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活路,它关系到一家人在全年里的肚皮温饱问题,关系到一家人在村里的地位形象问题,自然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物质上的准备。在当年的邓州乡村,差不多每个集镇都有一年一度的“三月十八”物资交流大会,也就是旧时的庙会,一般延续三至五天的时间,这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着麦收而存在的;于是,家里需要置备收割、碾打等工具的农人,家里需要售出收割、碾打等工具的农人,便都从四面八方络绎拥来“赶会”,或沿街叫卖,或逐摊选购了。
会上,一街两行的摊位大多摆着桑杈、木锨、木推、扫帚、镰刀、镰把、麦秸帽、牛笼嘴等。这些过去家家必备、年年必用的寻常农具,如今很多已是难得一见了,要想将它们的构造功用述说清楚,还真得一大篇文章不可,然而由于篇幅所限,便只在下面遇上某种农具的时候再做简单介绍罢了。
大会正日,集市上的热闹喧嚣、拥挤阻塞自不必说,倘从天上往下看,必然满眼黑压压圆滚滚的人头,倘从地下往上看,又必然满眼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人腿。沿街门店自不必去说,单是每日流动摆摊的就值大书而特书一番:他们多系画圈为界坐地经营,各依形势夹道而峙,只把中间作为人流的通道,面前货物杂陈,错落有序:几十张尚未开刃的镰刀用皮绳串起,挂在木柱上面,每每有人碰上,便发出叮里啷当、清脆悦耳的声响;编织细密的簸箕一张压着一张,叠摞得约有两人多高,看去虽然斜歪,但却始终歪而不倒;用麦秸秆编织的草帽(邓州乡间俗称为“麦秸帽”)亦摞起老高,黄灿灿的犹若微型的古埃及金字塔一般;其他又有桑杈、木锨、扫帚、搓箕……卖主并不吆喝,因为不用吆喝便有顾客蜂拥而至,他们只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看着货物不被小贼顺手牵羊偷去就是了。
身处这样的集市,自然也就等于身处各类声音的海洋:尖锐刺耳的是汽车被堵塞时的鸣笛声音,高亢急促的是畜禽被交易时的鸣叫声音,清脆稚嫩的是孩童落单时慌乱寻找爹娘的呼唤声音,呼呼哈哈的是录像厅里传来的香港武打片中的打斗声音,咚咚哐哐是戏台上敲响的大戏开场前的锣鼓声音,柔柔靡靡的是商店门前摆放的扩音器里面发出的邓丽君的唱歌声音……
一年四季忙于农活,轻易不到集上来的乡民们自街南转到街北,再从街东转到街西,一个个挤得满身臭汗,累得气喘吁吁,但却只管翻来覆去的比较着每样货物的质量,不厌其烦的打问着每样货物的价格;天将晌午,寻个僻静角落胡乱啃上几口随身携带的凉馍,再对着公家单位不要钱的自来水管猛灌一气凉水,然后继续拥来挤去,挑拣农具,比较价格,直到天色傍黑不得不离街回家时,这才朝向自己心里早已选定的质量最优、价格最廉的那个摊位走去。
三五岁、七八岁的小孩子是宁可挨一顿打,哪怕被打得屁股开花也要换得一次前来集市上逛游的机会的。他们逛游集市不为吃喝,不为玩具,因为他们虽然年幼,但却早早明白大人们既没有这份闲心,更没有这份闲钱。他们逛游集市,只是为了观看街上的热闹喧嚷,观看街上的新鲜稀罕,因为平日在村里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看到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物。他们手攥大人衣襟,亦步亦趋的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生怕把自己给走丢了,生怕把自己给人贩子给拐卖去了。在人流不太拥挤的地段,他们从大人身后探头出来,怯怯的打量着面前喧闹而新奇的世界;在热汽腾腾、喷香扑鼻的饭铺酒馆前,他们虽然口水四溢,但却拼命的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他们看到了玩猴的,看到了卖老鼠药的,看到了卖大力丸的,也看到了一只红眼睛红脚趾的小白鼠被关在竖着的圆形笼内,那小白鼠跑啊跑啊,不停的跑,由于圆笼随机而转,小白鼠便永远也跑不到尽头,也看到了一只绿毛羽绿嘴巴的小鹦鹉被用脚链拴系在一根横木上,不停的跳上跳下,按照算命人的指示叼起铺摆在地上的卦签,送到算命人的手中;最后,他们的目光落在了街角的一家铁匠铺子里。
他们看到,铁匠铺子的墙角处堆放着许多大块小块的黑色煤粒,位于铺子正中的煤炉在老式风箱鼓起的呼呼的风吹拂下,既火焰熊熊又耀眼灼目,一老一人两个铁匠正在挥汗如雨的打制着镰刀。两人均光着膀子,胸前围着皮裙,由于长期的炉火迸溅,皮裙上面已被烧出了许多细圆的小洞。老者手持火钳,夹过一块烧得通红的镰刀形状的铁片搁放砧案上面,少者立即抡起大锤叮哐叮哐一下一下的猛砸起来,老者又抡起小锤,于大锤砸下抬起的间隙中叮当叮当的轻敲微击,仿佛在做着修正似的。铁片在大锤小锤的轮番攻打下犹若软泥一般慢慢的拉伸延展,慢慢的变成了镰刀形状。老者和少者的眼睛始终都在微微眯着,当少者动作幅度过大时,身上的汗珠就飞溅到了外面围观的人的脸上。终于,一老一少停止了抡锤,老者夹着火红的镰刀放到鼻前审视片刻,觉得型状合格,质量过关,便在镰刀尾部“啪”的拓上自家印章,然后便将火钳连同夹着的镰刀一道伸进地上的水盆内,“吱”的一声,盆内的水立刻咕嘟咕嘟的沸响起来,热腾腾的白汽氤氲升起,直扑人的眼睛;火钳抽出来时,镰刀已经变成了铁青色。老者看也不看就朝墙角一丢,然后又夹过一块铁片,开始打制下一张镰刀了。
会上,一街两行的摊位大多摆着桑杈、木锨、木推、扫帚、镰刀、镰把、麦秸帽、牛笼嘴等。这些过去家家必备、年年必用的寻常农具,如今很多已是难得一见了,要想将它们的构造功用述说清楚,还真得一大篇文章不可,然而由于篇幅所限,便只在下面遇上某种农具的时候再做简单介绍罢了。
大会正日,集市上的热闹喧嚣、拥挤阻塞自不必说,倘从天上往下看,必然满眼黑压压圆滚滚的人头,倘从地下往上看,又必然满眼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人腿。沿街门店自不必去说,单是每日流动摆摊的就值大书而特书一番:他们多系画圈为界坐地经营,各依形势夹道而峙,只把中间作为人流的通道,面前货物杂陈,错落有序:几十张尚未开刃的镰刀用皮绳串起,挂在木柱上面,每每有人碰上,便发出叮里啷当、清脆悦耳的声响;编织细密的簸箕一张压着一张,叠摞得约有两人多高,看去虽然斜歪,但却始终歪而不倒;用麦秸秆编织的草帽(邓州乡间俗称为“麦秸帽”)亦摞起老高,黄灿灿的犹若微型的古埃及金字塔一般;其他又有桑杈、木锨、扫帚、搓箕……卖主并不吆喝,因为不用吆喝便有顾客蜂拥而至,他们只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看着货物不被小贼顺手牵羊偷去就是了。
身处这样的集市,自然也就等于身处各类声音的海洋:尖锐刺耳的是汽车被堵塞时的鸣笛声音,高亢急促的是畜禽被交易时的鸣叫声音,清脆稚嫩的是孩童落单时慌乱寻找爹娘的呼唤声音,呼呼哈哈的是录像厅里传来的香港武打片中的打斗声音,咚咚哐哐是戏台上敲响的大戏开场前的锣鼓声音,柔柔靡靡的是商店门前摆放的扩音器里面发出的邓丽君的唱歌声音……
一年四季忙于农活,轻易不到集上来的乡民们自街南转到街北,再从街东转到街西,一个个挤得满身臭汗,累得气喘吁吁,但却只管翻来覆去的比较着每样货物的质量,不厌其烦的打问着每样货物的价格;天将晌午,寻个僻静角落胡乱啃上几口随身携带的凉馍,再对着公家单位不要钱的自来水管猛灌一气凉水,然后继续拥来挤去,挑拣农具,比较价格,直到天色傍黑不得不离街回家时,这才朝向自己心里早已选定的质量最优、价格最廉的那个摊位走去。
三五岁、七八岁的小孩子是宁可挨一顿打,哪怕被打得屁股开花也要换得一次前来集市上逛游的机会的。他们逛游集市不为吃喝,不为玩具,因为他们虽然年幼,但却早早明白大人们既没有这份闲心,更没有这份闲钱。他们逛游集市,只是为了观看街上的热闹喧嚷,观看街上的新鲜稀罕,因为平日在村里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看到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物。他们手攥大人衣襟,亦步亦趋的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生怕把自己给走丢了,生怕把自己给人贩子给拐卖去了。在人流不太拥挤的地段,他们从大人身后探头出来,怯怯的打量着面前喧闹而新奇的世界;在热汽腾腾、喷香扑鼻的饭铺酒馆前,他们虽然口水四溢,但却拼命的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他们看到了玩猴的,看到了卖老鼠药的,看到了卖大力丸的,也看到了一只红眼睛红脚趾的小白鼠被关在竖着的圆形笼内,那小白鼠跑啊跑啊,不停的跑,由于圆笼随机而转,小白鼠便永远也跑不到尽头,也看到了一只绿毛羽绿嘴巴的小鹦鹉被用脚链拴系在一根横木上,不停的跳上跳下,按照算命人的指示叼起铺摆在地上的卦签,送到算命人的手中;最后,他们的目光落在了街角的一家铁匠铺子里。
他们看到,铁匠铺子的墙角处堆放着许多大块小块的黑色煤粒,位于铺子正中的煤炉在老式风箱鼓起的呼呼的风吹拂下,既火焰熊熊又耀眼灼目,一老一人两个铁匠正在挥汗如雨的打制着镰刀。两人均光着膀子,胸前围着皮裙,由于长期的炉火迸溅,皮裙上面已被烧出了许多细圆的小洞。老者手持火钳,夹过一块烧得通红的镰刀形状的铁片搁放砧案上面,少者立即抡起大锤叮哐叮哐一下一下的猛砸起来,老者又抡起小锤,于大锤砸下抬起的间隙中叮当叮当的轻敲微击,仿佛在做着修正似的。铁片在大锤小锤的轮番攻打下犹若软泥一般慢慢的拉伸延展,慢慢的变成了镰刀形状。老者和少者的眼睛始终都在微微眯着,当少者动作幅度过大时,身上的汗珠就飞溅到了外面围观的人的脸上。终于,一老一少停止了抡锤,老者夹着火红的镰刀放到鼻前审视片刻,觉得型状合格,质量过关,便在镰刀尾部“啪”的拓上自家印章,然后便将火钳连同夹着的镰刀一道伸进地上的水盆内,“吱”的一声,盆内的水立刻咕嘟咕嘟的沸响起来,热腾腾的白汽氤氲升起,直扑人的眼睛;火钳抽出来时,镰刀已经变成了铁青色。老者看也不看就朝墙角一丢,然后又夹过一块铁片,开始打制下一张镰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