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下今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我对北京市的命题很感兴趣,
因为很有哲学的味道,把命题故事中的“老师”和“学生”改成“佛祖”和“弟子”,
就变成了典型的佛经小故事,多写几个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编成一本书:《佛经那些事儿》,
到时候把作者名字署上鱼蛋、意种田、过精明什么的,盗一本卖一本。
可是我毕竟是从内蒙古烤出来的,于是我又看了下今年内蒙古的作文命题……
用时髦的词来讲:我一下子就被“雷”到了!
内蒙古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海龟和老鹰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我被雷到的原因,是因为我草草地看了一遍后,居然发现自己没看懂!
我又回头读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晕晕的,
看了第三遍之后,我恍然大悟道:
“原来第一只老鹰也是个侦察兵!这群老鹰是来抓这个人的!幸亏他跑得快!”
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这个故事就叫做“你站在海边看王八,看王八的老鹰在空中看着你。”
不过后来又觉得自己理解的不对,又看了第四遍,终于明白:靠,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我觉得,高考出这个作文题目纯粹有点扯淡。
首先,内蒙古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海,更没有海龟,
就连我们常说的“王八蛋”,也在心里暗指乌龟的蛋。
我在题目里读到“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样的话语,一点也无法想象出那种画面。
我甚至不知道这家伙为什么“往出爬”,海龟不是应该生活在海里的吗?
跑到沙穴里干什么?而且一群海龟都跑进去干什么?
其次,内蒙古这个地方倒是见过老鹰,但是我们说起老鹰,都会说成是“雄鹰”,
在内蒙古草原上,雄鹰是图腾似的祥物,是勇气、自由、胜利的象征,
可是在这段话里,老鹰显然被刻画成了大反派,成了人类与海王八的敌人,
这就让我读起来很别扭,要是我一直别扭不过来,
还是坚持认为老鹰是“好人”,海龟才是“王八”,
那么题目中的“好心人”就应该是“好心”的替雄鹰们撵走了侦察兵。
但是这样写就与出题人的世界观完全相反了,估计得得零分或者负分。
再次,我估计会有纯朴的内蒙古考生纳闷:老鹰要抓海龟做什么?
大家普遍的认识,认为老鹰是捉羊吃的,或者老鹰捉小鸡,很少听说老鹰捉海龟的。
我进一步估计,肯定会有内蒙古考生开始为老鹰操心起到底该怎么吃海龟,
如果海龟把身子缩在壳里怎么办?考生就会想很多,想着想着,交卷的铃声就响了。
再再次,这个命题叙述本身就不严谨,就有问题:
先是“一群海龟爬向海里”、然后“好心人走了”、然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那么,我就要问了:这个好心人到底是什么时候走的呢?
他走的时候,这群海龟已经爬进海里去了?还是还在爬呢?
如果是应经爬进海里去了,那么这群老鹰就来晚了,
故事的寓意就变成“傻老鹰,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如果是还没爬进去(当然,这是命题者的本意),
那么故事的寓意应该是“新时代,跑得快才能生存。”
但是,从现实上讲,从人类本性上讲,如果那个“好心人”是我,
看到一大堆海龟往海里爬,如此壮观景象,我肯定会凑热闹的一看到底的,
没准还搭个帐篷赖在海滩上三天,等着小海龟回来找我报恩。
怎么会没等人家爬进去就走掉呢?
当然,以上的疑问,你都可以嘲笑:那是因为你见识太少,知识面窄!
所有内蒙考生都能迅速审题,没有一个有疑问的,是我自己脑残而已。
我希望如此,毕竟本是同根生,我自己在考场下面脑残无所谓,
要是考场上有人脑袋一晕,读一遍没太明白,肯定发慌,一发慌就更读不明白,
最后跑题跑定了,发挥不出实力,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另外,这个命题叙述的很童趣,像是哄小朋友一样。
讲着讲着,突然来了个“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
逗死我了,让我一下子想起鞠萍姐姐。
我的头脑里,这只小海龟一下子穿起了军装,敢情人家是忍者神龟!
这个人怎么知道这只海龟是侦察兵的?
他怎么知道这只海龟不是以为地震了自己率先跑出来而不管学生的老师?
即使这只小海龟真是个侦查兵,但是,他是怎么把信号传回给沙穴里的其他海龟?
从文中理解,似乎海龟安全到海后就是信号,但是有些牵强。难道它们用望远镜观看?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作文写的像小学生、第二次作文差点得了满分,
我知道看到作文题目后的第一感觉,会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发挥,
我不敢保证如果我参加这次高考,作文能够得多少分。
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让人看过,就有无限要说的,
再在无限要说的里面深究自己的观点、精炼自己的语言、升华自己的特色。
要知道,高考时间是分秒宝贵的,一般来讲,大概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准备作文。
如果需要花十几分钟来解题,或者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理解错了,这简直是太恐怖的噩梦。
因为很有哲学的味道,把命题故事中的“老师”和“学生”改成“佛祖”和“弟子”,
就变成了典型的佛经小故事,多写几个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编成一本书:《佛经那些事儿》,
到时候把作者名字署上鱼蛋、意种田、过精明什么的,盗一本卖一本。
可是我毕竟是从内蒙古烤出来的,于是我又看了下今年内蒙古的作文命题……
用时髦的词来讲:我一下子就被“雷”到了!
内蒙古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海龟和老鹰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我被雷到的原因,是因为我草草地看了一遍后,居然发现自己没看懂!
我又回头读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晕晕的,
看了第三遍之后,我恍然大悟道:
“原来第一只老鹰也是个侦察兵!这群老鹰是来抓这个人的!幸亏他跑得快!”
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这个故事就叫做“你站在海边看王八,看王八的老鹰在空中看着你。”
不过后来又觉得自己理解的不对,又看了第四遍,终于明白:靠,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我觉得,高考出这个作文题目纯粹有点扯淡。
首先,内蒙古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海,更没有海龟,
就连我们常说的“王八蛋”,也在心里暗指乌龟的蛋。
我在题目里读到“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样的话语,一点也无法想象出那种画面。
我甚至不知道这家伙为什么“往出爬”,海龟不是应该生活在海里的吗?
跑到沙穴里干什么?而且一群海龟都跑进去干什么?
其次,内蒙古这个地方倒是见过老鹰,但是我们说起老鹰,都会说成是“雄鹰”,
在内蒙古草原上,雄鹰是图腾似的祥物,是勇气、自由、胜利的象征,
可是在这段话里,老鹰显然被刻画成了大反派,成了人类与海王八的敌人,
这就让我读起来很别扭,要是我一直别扭不过来,
还是坚持认为老鹰是“好人”,海龟才是“王八”,
那么题目中的“好心人”就应该是“好心”的替雄鹰们撵走了侦察兵。
但是这样写就与出题人的世界观完全相反了,估计得得零分或者负分。
再次,我估计会有纯朴的内蒙古考生纳闷:老鹰要抓海龟做什么?
大家普遍的认识,认为老鹰是捉羊吃的,或者老鹰捉小鸡,很少听说老鹰捉海龟的。
我进一步估计,肯定会有内蒙古考生开始为老鹰操心起到底该怎么吃海龟,
如果海龟把身子缩在壳里怎么办?考生就会想很多,想着想着,交卷的铃声就响了。
再再次,这个命题叙述本身就不严谨,就有问题:
先是“一群海龟爬向海里”、然后“好心人走了”、然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那么,我就要问了:这个好心人到底是什么时候走的呢?
他走的时候,这群海龟已经爬进海里去了?还是还在爬呢?
如果是应经爬进海里去了,那么这群老鹰就来晚了,
故事的寓意就变成“傻老鹰,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如果是还没爬进去(当然,这是命题者的本意),
那么故事的寓意应该是“新时代,跑得快才能生存。”
但是,从现实上讲,从人类本性上讲,如果那个“好心人”是我,
看到一大堆海龟往海里爬,如此壮观景象,我肯定会凑热闹的一看到底的,
没准还搭个帐篷赖在海滩上三天,等着小海龟回来找我报恩。
怎么会没等人家爬进去就走掉呢?
当然,以上的疑问,你都可以嘲笑:那是因为你见识太少,知识面窄!
所有内蒙考生都能迅速审题,没有一个有疑问的,是我自己脑残而已。
我希望如此,毕竟本是同根生,我自己在考场下面脑残无所谓,
要是考场上有人脑袋一晕,读一遍没太明白,肯定发慌,一发慌就更读不明白,
最后跑题跑定了,发挥不出实力,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另外,这个命题叙述的很童趣,像是哄小朋友一样。
讲着讲着,突然来了个“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
逗死我了,让我一下子想起鞠萍姐姐。
我的头脑里,这只小海龟一下子穿起了军装,敢情人家是忍者神龟!
这个人怎么知道这只海龟是侦察兵的?
他怎么知道这只海龟不是以为地震了自己率先跑出来而不管学生的老师?
即使这只小海龟真是个侦查兵,但是,他是怎么把信号传回给沙穴里的其他海龟?
从文中理解,似乎海龟安全到海后就是信号,但是有些牵强。难道它们用望远镜观看?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作文写的像小学生、第二次作文差点得了满分,
我知道看到作文题目后的第一感觉,会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发挥,
我不敢保证如果我参加这次高考,作文能够得多少分。
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让人看过,就有无限要说的,
再在无限要说的里面深究自己的观点、精炼自己的语言、升华自己的特色。
要知道,高考时间是分秒宝贵的,一般来讲,大概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准备作文。
如果需要花十几分钟来解题,或者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理解错了,这简直是太恐怖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