演员只演他自己。一个眼神,唤来一场大雪,季节在他背后倏忽流逝,他的世界里云飞雪落万古哀愁。据说,《夜之幽灵》讲了一个水妖的故事:雨夜,水妖举着指环爬上诗人的窗台,忧伤的长发之间,歌声剔透,如玻璃窗上的蓝色水滴,诗人说他已有了凡间的爱人,套上水仙指环的是波格雷里奇,只有他顺从精神世界的各种诱惑。
2005年,波格雷里奇终于来北京演出了。他剃了光头,一身黑衣,将一首5分40秒的肖邦《C小调夜曲》弹成了10分钟,到处是停顿、迟疑,颓废,简直叫人听不下去。看他这样践踏美貌,践踏乐曲,真叫人灰心。直到整场音乐会结束,才让人发现,他似乎总结出了自己的套路,把所有的作品都弹成停顿、迟疑、颓废,各种沧桑。这就是他这几年隐居修炼的成果么?
即使海上钢琴师不是跟随弗吉尼亚号沉入太平洋,也会在工业化的炸药火光里灰飞烟灭的,还好,世上还有波格雷里奇,延续了艺术家的传奇。他独奏,不肯合作,走火入魔,大起大落,因妻子去世之后从此沉寂,隐居瑞士小城,从来不把自己当个偶像对待。我们才相信了他是真的酷。舞台在眼前,人间是剧场,天才的演员只演他自己。一个眼神,唤来一场大雪,季节在他背后倏忽流逝,他的世界里云飞雪落万古哀愁。据说,《夜之幽灵》讲了一个水妖的故事:雨夜,水妖举着指环爬上诗人的窗台,忧伤的长发之间,歌声剔透,如玻璃窗上的蓝色水滴,诗人说他已有了凡间的爱人,套上水仙指环的是波格雷里奇,只有他顺从精神世界的各种诱惑。
2005年,波格雷里奇终于来北京演出了。他剃了光头,一身黑衣,将一首5分40秒的肖邦《C小调夜曲》弹成了10分钟,到处是停顿、迟疑,颓废,简直叫人听不下去。看他这样践踏美貌,践踏乐曲,真叫人灰心。直到整场音乐会结束,才让人发现,他似乎总结出了自己的套路,把所有的作品都弹成停顿、迟疑、颓废,各种沧桑。这就是他这几年隐居修炼的成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