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
1938年10月1日,先触发“第一次维也纳仲裁”,然后立刻对瑞士、丹麦、波兰(英国还没有对波兰保障独立)、罗马尼亚、瑞典、挪威、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宣战,然后对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宣战。先对非同盟国宣战,与非同盟国进入一对一的战争状态(敌国相互之间不会支援),后向同盟阵营宣战,与同盟阵营国家进入总体战(盟国之间相互积极支援)。
因为在1938年9月份即开始动员,在10月1日开战的时候,其他国家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德国至少有15天的战略突袭优势(标准动员时间是15天)。德军总体依然分为东西两线,只是西线配置要略强,西线主攻,东线配置以突袭为主,拿下华沙之后即进入僵持阶段,直到对苏宣战。
西线:德法边境共9个省,每个省2个步兵师,德法边境共驻军18个步兵师;低地边境共11个省,每个省2个步兵师,低地边境共驻军22个步兵师;威廉港2个步兵师;西线正面共驻军42个步兵师。瑞士边境驻军16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3个轻装甲师、3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共27个师,为西线进攻主力。西线边境驻军以防守为主,瑞士为第一目标,攻下瑞士后再进攻法国。
东线:波兰边境共23个省,驻军41个步兵师、3个轻装甲师、2个摩步师、3个党卫军师(摩步师),共49个师,利用突袭优势攻下华沙后,机动部队即转战北欧。
北线:负责进攻瑞士的部队有3个步兵师、1个党卫军旅,其中1个步兵师从海上登陆VP点,党卫军旅直奔另一个VP点。

丹麦在10月10日投降,瑞士在10月11日投降,波兰走廊也在10月11日打通,第一阶段结束,西线主力开始经过瑞士进攻法国,东线主力攻下华沙后进入守势,机动部队转战北部。

东线:立陶宛在11月27日投降,东线进入僵持阶段;
北线:瑞典在12月3日投降,挪威在1939年1月20日投降,北线战场结束;
西线:卢森堡在12月5日投降,荷兰在12月15日投降,法国在1939年1月18日投降,比利时在1939年1月25日投降,西线战场结束。
至此,欧陆战场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剩下的波兰、罗马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都是“防苏墙”,是对苏宣战后的目标。当时我对中立傀儡的判断有一个误解,我以为苏联不会对中立傀儡戒备,而会将主力全部倾泻到边境接壤的敌对国家,因此我特意在对苏宣战之前傀儡了罗马尼亚以制造一个苏军陷阱,让苏军进攻罗马尼亚,德军主力则从波兰冲出切断苏军退路。结果发现ai对中立傀儡并非是不戒备。
1938年10月1日,第一次维也纳仲裁;开战;
1938年10月10日,丹麦投降;
1938年10月11日,瑞士投降;打通波兰走廊;
1938年11月27日,立陶宛投降;
1938年12月3日,瑞典投降;
1938年12月5日,卢森堡投降;
1938年12月15日,荷兰投降;
1939年1月18日,法国投降;
1939年1月20日,挪威投降;
1939年1月25日,比利时投降;
1939年5月27日,罗马尼亚投降;
1939年6月4日,对苏联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