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也是原机械部的重点学科,现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陈玉全教授。 本学科自1977年开始承担省部级攻关项目,1986年开始连续承担了9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并于95年开始至今已承担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以及其它省、部、市级基金及企业委托等各类项目100余项,在切屑控制、切削理论及刀具开发、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技术、绿色切削技术、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等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及原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1项。 本学科有如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切屑控制与重型刀具切削理论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 2.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的研究 3.绿色切削技术中的硬态干式切削机理与技术的研究
研究方向及特色:
各个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一、切屑控制与重型刀具切削理论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李振加教授为首的研究方向20多年来在切屑折断机理、断屑槽型与CAD技术以及重型切削理论与刀具开发研究方面,解决了大中型企业中的十一项技术关键问题,“六五”期间,组织4个国有企业进行攻关,研制了我国第一批重型可转位刀片;“七五”期间,与4个著名大学和1个研究所进行国家"七五”攻关专题研究,开发了我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维复杂槽型刀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切屑控制理论与断屑槽型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切屑折断预报方面,与美国伍士德理工学院和福特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在重型切削理论及刀具开发研究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重型刀具切削加工技术以及脆性破损与粘结破损的原因及规律,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的电站、重型机械行业用难加工材料刀具,通过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已把科研成果进行产品化,推向市场。 该研究方向的教授与导师:李振加教授(名誉博士生导师),郑敏利教授(博士)。 二、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的研究 以陈玉全教授为首的研究方向针对难加工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开展了一系列精加工与特种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了“电解磁力研磨”和“磁力-电解-不织布复合抛光”等一系列抛光工艺和相应加工机械,其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及抛光片专利产品已在韩国等国内外厂家应用于不锈钢、镀铬主轴和滚轮、国家标准圆柱量器,以及大型不锈钢容器的抛光。在模具加工方面,应用CAD/CAE/CAM技术,开展了注塑模具流变分析、模具电解研磨技术及工具系统的研究,解决难加工模具设计与抛光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目前以陈玉全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正在与美国通用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合作研究冲压模具的CAD/CAE技术,并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合作研究不锈钢模具的抛光工艺。以王彤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正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合作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有关“干式电火花线切割机理及应用”的研究项目,探讨了用气体介质取代传统的液体介质的新型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方法,该方法具有环境保护和避免工件发生电解腐蚀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精加工。 该研究方向的教授与导师:陈玉全教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王彤教授(博士),许小村教授(在读博士) 三、绿色切削技术中的硬态干式切削机理与技术的研究 以刘献礼教授为首的研究方向在绿色切削技术方面,在硬态干式切削机理与技术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区分普通切削与硬态切削的临界硬度的概念,并确定了GCr15轴承钢的临界硬度为HRC50;探明了硬态切削条件下切削机理特殊的变化规律,首次发现了产生金属软化效应时刀具寿命增高、PCBN刀具加工表面也可产生残余拉应力的特殊现象。撰写了国内唯一的系统论述硬态干式切削技术及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应用技术的著作的专著《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及其应用》,在硬态切削机理与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方向和英国DE BEERS公司及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在硬态干式切削机理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CBN汽车刀具,其寿命为国内同类刀具的5倍,已在有关厂家生产中应用。 该研究方向的教授与导师:刘献礼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徐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