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活着》 内容梗概: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悲剧的一生: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因为母亲生病穷困之中的富贵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地作弄人。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中福贵的妻子家珍饿得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儿子学校的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为了救她,富贵儿子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得过多,活活被抽死,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往昔。 推荐理由: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活着》写于1995年,是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诚然《活着》是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但是它是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生老病死的普通故事。而深切的悲哀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有很多人在读《活着》的时候会在看到主人公富贵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在心底一遍一遍地问:福贵为何不死?福贵为何而活?后来我们发现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活着》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当然,“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性格的使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干——儒家和道家构建的人生论出发,追问福贵忍受苦难,进而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而活着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福贵活着的历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来源。 作者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在我们经受困苦时,在我们的人生前进到似乎是困境时,我们应该忍受着活下去,生活本来就是忍受。小说教会我们去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去长久地活着。事实上书中福贵的生活足以摧毁我们心中对光明,对幸福的幼稚奢望。但很奇怪,他又不让人觉得他有多悲惨,甚至有时候还能感到一丝存活的愉悦,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可以过得像他那样也无悔了。《活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却不乏温情,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为了活着而活着。这就是——生活。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在线阅读:http://www.kanunu8.com/book3/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