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二)
孙权在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汉子。因此在惨遭男神两次吊打之后,孙权并没有轻易地狗带。
听闻男神是被刘备三顾请出山的,孙权想,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打第三次攻坚战。更何况,此刻他突然想起自己手上还握有一张王牌。
他召唤了诸葛瑾。
“哎呀呀呀子瑜啊!近来都忙些什么呀?令弟卧龙先生来我江东为使,可曾去驿馆探访?可有领他去观赏一番江东风物?……”
诸葛瑾心说他打小儿吹着江东的风过年,到底江东风物还有啥可看的……当然内心吐槽归吐槽,温柔敦厚的子瑜是绝不会打自家主公脸面的,遂耐心听完了孙权的客套,认真地回答道:“有公事在身,不敢问私。故而弟亮虽至江东,瑾未曾一探。”
孙权发自内心地感叹:“琅琊葛氏,芝兰满庭。然则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见诸葛瑾愕然,孙权忙又补充道:“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
诸葛瑾的眼神突然变得极其复杂,似乎蕴藏着难言的痛苦悲酸,又涌动着隐隐的骄傲毅然。他凝视着孙权,缓缓开口:“弟亮今已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孙权的胸口如遭重锤,酸甜苦辣一时齐齐涌上喉头。
他早该想到的……早该抓住重点的……
委质定分。
凤凰栖梧,麒麟择主,一旦归依所属,便是生死难易了。
他那么喜爱诸葛亮,又怎能看轻了他的人格呢?
果然是色令智昏,孙权在心底里苦笑了一下。望着面前目光坚定身量挺拔的诸葛瑾,他陡然眼眶发热,起身执其手谢道:“孤不该同子瑜提此无理之求。子瑜心如璞玉,孤与子瑜,亦当有死生不易之约。”诸葛瑾连连拜谢:“瑾绝不负主公!”
数年之后,诸葛瑾的长子恪少显才名,孙权听说后十分好奇,连忙将那孩子召来身边,细细与之问答。少年声亮音清,谈吐流利,无论辩天,论地,或是品人,俱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孙权喜欢得将他直揽在怀里,大笑着对诸葛瑾呼喊:“子瑜!子瑜!蓝田生玉,果不虚也!孤数年前可就说过,你们琅琊葛氏……”
满庭芳草啊。
诸葛瑾虽然笑着,但望向恪的目光中始终带了隐隐绰绰的忧虑。
在那之后,孙权时常召诸葛恪随侍,极尽骄宠。诸葛瑾时常劝谏孙权勿要对恪太过优容宠渥。次数一多,孙权反而不高兴,反驳道:“昔年孝武帝以天子之尊训导霍去病,亦是少年天纵,这才有日后的意气风发,封狼居胥;今日孤对诸葛恪深寄厚望,期成大器以托将来。子瑜为何如此不安?”
孙权心里其实明白诸葛瑾的担心。
他一生眼毒,看人奇准。他怎么可能因为移爱障目,便识不清诸葛恪的优劣长短?
他是最肖似他叔父的人,却又是最不肖似他叔父的人。孙权知道。
但他就是喜欢宠着这孩子,喜欢他刚猛骄矜,快意锋利的样子。
又过两年,诸葛瑾向孙权上书,言明诸葛亮子嗣艰难,欲求己次子乔为嗣。孙权特意将诸葛乔召来,头一次认真审视了一番这个从小就被掩盖在他兄长光芒之下的孩子。
清瘦,单薄,少言语。拜见尊上时,总是长久地垂首。非常恭敬温和而沉默的一个孩子。然而同诸葛家的每一个人一样,少年有一杆笔挺的脊梁。
孙权叹道:“真孔明子也。可往事之。”
诸葛亮掌政以后,孙权听说他命诸葛乔同众将子弟一道运送粮草于山间峡谷。然而只过数年,那边便送来了诸葛乔的遗物。诸葛瑾当时抱着那些遗物恸绝于地,只说了一句话:“卿父子因何缘浅命薄至此耶!”
建兴十二年,孙权从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家信中看到了他对自己唯一儿子的评价:“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对儿子聪颖天资的担心,居然同诸葛瑾对诸葛恪的担心,如出一辙。
那一刻,孙权突然明白,诸葛家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笨一点,再笨一点的。
孙权所没有看到的是,三十年后,诸葛瞻同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成为魏军入蜀前所踏过的最后一道血肉屏障。
假如孙权能看到,他大概要后悔自己曾给出的“蓝田生玉”的评价——
诸葛家的人,其实都是死心眼的笨蛋。
孙权在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汉子。因此在惨遭男神两次吊打之后,孙权并没有轻易地狗带。
听闻男神是被刘备三顾请出山的,孙权想,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打第三次攻坚战。更何况,此刻他突然想起自己手上还握有一张王牌。
他召唤了诸葛瑾。
“哎呀呀呀子瑜啊!近来都忙些什么呀?令弟卧龙先生来我江东为使,可曾去驿馆探访?可有领他去观赏一番江东风物?……”
诸葛瑾心说他打小儿吹着江东的风过年,到底江东风物还有啥可看的……当然内心吐槽归吐槽,温柔敦厚的子瑜是绝不会打自家主公脸面的,遂耐心听完了孙权的客套,认真地回答道:“有公事在身,不敢问私。故而弟亮虽至江东,瑾未曾一探。”
孙权发自内心地感叹:“琅琊葛氏,芝兰满庭。然则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见诸葛瑾愕然,孙权忙又补充道:“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
诸葛瑾的眼神突然变得极其复杂,似乎蕴藏着难言的痛苦悲酸,又涌动着隐隐的骄傲毅然。他凝视着孙权,缓缓开口:“弟亮今已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孙权的胸口如遭重锤,酸甜苦辣一时齐齐涌上喉头。
他早该想到的……早该抓住重点的……
委质定分。
凤凰栖梧,麒麟择主,一旦归依所属,便是生死难易了。
他那么喜爱诸葛亮,又怎能看轻了他的人格呢?
果然是色令智昏,孙权在心底里苦笑了一下。望着面前目光坚定身量挺拔的诸葛瑾,他陡然眼眶发热,起身执其手谢道:“孤不该同子瑜提此无理之求。子瑜心如璞玉,孤与子瑜,亦当有死生不易之约。”诸葛瑾连连拜谢:“瑾绝不负主公!”
数年之后,诸葛瑾的长子恪少显才名,孙权听说后十分好奇,连忙将那孩子召来身边,细细与之问答。少年声亮音清,谈吐流利,无论辩天,论地,或是品人,俱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孙权喜欢得将他直揽在怀里,大笑着对诸葛瑾呼喊:“子瑜!子瑜!蓝田生玉,果不虚也!孤数年前可就说过,你们琅琊葛氏……”
满庭芳草啊。
诸葛瑾虽然笑着,但望向恪的目光中始终带了隐隐绰绰的忧虑。
在那之后,孙权时常召诸葛恪随侍,极尽骄宠。诸葛瑾时常劝谏孙权勿要对恪太过优容宠渥。次数一多,孙权反而不高兴,反驳道:“昔年孝武帝以天子之尊训导霍去病,亦是少年天纵,这才有日后的意气风发,封狼居胥;今日孤对诸葛恪深寄厚望,期成大器以托将来。子瑜为何如此不安?”
孙权心里其实明白诸葛瑾的担心。
他一生眼毒,看人奇准。他怎么可能因为移爱障目,便识不清诸葛恪的优劣长短?
他是最肖似他叔父的人,却又是最不肖似他叔父的人。孙权知道。
但他就是喜欢宠着这孩子,喜欢他刚猛骄矜,快意锋利的样子。
又过两年,诸葛瑾向孙权上书,言明诸葛亮子嗣艰难,欲求己次子乔为嗣。孙权特意将诸葛乔召来,头一次认真审视了一番这个从小就被掩盖在他兄长光芒之下的孩子。
清瘦,单薄,少言语。拜见尊上时,总是长久地垂首。非常恭敬温和而沉默的一个孩子。然而同诸葛家的每一个人一样,少年有一杆笔挺的脊梁。
孙权叹道:“真孔明子也。可往事之。”
诸葛亮掌政以后,孙权听说他命诸葛乔同众将子弟一道运送粮草于山间峡谷。然而只过数年,那边便送来了诸葛乔的遗物。诸葛瑾当时抱着那些遗物恸绝于地,只说了一句话:“卿父子因何缘浅命薄至此耶!”
建兴十二年,孙权从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家信中看到了他对自己唯一儿子的评价:“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对儿子聪颖天资的担心,居然同诸葛瑾对诸葛恪的担心,如出一辙。
那一刻,孙权突然明白,诸葛家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笨一点,再笨一点的。
孙权所没有看到的是,三十年后,诸葛瞻同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成为魏军入蜀前所踏过的最后一道血肉屏障。
假如孙权能看到,他大概要后悔自己曾给出的“蓝田生玉”的评价——
诸葛家的人,其实都是死心眼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