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的母校
那一年,我五岁,山沟里有了学校。
那一天,我入学了,背着一个花布包跟着妈妈来到学校。
学校是一间草房,黄泥墙,草棚顶。教室里一面墙上,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像,下方是一块小黑板。十几个树墩散放在教室里,大树墩是课桌,小树墩是凳子。
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个班级,只有六个学生。六个学生中我最小,最大的同学十二岁。
在屯垦戌边的情势下,学生在不断增加,都操着南腔北调,老师也在不断增加,同样是南腔北调。教室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高大了许多,大同学蹦高够不着棚顶了。树墩换成了长条木板,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凳子。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不断地涌进这所学校,最多时近千人。校园换了新址,山坳里,东西北三排砖瓦平房围了一个大院,那时显得很气派。课桌、椅子都换成了新的,两人一张能放进书包的课桌,两人一把带靠背的长条椅。
这时候,差不多每个学期都增加新老师,我读到八年级时,班主任和几个课任老师都是北京来的,有北京师大的,也有首都师大的。
那个时候的母校大概是鼎盛时期,虽然经历了三年文革停课,我们仍然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我完成了九年学业,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母校,自此我再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
我经常回母校看看,而她在逐渐萎缩,学生陆续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也逐渐离开了这所学校,离开的人似乎都有一些不舍和无奈。后来学校并校,我的母校只剩一片空空的教室。在离开母校45年后,我再次来到母校的旧址,校园破败了,破败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的母校啊,从建校时六名学生到鼎盛时近千名学生,再到并校,经历了半个世纪。她没有成为名校、老校,但她完成了使命,教化了数千名山里娃,解除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
我的母校啊,她载入了历史,也铭记在从这里走出去遍及海内外的学子心中。
那一年,我五岁,山沟里有了学校。
那一天,我入学了,背着一个花布包跟着妈妈来到学校。
学校是一间草房,黄泥墙,草棚顶。教室里一面墙上,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像,下方是一块小黑板。十几个树墩散放在教室里,大树墩是课桌,小树墩是凳子。
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个班级,只有六个学生。六个学生中我最小,最大的同学十二岁。
在屯垦戌边的情势下,学生在不断增加,都操着南腔北调,老师也在不断增加,同样是南腔北调。教室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高大了许多,大同学蹦高够不着棚顶了。树墩换成了长条木板,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凳子。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不断地涌进这所学校,最多时近千人。校园换了新址,山坳里,东西北三排砖瓦平房围了一个大院,那时显得很气派。课桌、椅子都换成了新的,两人一张能放进书包的课桌,两人一把带靠背的长条椅。
这时候,差不多每个学期都增加新老师,我读到八年级时,班主任和几个课任老师都是北京来的,有北京师大的,也有首都师大的。
那个时候的母校大概是鼎盛时期,虽然经历了三年文革停课,我们仍然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我完成了九年学业,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母校,自此我再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
我经常回母校看看,而她在逐渐萎缩,学生陆续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也逐渐离开了这所学校,离开的人似乎都有一些不舍和无奈。后来学校并校,我的母校只剩一片空空的教室。在离开母校45年后,我再次来到母校的旧址,校园破败了,破败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的母校啊,从建校时六名学生到鼎盛时近千名学生,再到并校,经历了半个世纪。她没有成为名校、老校,但她完成了使命,教化了数千名山里娃,解除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
我的母校啊,她载入了历史,也铭记在从这里走出去遍及海内外的学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