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
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
裂管萦弦共繁曲,芳樽细浪倾春醁。
高楼客散杏花多,脉脉新蟾如瞪目。
——《夜宴谣》 唐 温庭筠
在东方缭绕的袅袅香气之中,有一种可佩戴把玩的芳香妙物——香珠,为古人所喜爱。香珠是由多种香药制成的丸状香品,可佩带也可烧薰,可用绳串成香串,具有安神、凝气、舒缓身心之功效。香珠最常见的有梅花纹,云纹,寿字纹和回文,大小有严格的规制。
《三洞珠囊》中记载:“以杂香捣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徹天。”这是最早关于的香珠记载,此处原文已经佚亡,后见于《陈氏香谱》中,又:“香珠之法,见诸道家者流,其来尚矣。若夫茶药之属,岂亦汉人含鸡舌之遗制乎。兹故录之,以备闻见,庶几免一物不知之意云。”故说和香珠起于道家,起初并不见得使用非常贵重的材料制作,可用于佩戴,直到味道不明显后还可以像一般的香丸爇熏,最开始就是一种充分利用香品的方式。
另外道家医学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有一关于香珠类佩戴规矩的方子:“虎头骨五两,朱砂一两半,雄黄一两半,雌黄一两半,鬼臼一两,皂荚一两,芜荑一两上为末,蜡蜜为丸,如弹丸大,绛囊贮之,男左女右。” 可见古代男女会根据其地位皆佩戴香珠,而贵族需在左腕或右胸佩戴一串香珠,如同现在公开场合使用香水一样。
另外这也说明香珠的佩戴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晋商为了经营生计常年出门在外,事先会根据身体的状况携带相应的和香珠,在途中,如遇痼疾发作或者头疼脑热,将香珠泡水,含服或者是爇烧,能够起到救急的作用。
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说明宋代宫中一般使用奇楠香,沉香及龙诞香等贵重香料制作香珠。但香珠的昂贵并不仅是原料的稀有,也是因为懂得制作工艺的人较少且工序复杂,一般也只流行于王公贵胄之家,并根据每位佩戴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和功效和合成,这就是其味道各不相同的原因。
不过在南宋时民间也多流行用大黄,甘松,川芎,丹皮,藿香及山柰等较廉价材料制作的香珠,称为“龙涎香珠”。到清代《清宫医案》中所记载雍正时的“避暑香珠方”也不见得用了多么名贵的原材,但制作工艺就不好掌握了:“香薷一两,甘菊二两,黄栢五钱,黄连五钱,连翘一两,香白芷五钱,水四十碗,慢火熬,候将干,用绢搅汁,听用。透明朱砂末五钱,透明雄黄末五钱,白芨末三钱,白檀香一两,花石末一两,川芎末一两,寒水石末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水安息一钱,香白芷末二钱,玫瑰花瓣末一两,以上共为细末,入前药汁内搅匀,作扣大串成。盛暑时时常带在身上,能避暑并时行山岚瘴气,倘药汁不足,添鸡蛋清。”
香珠制成后还要有一段香味转换融合的时间,常以密封性良好的瓷器储放,窖藏于地下。另《温氏杂录》记载:“凡香环佩带念珠之属,过夏后须用木贼草擦去汗垢,庶不蒸坏。若蒸损者,以温汤洗过晒干,其香如初。”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有严格的香珠制作工艺,还有一套合理的养护心得。
《香乘》中记载两个“香珠方”,
香珠一:
“天宝香一两,土光香半两,速香一两,苏合香半两,牡丹皮二两,降真香半两,茅香一钱半,草香一钱,白芷二钱(豆腐蒸过),三柰二钱(同上),丁香半两 ,藿香五钱,丁皮一两,藁本半两,细辛二分,白檀一两,麝香檀一两 ,零陵香二两,甘松半两,大黄二两,荔枝壳二两,麝香不拘多少。黄蜡一两,滑石量用,石膏五钱,白芨一两。
右料蜜梅酒、松子、三柰、白芷。糊:夏白芨,春秋琼枝,冬阿胶。黑色:竹叶灰、石膏。黄色:檀香、蒲黄。白色:滑石、麝檀。菩提色:细辛、牡丹皮、檀香、麝檀、大黄、石膏。沉香噀湿,用蜡圆打,轻者用水噀打。”
香珠二:
“零陵香(酒洗)、甘松(酒洗)、木香少许,茴香等分,丁香等分,茅香(酒洗),川芎o少许,藿香(酒洗,此物夺香味,少用),桂心o少许,檀香等分,白芷(面裹煨熟,去面)、牡丹皮(酒浸一日晒干)、三柰子(如白芷制少许),大黄(蒸过,此项收香味,且又染色,多用无妨)。
右件圈者o少用,不圈等分如前制,度晒干和合为细末,用白芨和面打糊为剂,随大小圆,趁越湿穿孔,半干用麝香檀稠调水为衣。”
这里面香材大多气味浓重,以第一个方子为例,白芨,琼枝,阿胶起到粘合,竹叶灰,石膏起到加固,滑石,黄蜡则是为了让香珠细腻油润。
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
裂管萦弦共繁曲,芳樽细浪倾春醁。
高楼客散杏花多,脉脉新蟾如瞪目。
——《夜宴谣》 唐 温庭筠
在东方缭绕的袅袅香气之中,有一种可佩戴把玩的芳香妙物——香珠,为古人所喜爱。香珠是由多种香药制成的丸状香品,可佩带也可烧薰,可用绳串成香串,具有安神、凝气、舒缓身心之功效。香珠最常见的有梅花纹,云纹,寿字纹和回文,大小有严格的规制。
《三洞珠囊》中记载:“以杂香捣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徹天。”这是最早关于的香珠记载,此处原文已经佚亡,后见于《陈氏香谱》中,又:“香珠之法,见诸道家者流,其来尚矣。若夫茶药之属,岂亦汉人含鸡舌之遗制乎。兹故录之,以备闻见,庶几免一物不知之意云。”故说和香珠起于道家,起初并不见得使用非常贵重的材料制作,可用于佩戴,直到味道不明显后还可以像一般的香丸爇熏,最开始就是一种充分利用香品的方式。
另外道家医学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有一关于香珠类佩戴规矩的方子:“虎头骨五两,朱砂一两半,雄黄一两半,雌黄一两半,鬼臼一两,皂荚一两,芜荑一两上为末,蜡蜜为丸,如弹丸大,绛囊贮之,男左女右。” 可见古代男女会根据其地位皆佩戴香珠,而贵族需在左腕或右胸佩戴一串香珠,如同现在公开场合使用香水一样。
另外这也说明香珠的佩戴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晋商为了经营生计常年出门在外,事先会根据身体的状况携带相应的和香珠,在途中,如遇痼疾发作或者头疼脑热,将香珠泡水,含服或者是爇烧,能够起到救急的作用。
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说明宋代宫中一般使用奇楠香,沉香及龙诞香等贵重香料制作香珠。但香珠的昂贵并不仅是原料的稀有,也是因为懂得制作工艺的人较少且工序复杂,一般也只流行于王公贵胄之家,并根据每位佩戴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和功效和合成,这就是其味道各不相同的原因。
不过在南宋时民间也多流行用大黄,甘松,川芎,丹皮,藿香及山柰等较廉价材料制作的香珠,称为“龙涎香珠”。到清代《清宫医案》中所记载雍正时的“避暑香珠方”也不见得用了多么名贵的原材,但制作工艺就不好掌握了:“香薷一两,甘菊二两,黄栢五钱,黄连五钱,连翘一两,香白芷五钱,水四十碗,慢火熬,候将干,用绢搅汁,听用。透明朱砂末五钱,透明雄黄末五钱,白芨末三钱,白檀香一两,花石末一两,川芎末一两,寒水石末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水安息一钱,香白芷末二钱,玫瑰花瓣末一两,以上共为细末,入前药汁内搅匀,作扣大串成。盛暑时时常带在身上,能避暑并时行山岚瘴气,倘药汁不足,添鸡蛋清。”
香珠制成后还要有一段香味转换融合的时间,常以密封性良好的瓷器储放,窖藏于地下。另《温氏杂录》记载:“凡香环佩带念珠之属,过夏后须用木贼草擦去汗垢,庶不蒸坏。若蒸损者,以温汤洗过晒干,其香如初。”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有严格的香珠制作工艺,还有一套合理的养护心得。
《香乘》中记载两个“香珠方”,
香珠一:
“天宝香一两,土光香半两,速香一两,苏合香半两,牡丹皮二两,降真香半两,茅香一钱半,草香一钱,白芷二钱(豆腐蒸过),三柰二钱(同上),丁香半两 ,藿香五钱,丁皮一两,藁本半两,细辛二分,白檀一两,麝香檀一两 ,零陵香二两,甘松半两,大黄二两,荔枝壳二两,麝香不拘多少。黄蜡一两,滑石量用,石膏五钱,白芨一两。
右料蜜梅酒、松子、三柰、白芷。糊:夏白芨,春秋琼枝,冬阿胶。黑色:竹叶灰、石膏。黄色:檀香、蒲黄。白色:滑石、麝檀。菩提色:细辛、牡丹皮、檀香、麝檀、大黄、石膏。沉香噀湿,用蜡圆打,轻者用水噀打。”
香珠二:
“零陵香(酒洗)、甘松(酒洗)、木香少许,茴香等分,丁香等分,茅香(酒洗),川芎o少许,藿香(酒洗,此物夺香味,少用),桂心o少许,檀香等分,白芷(面裹煨熟,去面)、牡丹皮(酒浸一日晒干)、三柰子(如白芷制少许),大黄(蒸过,此项收香味,且又染色,多用无妨)。
右件圈者o少用,不圈等分如前制,度晒干和合为细末,用白芨和面打糊为剂,随大小圆,趁越湿穿孔,半干用麝香檀稠调水为衣。”
这里面香材大多气味浓重,以第一个方子为例,白芨,琼枝,阿胶起到粘合,竹叶灰,石膏起到加固,滑石,黄蜡则是为了让香珠细腻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