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山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位于石阡县西南缘。与梵净山相同,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且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也是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2014年12月19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30位专家投票表决,贵州省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34.54hm,东西宽27km,南北长14km,地理位置为27°15′~27°25′N,107°56′~108°12′E。最高海拔高度1869.3m。保护区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石阡县,主要包括坪山乡的佛顶山村、凤凰屯村,甘溪乡的平望村、铺溪村、扶堰村、泥山村,聚凤乡的宝龙村,中坝镇的高魁村。
佛顶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位于贵州东部十分醒目的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番召组及清水江组。番召组为浅灰至深灰色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夹板岩、浅灰至深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变质凝灰岩等,地层总厚2560m。清水江组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质粉砂岩及板岩等,厚度大于2000m。佛顶山 (10张) 区内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和密集的节理。本区主体由佛顶山背斜控制,轴向北东,轴长十余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平缓9°~30°,东翼较陡7°~50°。其北西、南东侧有两条北东向区域性光滑断层通过。佛顶山西北为红石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在区内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区内约15km,断距200~1500m,形成于雪峰期。佛顶山东南为石阡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70°左右,断裂破碎带宽20~150m,区内长约15km,形成于燕山期。佛顶山即是这两条大断层的上盘部分,为正断层组合构造地貌类型——地垒。除上述两条断层之外,以节理最为发育。有2~3组节理,一般宽度0.1~5cm,密度为1~10条/m,倾角45°~90°。大型节理与溪沟的走向发育状况一致。节理组把岩石割得非常破碎,状式“豆腐块”。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34.54hm,东西宽27km,南北长14km,地理位置为27°15′~27°25′N,107°56′~108°12′E。最高海拔高度1869.3m。保护区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石阡县,主要包括坪山乡的佛顶山村、凤凰屯村,甘溪乡的平望村、铺溪村、扶堰村、泥山村,聚凤乡的宝龙村,中坝镇的高魁村。
佛顶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位于贵州东部十分醒目的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番召组及清水江组。番召组为浅灰至深灰色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夹板岩、浅灰至深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变质凝灰岩等,地层总厚2560m。清水江组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质粉砂岩及板岩等,厚度大于2000m。佛顶山 (10张) 区内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和密集的节理。本区主体由佛顶山背斜控制,轴向北东,轴长十余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平缓9°~30°,东翼较陡7°~50°。其北西、南东侧有两条北东向区域性光滑断层通过。佛顶山西北为红石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在区内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区内约15km,断距200~1500m,形成于雪峰期。佛顶山东南为石阡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70°左右,断裂破碎带宽20~150m,区内长约15km,形成于燕山期。佛顶山即是这两条大断层的上盘部分,为正断层组合构造地貌类型——地垒。除上述两条断层之外,以节理最为发育。有2~3组节理,一般宽度0.1~5cm,密度为1~10条/m,倾角45°~90°。大型节理与溪沟的走向发育状况一致。节理组把岩石割得非常破碎,状式“豆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