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林区论坛吧 关注:1,612贴子:4,180
  • 2回复贴,共1

唉,我的母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唉,我的母校
那一年,我五岁,山沟里有了学校。
那一天,我入学了,背着一个花布包跟着妈妈来到学校。
学校是一间草房,黄泥墙,草棚顶。教室里一面墙上,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像,下方是一块小黑板。十几个树墩散放在教室里,大树墩是课桌,小树墩是凳子。
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个班级,只有六个学生。六个学生中我最小,最大的同学十二岁。
在屯垦戌边的情势下,学生在不断增加,都操着南腔北调,老师也在不断增加,同样是南腔北调。教室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高大了许多,大同学蹦高够不着棚顶了。树墩换成了长条木板,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凳子。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不断地涌进这所学校,最多时近千人。校园换了新址,山坳里,东西北三排砖瓦平房围了一个大院,那时显得很气派。课桌、椅子都换成了新的,两人一张能放进书包的课桌,两人一把带靠背的长条椅。
这时候,差不多每个学期都增加新老师,我读到八年级时,班主任和几个课任老师都是北京来的,有北京师大的,也有首都师大的。
那个时候的母校大概是鼎盛时期,虽然经历了三年文革停课,我们仍然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我完成了九年学业,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母校,自此我再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
我经常回母校看看,而她在逐渐萎缩,学生陆续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也逐渐离开了这所学校,离开的人似乎都有一些不舍和无奈。后来学校并校,我的母校只剩一片空空的教室。在离开母校45年后,我再次来到母校的旧址,校园破败了,破败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的母校啊,从建校时六名学生到鼎盛时近千名学生,再到并校,经历了半个世纪。她没有成为名校、老校,但她完成了使命,教化了数千名山里娃,解除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
我的母校啊,她载入了历史,也铭记在从这里走出去遍及海内外的学子心中。


1楼2015-12-31 16:27回复
    我们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正值建国初期,方方面都很困难。加上北大荒刚刚开发建设不久,各方面的设施都很落后。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简陋的学校培育了我们,解除了十万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几十年过去,简陋的学校没有影响我们的成长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十万官兵会聚北大荒,人才云集,教育、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政治迫害、是磨难、是伤痕。如果没有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北大荒垦区,我们就不会有今天。


    IP属地:山东2楼2016-01-03 12:5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IP属地:北京4楼2016-01-09 1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