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医堂吧 关注:18贴子:90
  • 1回复贴,共1

据说中医艾灸,可治疗脾胃虚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立冬之后,天气渐渐转凉,很多人身体会出现无力、疲倦、脸色苍白等现象,这些都是虚寒的表现。那么,什么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寒该如何调理?

  在中医学中,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全医堂中医名医馆针灸推拿中心宋琰主任表示,脾胃虚寒,可以通过艾灸穴位调理治疗。

艾灸治疗脾胃虚弱
  脾胃虚寒的人在冬天特别容易犯病,而犯病了还不好治疗,所以很多人都在寻求有疗效的治疗方式,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
  中医认为,艾叶性温,驱风散寒,温经止痛,是温灸的主要材料。据宋琰主任介绍,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能温经散寒,驱风除湿,活血止痛,起到补肾固元防寒的作用。
  在治疗脾胃虚寒类胃肠病中,有几个穴位是常用的,如足三里、中脘、关元、内关等均有很好的温补散寒功效。特别是中脘和足三里,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艾灸中脘穴
  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艾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用艾灸不但可以达到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而且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
  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好,温灸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解决脾胃的气血供应。同时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
  成都全医堂还推出补气生血、固本养颜膏方,是精选二十多味中药材,一人一方,一方一锅特别熬制,具有补气生血、固本养颜、健脾养胃、调补肝肾、生精补髓,平衡阴阳、调节五脏六腑等功效。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胃虚寒?
  (1) 嘴唇:因为嘴唇对应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果你的嘴唇是鲜红鲜红的,一定是体内有热。
  (2) 舌头:如果你的舌苔很薄、舌头很红,一定是脾阴虚。
  (3) 眼袋:眼袋在中医里叫“肉轮”,对应的是脾胃。所以脾虚的人,下眼袋会大,脾阴虚就会眼袋发红,甚至发紫,颜色发深。
  (4) 印堂:印堂位于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是人体几条重大经络的汇集之处。
  印堂正处足阳明胃经上,与胃关系密切。健康人的印堂应该是饱满发红、有光泽的,如果印堂颜色暗沉、凹陷、有青筋,则说明脾胃虚寒,需要调理。
  简单来讲,根据嘴唇颜色、舌头颜色和眼袋颜色来判断,学会看这几点,就能基本判断是不是脾的虚损。还有,平时胃隐隐作痛,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特别容易腹泻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为脾胃虚寒之人。


1楼2015-12-15 22:45回复
    常喝【埤泰茶】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以及嗳气打嗝等患者。


    2楼2016-09-24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