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报讯(刘忠奎/文 包金琳 忠奎/制图)5年,变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不变的是继承传统、注重质量的恒心;5年,变的是大量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这里腾飞,不变的是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之心;5年,在变与不变之间,哈工大人用铿锵行动书写了研究生教育的精彩,诠释了人才培养的哈工大规格——
1、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招考办法不断改进,简化推免生复试,优化硕士生复试,实行结构化面试。学校还通过提前选拔优秀统考生、优秀硕士生源选拔暑期夏令营、设立“优秀推免生专项奖学金”等举措吸收大量优秀生源报考我校。博士生招生实行 “申请考核”制,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2、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抓,高质量完成了“985工程”三期、“211工程”三期和国防特色学科专业项目建设,启动了学科国际评估试点工作,加强了生命、海洋、船舶等学科的建设,开展学科后备带头人培育计划,提高各学科群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学科高峰不断凸显,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


3、导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聘任境外兼职博导、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中来,使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校还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评价机制、建立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档案、支持导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访学等学术活动,显著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

4、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突出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工作全面推广和深化,培养模式日趋完善与成熟,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学术型、应用型硕士生培养方案,不少重点高校前来取经。

5、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近5年,学校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重点建设了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6、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审核机制,建立讲台准入机制,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灵活的选课制度,并在全校开展研究生教学竞赛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7、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5年来,学校积极实行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深化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力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8、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国际化、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学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的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取得重要成绩。目前已经完成96门研究生共建课程建设,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已完成88门次授课。共建课程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我校在公派研究生项目中连续5年公派留学人数位列全国签约高校前三名,派出学生主要分布在美国等24个国家的358所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

9、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及活动,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5年来,学校共资助728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资助92名博士生参加双边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国外短期访学研究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促进我校教师与国外优秀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0、博士生科研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校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明显提高,人均申请专利数量大幅提高,科研成果令人瞩目。



11、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进一步深化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质量,创建学术型、应用型两种类型的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立培养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制度、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淘汰机制。2013年,学校实行了博士生招生计划年度申报工作,将招生指标向培养条件好和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对培养条件不够或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实行暂停招生。

12、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学校深入开展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改革,出台拔尖人才创新研究支持计划,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优秀博士生奖励制度等,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学校还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的资助体系,显著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研究生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近年来,研究生德育探索出“三位一体”融合联动的工作模式,以“支持”、“提升”、“引领”、“保障”四个体系全面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在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素质提升、人文关怀、创新创业、学术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效果显著。


1、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招考办法不断改进,简化推免生复试,优化硕士生复试,实行结构化面试。学校还通过提前选拔优秀统考生、优秀硕士生源选拔暑期夏令营、设立“优秀推免生专项奖学金”等举措吸收大量优秀生源报考我校。博士生招生实行 “申请考核”制,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2、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抓,高质量完成了“985工程”三期、“211工程”三期和国防特色学科专业项目建设,启动了学科国际评估试点工作,加强了生命、海洋、船舶等学科的建设,开展学科后备带头人培育计划,提高各学科群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学科高峰不断凸显,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


3、导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聘任境外兼职博导、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中来,使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校还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评价机制、建立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档案、支持导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访学等学术活动,显著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

4、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突出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工作全面推广和深化,培养模式日趋完善与成熟,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学术型、应用型硕士生培养方案,不少重点高校前来取经。

5、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近5年,学校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重点建设了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6、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审核机制,建立讲台准入机制,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灵活的选课制度,并在全校开展研究生教学竞赛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7、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5年来,学校积极实行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深化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力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8、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国际化、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学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的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取得重要成绩。目前已经完成96门研究生共建课程建设,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已完成88门次授课。共建课程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我校在公派研究生项目中连续5年公派留学人数位列全国签约高校前三名,派出学生主要分布在美国等24个国家的358所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

9、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及活动,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5年来,学校共资助728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资助92名博士生参加双边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国外短期访学研究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促进我校教师与国外优秀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0、博士生科研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校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明显提高,人均申请专利数量大幅提高,科研成果令人瞩目。



11、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进一步深化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质量,创建学术型、应用型两种类型的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立培养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制度、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淘汰机制。2013年,学校实行了博士生招生计划年度申报工作,将招生指标向培养条件好和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对培养条件不够或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实行暂停招生。

12、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学校深入开展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改革,出台拔尖人才创新研究支持计划,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优秀博士生奖励制度等,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学校还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的资助体系,显著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研究生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近年来,研究生德育探索出“三位一体”融合联动的工作模式,以“支持”、“提升”、“引领”、“保障”四个体系全面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在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素质提升、人文关怀、创新创业、学术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