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他于1892年(光绪八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此处照抄百度百科)
陈三立的诗到今不过百年,要全面评价还困难,称赞他的如梁启超说他“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而日本人《读散原精舍诗》中不痛不痒地说了句“晚清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好比赖山阳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赖山阳的汉诗确实不错,不过他在日本历史上主要作为历史学家和汉学家著名,有关日本文学史的书虽然会提到他但是不会给多少篇幅),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讥讽陈三立“一字不敢离古人”(批评有理,不过胡适自己的诗词还是呵呵吧。文学评论家常常犯这个毛病,创作和理论不能平齐,自己的嘴咬住了自己的手)。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诗人,陈三立肯定无法和杜甫李白王维这唐诗三大高峰媲美,比之宋代三大诗人苏轼王安石黄庭坚也很不如,但置之清诗确乎算得上第一流的诗人,前人说他“五百年来第一”不是虚言。陵谷山原里拿他排第一自然是因为董斜川俯首同光体的缘故,若真以为陈三立的诗古今独步,那这么认为的人也算得不是时务了。(董斜川的话里有钱钟书的朋友冒辟疆的影子,冒辟疆本人极为推崇陈三立。)
代表作:
《高观亭春望》
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粼粼。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