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顿将军说,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估计大多数战争狂人都愿意把这句话当作墓志铭。有的人只是把战争当作政治的垫脚石,但对战争狂人而言,战争贯穿了生命。
所以,你无须为科比·布莱恩特的归宿叹息。 那仿佛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从某种角度来讲,科比的篮球生涯,就是和“不可能”的一场无休止地战争。所以,越到晚年,他的负荷也就越重。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就像保养名牌跑车一样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反而在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多次重伤。在2013年4月13日那场他重伤的比赛中,他先后受伤三次。第三次,他终于逃无可逃。那一刻,他仿佛被子弹击中的士兵一样。但作为观众,你疑惑的无非只是这一刻何时到来而已。因为,从3月31日到4月13日,科比场场上场超过40分钟,还有两场打满48分钟。
他不知道那个赛季其实已经该被放弃了吗?他不知道连续打满全场是必定要受伤的吗?聪明如他当然知道,但是,好斗的他根本停不下战争。那仿佛是一场和时间的亡命之战。
当科比伤愈归来时,你肯定也会说,他应该减少上场时间,改变打法,延长运动寿命。而科比在开季前也说,拉塞尔和克拉克森会掌控90%的球权。但是,他本赛季依旧有场均3.7次单打,排名联盟第七位,每回合只得0.54分。他会妥协,但有他自己的底线——他不可能成为角色球员乃至替补。 实际上,当他愿意妥协,职业生涯也该画上句号。不出你意料,他打了十几场比赛就宣布退役。
当然,你现在依旧会疑惑,在他亲手了结自己的运动生涯之前,是否还会被子弹击中。
2、
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史诗。《彼得·潘》里说,当一个人长大,说他不相信仙人的时候,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仙人落下去死了。科技揭开了许多事物神秘的面纱。用席勒的话来说,便是科技实现了祛魅,从此世界不再有趣。但是,当一切不再神秘,人类依旧需要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奇迹的感受。于是,竞技体育便是返魅的方式之一。
科比·布莱恩特,也许是这部战争史诗的最佳代言之一。他有着一种篮球范畴的英雄人格。从某种程度而言,英雄是一种秩序的破坏者,做着普通人都想做却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好多时候,球迷为“不可思议”,而不是“合理”呐喊。勒布朗·詹姆斯在最后时刻很多传球都很合理,但那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讽。这个联盟从成立以来,就带着深深的美国文化烙印。媒体竭尽所能赞美个人英雄主义,赞美带伤上阵的“职业精神”。在此之后,他们才会称赞你的团队精神,还有对健康聪明的保护。这很分裂,但就是事实。
而科比在新秀赛季就敢跟主帅说,教练,派我上场干掉他们吧,任银狐哈里斯像看奇异生物一样看着他;他也敢在18岁的年纪,投季后赛最后一分钟的扳平球,结果投出三不沾依旧不改英雄梦;他还敢在第一次全明星赛就跟乔丹一对一,并挥手支走打算前来给他挡拆的马龙。而在21世纪,他一场比赛拿下81分,完全是篮球高科技时代凭空降临的神话。篮球诞生以来,在大多数时候都以其内在规律统治着球员,让球员心存敬畏。但在科比·布莱恩特封神的那十来场比赛里,篮球规律在他面前显得很渺小。日复一日过着机械无趣生活的观众,最爱的便是这种神话的戏码了。演义喜欢渲染七进七出,渲染过五关斩六将,尽管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战争常识。
只是,英雄人格与反社会倾向,本就是一体两面。英雄与破坏秩序赢得世人敬仰,可是,但秩序的崩塌,也让很多人心生恐惧。科比命中了许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关键球,可数据无情地揭示出,他的关键球命中率不及詹姆斯、杜兰特,甚至还比不上安东尼。从2013年以来,他的大合同,对打法的固执让众多仰慕天使城的球星望而却步。湖人浪费了两年宝贵的重建期,便是为了成全他长达两年的华丽谢幕演出。在这最后一季,斯科特一边维护着科比的领袖地位,一边旁敲侧击科比应该给年轻人机会。
巴克利说,如果奥尼尔和科比能够和睦相处,一定能够联手拿下不止3个冠军。实际上,哪怕合作者不是奥尼尔,科比有机会拿下不止5个冠军。可惜的是,放眼全联盟的全明星,只有加索尔和奥多姆能够和科比共处。让科比在“戴满戒指的皮蓬”与“一人对抗世界的战神”之间选择,他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
这便是科比有那么多人爱,又有那么多人恨的原因。人本是矛盾体。科比的战争狂人人格,将这种矛盾与对立体现地更为淋漓尽致。
当战神谢幕,原本恨他的人是否也会怀念他呢?
3、
从某种意义来讲,科比代表着上一代人对篮球的价值观:战争成分大于游戏和秀。然而,篮球虽靠人类的激情与身体能量去推动,但本质上还是一门科学,是数字的游戏。而当学究们将它的门道研究地越来越透彻,它的传奇和神秘感也会逐渐褪去。因为,你已经找到高效玩转它的密码,无需再用英雄主义与之死磕。最后,它便更接近于游戏以及秀。这是关于篮球本身的褪魅。
是的,越来越多的球员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知道一对一效率是不高的,在三分线外获得空位三分,冲击三秒区才是高效的打法。每个少年的内心都有一个科比,但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做孤胆英雄,都希望身边会有强大的帮手。教练也大多不会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令人咋舌的分数不再是第一追求,效率才是。另外,越来越多的教练明白,常规赛并不需要拼尽全力,他们会让克莱·汤普森这样的铁人场均上场时间低于32分钟,让勒布朗·詹姆斯31岁没到就选择性地休战背靠背……
这当然是篮球的进步。它有着简洁、效率的哲学之美。团队协作更接近这项运动的本源。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只是,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你并不希望所有球队都趋同,就像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单调。一项运动各种成分混杂,才是生态的平衡。而个人英雄主义,是人类原始本能对理智的平衡。如此的比赛才会有张力。偶尔,你也希望看到库里不讲理地射下13个三分球,看到威斯布鲁克像生化人一样横贯全场,看到凯文·杜兰特一己之力逆转比赛……
但是,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工业化篮球的时代。最后的战神,也许已经谢幕。
2015-12-08

巴顿将军说,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估计大多数战争狂人都愿意把这句话当作墓志铭。有的人只是把战争当作政治的垫脚石,但对战争狂人而言,战争贯穿了生命。
所以,你无须为科比·布莱恩特的归宿叹息。 那仿佛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从某种角度来讲,科比的篮球生涯,就是和“不可能”的一场无休止地战争。所以,越到晚年,他的负荷也就越重。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就像保养名牌跑车一样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反而在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多次重伤。在2013年4月13日那场他重伤的比赛中,他先后受伤三次。第三次,他终于逃无可逃。那一刻,他仿佛被子弹击中的士兵一样。但作为观众,你疑惑的无非只是这一刻何时到来而已。因为,从3月31日到4月13日,科比场场上场超过40分钟,还有两场打满48分钟。
他不知道那个赛季其实已经该被放弃了吗?他不知道连续打满全场是必定要受伤的吗?聪明如他当然知道,但是,好斗的他根本停不下战争。那仿佛是一场和时间的亡命之战。
当科比伤愈归来时,你肯定也会说,他应该减少上场时间,改变打法,延长运动寿命。而科比在开季前也说,拉塞尔和克拉克森会掌控90%的球权。但是,他本赛季依旧有场均3.7次单打,排名联盟第七位,每回合只得0.54分。他会妥协,但有他自己的底线——他不可能成为角色球员乃至替补。 实际上,当他愿意妥协,职业生涯也该画上句号。不出你意料,他打了十几场比赛就宣布退役。
当然,你现在依旧会疑惑,在他亲手了结自己的运动生涯之前,是否还会被子弹击中。
2、
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史诗。《彼得·潘》里说,当一个人长大,说他不相信仙人的时候,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仙人落下去死了。科技揭开了许多事物神秘的面纱。用席勒的话来说,便是科技实现了祛魅,从此世界不再有趣。但是,当一切不再神秘,人类依旧需要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奇迹的感受。于是,竞技体育便是返魅的方式之一。
科比·布莱恩特,也许是这部战争史诗的最佳代言之一。他有着一种篮球范畴的英雄人格。从某种程度而言,英雄是一种秩序的破坏者,做着普通人都想做却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好多时候,球迷为“不可思议”,而不是“合理”呐喊。勒布朗·詹姆斯在最后时刻很多传球都很合理,但那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讽。这个联盟从成立以来,就带着深深的美国文化烙印。媒体竭尽所能赞美个人英雄主义,赞美带伤上阵的“职业精神”。在此之后,他们才会称赞你的团队精神,还有对健康聪明的保护。这很分裂,但就是事实。
而科比在新秀赛季就敢跟主帅说,教练,派我上场干掉他们吧,任银狐哈里斯像看奇异生物一样看着他;他也敢在18岁的年纪,投季后赛最后一分钟的扳平球,结果投出三不沾依旧不改英雄梦;他还敢在第一次全明星赛就跟乔丹一对一,并挥手支走打算前来给他挡拆的马龙。而在21世纪,他一场比赛拿下81分,完全是篮球高科技时代凭空降临的神话。篮球诞生以来,在大多数时候都以其内在规律统治着球员,让球员心存敬畏。但在科比·布莱恩特封神的那十来场比赛里,篮球规律在他面前显得很渺小。日复一日过着机械无趣生活的观众,最爱的便是这种神话的戏码了。演义喜欢渲染七进七出,渲染过五关斩六将,尽管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战争常识。
只是,英雄人格与反社会倾向,本就是一体两面。英雄与破坏秩序赢得世人敬仰,可是,但秩序的崩塌,也让很多人心生恐惧。科比命中了许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关键球,可数据无情地揭示出,他的关键球命中率不及詹姆斯、杜兰特,甚至还比不上安东尼。从2013年以来,他的大合同,对打法的固执让众多仰慕天使城的球星望而却步。湖人浪费了两年宝贵的重建期,便是为了成全他长达两年的华丽谢幕演出。在这最后一季,斯科特一边维护着科比的领袖地位,一边旁敲侧击科比应该给年轻人机会。
巴克利说,如果奥尼尔和科比能够和睦相处,一定能够联手拿下不止3个冠军。实际上,哪怕合作者不是奥尼尔,科比有机会拿下不止5个冠军。可惜的是,放眼全联盟的全明星,只有加索尔和奥多姆能够和科比共处。让科比在“戴满戒指的皮蓬”与“一人对抗世界的战神”之间选择,他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
这便是科比有那么多人爱,又有那么多人恨的原因。人本是矛盾体。科比的战争狂人人格,将这种矛盾与对立体现地更为淋漓尽致。
当战神谢幕,原本恨他的人是否也会怀念他呢?
3、
从某种意义来讲,科比代表着上一代人对篮球的价值观:战争成分大于游戏和秀。然而,篮球虽靠人类的激情与身体能量去推动,但本质上还是一门科学,是数字的游戏。而当学究们将它的门道研究地越来越透彻,它的传奇和神秘感也会逐渐褪去。因为,你已经找到高效玩转它的密码,无需再用英雄主义与之死磕。最后,它便更接近于游戏以及秀。这是关于篮球本身的褪魅。
是的,越来越多的球员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知道一对一效率是不高的,在三分线外获得空位三分,冲击三秒区才是高效的打法。每个少年的内心都有一个科比,但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做孤胆英雄,都希望身边会有强大的帮手。教练也大多不会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令人咋舌的分数不再是第一追求,效率才是。另外,越来越多的教练明白,常规赛并不需要拼尽全力,他们会让克莱·汤普森这样的铁人场均上场时间低于32分钟,让勒布朗·詹姆斯31岁没到就选择性地休战背靠背……
这当然是篮球的进步。它有着简洁、效率的哲学之美。团队协作更接近这项运动的本源。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只是,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你并不希望所有球队都趋同,就像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单调。一项运动各种成分混杂,才是生态的平衡。而个人英雄主义,是人类原始本能对理智的平衡。如此的比赛才会有张力。偶尔,你也希望看到库里不讲理地射下13个三分球,看到威斯布鲁克像生化人一样横贯全场,看到凯文·杜兰特一己之力逆转比赛……
但是,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工业化篮球的时代。最后的战神,也许已经谢幕。
2015-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