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七八吧 关注:88贴子:719
  • 1回复贴,共1

大丈夫的英雄气概(高一七邵莹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孟子·滕文公下》读后感
东博书院研究生 建东
读《孟子》,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在涌动,这就是孟子在《滕文公下》这篇里总结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不是逞一时之强,不是纵横家景春赞谈的公孙衍身佩五国相印、张仪游说六国之君,虽然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但孟子却认为他们连最起码的礼义都不懂。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是居仁(居天下之广居),遵礼(立天下之正位),行义(行天下之大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能接受富贵、贫贱、威武的磨练和考验,修仁心养浩气守节操,心怀天下,拯救万民。
孟子的思想言行不只王侯将相们不理解,就是自己的弟子往往也不明白,比如陈代就觉得孟子不见诸侯是拘于小节,而应该枉尺直寻成就事业,公孙丑也问“不见诸侯何义?”孟子给出的回答是,仁人志士“非其招不往”,这不是矫情于小节而是“不忘丧其元”的大节,是根据自己的志愿来选择,既要遵守礼节,更要忠于自己的内心,违背原则的“胁肩谄笑”和“未同而言”不是君子所为。这正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是养浩气守节操的具体事例。自己养浩气守节操,不屈不移的“直”,才有可能也使人“直”,自己遇事即“枉”的人,怎么能使别人“直”?
君子怎么对待仕?君子之于仕,犹诸侯之于国农夫之于耕,是一种必然的责任,是修养的最终目的,所以“学而优则仕”,仕是为天下苍生的福祉努力奋斗。积极主动的“仕”,是为了实现王道,为了人民大众,有这样抱负有这种使命感的人,才会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焦虑,才会“皇皇如也”。但“仕”要遵道,要合礼,要“正名”,这样才能居仁行义,故“不由其道而往之”,不欲也!怎么对待食?孟子讲食也要合乎道义,“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弟子彭更则认为,“士无事而食,不可”,并提出君子应该追求的是道而不是为了吃饭(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恐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追求仁义礼智信倡导仁政王道为了劳苦大众闹革命,怎么能为了吃饭转来转去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却是为了解决最广大人民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不承认或不敢直视这个问题,不是糊涂就是虚伪。所以孟子指出,无论是梓匠轮舆还是志士仁人都是要吃饭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高尚卑鄙之分,因而不要苛求动机(“其志”),只论成绩(“其功”)就可以了。
世人都说孟子善辩,谁了解孟子的苦心?孟子回顾了夏商周三代圣贤的事迹,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问题,每个时代的圣贤都要面对时代的要求,所谓时势造英雄。尧舜禹文王武王孔子,都站在各自时代的潮头指点江山力挽狂澜,为当时及后世做出了卓越贡献。孟子所处是一个战乱频仍“邪说”“淫辞”泛滥的时代,孟子“为此惧”,故“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以仁义之心养浩然之气行英雄之举,“闲先圣之道”,倡孔子之学,救万民于水火,雄辩是他捍卫仁义之道的武器,是“沉疴用猛药”的“予不得已也”。当孟子以雄辩成为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时,往往会被人忽略了他为什么而战。这就像孔子对《春秋》的感叹一样,知我者罪我者其惟如此!这里,孟子对杨朱墨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是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墨翟的“兼爱”“是无父”是无视纲常伦理的人生秩序混淆远近亲疏的客观差别,都是违背仁义之道的禽兽学说。孟子并不反对爱人,他自己就怀着救天下苍生的慈悲之心,他反对的是不顾远近亲疏的真实差别而要求一律平等的爱。人首先是俗人,你让他无差别的爱每一人根本做不到,结果不是成为把爱挂在嘴边的形式,就是培养心口不一的伪善。人只有先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泛爱众,而亲仁”。以孟子的水平不可能不明白杨、墨学说里的合理之处,但有“紫之夺朱”就会有“利口之覆邦家”,孟子正是深刻的看到了这一点,才如此深恶痛绝的批判杨、墨之道,看看历史和现实,自私自利的小人往往大行其道,道貌岸然心怀娼盗的伪士史不绝书,真不知是该对孟子的灼见点赞还是为他的洞察悲哀。
英雄已逝,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振聋发聩响彻古今的声音,这充盈寰宇的大丈夫浩然之气,这光辉的人性却影响了后世的每一个志士仁人,成为他们内心永远的追求,成为他们人生不变的坐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18 12:10回复
    摘录孔庆东微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2-18 1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