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泡桐是越来越少见到了,即便是在乡村,亦很难再见到它们的身影,那年夏天我去乡下与农民兄弟“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候,还特意寻找过它,然让我失望的是,道路两边,家前屋后,漫山遍野生长的全都是另一种叫做意杨的速生树种,几乎看不到其他别的树木,更别说泡桐了。想想也便释然:开发区内引进了制作压缩板材的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意杨生长迅速,具有极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通亲睐,砍了杂树栽意杨的举动也就变得不再离奇而十分容易理解了。所以当我在这个春天,偶尔在办公楼的后山上,又一次见到那个曾经十分熟悉的挺直的躯干、粉紫的花朵时,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泡桐,离开我视线的时间太久了。
记忆中时庄的春天,总是与这样的几种颜色联系在一起的——青、黄、红、白、紫。青的是麦苗,黄的是菜花,这两种颜色多在远离村庄的田野,连天接地的,颇具气势;村庄上亦有,在每家门前不大的小园地里,春天来了,一些青菜也会开出黄的花,但因为面积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也会招来五彩的蝶,和忙碌的蜂,在你眼前穿梭起舞,弄得人眼花缭乱的。红的就是那桃花了,白的是梨花和杏花,只是能开这三种花的树木在时庄本就不多,又因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幸存下来的就更加微乎其微了,有印象的,也只少数几家门前有,我老家的宅基上,就占了两株,一株在屋山头,是桃树,一株在院门的外面,是杏树,所以它们开起花来,也就势单力薄,一副孤立无援的样子。只有那种紫色,每到清明前后,就昂扬地盛开在村庄的上空,远望若大片的云或者大团的雾,笼罩着灰黄的村庄(时庄的屋顶多是麦穰苫的,新的金黄,过几年就泛着灰黑了),这便是泡桐花,一种有着钟的形状,搽着红粉、镶着紫边、吐着黄蕊的大朵的花,它们成群结队簇拥在高大树木的枝头,其冷艳高贵的色彩,衬得那时的天空格外高远明净。
泡桐是那时村庄所能见到的最为高大的树木之一,这倒不是因为它们年龄大,要是谈到年龄,许多碗口粗细的槐树甚至都可以做得它们的爷爷了。这些少壮派的树木长势惊人,头天你才看它刚刚从土里冒出个头来,第二天再去看时,它已绽出了宽大的叶片,要是你几天看不到,乍一见面,或许你都不敢认它了,这个时候,它已经蹿的比你还要高,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它的个头就能超过你家的檐口,因此几年不到,它的个头就在庄上排了老大。我老家是沙土地,不知道别处的泡桐是否也长的这般迅速,但是我知道,同样是沙土地的河南兰考,当年因为饱受风沙的袭击,毛主席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曾带领兰考人民,大量植树,建起了防护林,挡住了风沙,他们所植树种,便是这种泡桐,这大概也是因为它们在沙土地上生长迅速,几年便可成材的缘故吧。现在兰考的土地上,不知道是否还存有当年焦书记们植下的泡桐,看到它们,新生长起来的兰考后代会不会还能想起当年老一辈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情景呢?
我老家的这些泡桐,最初是从哪儿来的,我不知道,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栽植的吧,关于这个,我没有问过老人,完全是我的臆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猜测多少会有点道理,当年全国人民都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我老家当然也不会例外,学习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便是也在庄子上栽些泡桐,这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记忆中时庄的春天,总是与这样的几种颜色联系在一起的——青、黄、红、白、紫。青的是麦苗,黄的是菜花,这两种颜色多在远离村庄的田野,连天接地的,颇具气势;村庄上亦有,在每家门前不大的小园地里,春天来了,一些青菜也会开出黄的花,但因为面积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也会招来五彩的蝶,和忙碌的蜂,在你眼前穿梭起舞,弄得人眼花缭乱的。红的就是那桃花了,白的是梨花和杏花,只是能开这三种花的树木在时庄本就不多,又因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幸存下来的就更加微乎其微了,有印象的,也只少数几家门前有,我老家的宅基上,就占了两株,一株在屋山头,是桃树,一株在院门的外面,是杏树,所以它们开起花来,也就势单力薄,一副孤立无援的样子。只有那种紫色,每到清明前后,就昂扬地盛开在村庄的上空,远望若大片的云或者大团的雾,笼罩着灰黄的村庄(时庄的屋顶多是麦穰苫的,新的金黄,过几年就泛着灰黑了),这便是泡桐花,一种有着钟的形状,搽着红粉、镶着紫边、吐着黄蕊的大朵的花,它们成群结队簇拥在高大树木的枝头,其冷艳高贵的色彩,衬得那时的天空格外高远明净。
泡桐是那时村庄所能见到的最为高大的树木之一,这倒不是因为它们年龄大,要是谈到年龄,许多碗口粗细的槐树甚至都可以做得它们的爷爷了。这些少壮派的树木长势惊人,头天你才看它刚刚从土里冒出个头来,第二天再去看时,它已绽出了宽大的叶片,要是你几天看不到,乍一见面,或许你都不敢认它了,这个时候,它已经蹿的比你还要高,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它的个头就能超过你家的檐口,因此几年不到,它的个头就在庄上排了老大。我老家是沙土地,不知道别处的泡桐是否也长的这般迅速,但是我知道,同样是沙土地的河南兰考,当年因为饱受风沙的袭击,毛主席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曾带领兰考人民,大量植树,建起了防护林,挡住了风沙,他们所植树种,便是这种泡桐,这大概也是因为它们在沙土地上生长迅速,几年便可成材的缘故吧。现在兰考的土地上,不知道是否还存有当年焦书记们植下的泡桐,看到它们,新生长起来的兰考后代会不会还能想起当年老一辈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情景呢?
我老家的这些泡桐,最初是从哪儿来的,我不知道,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栽植的吧,关于这个,我没有问过老人,完全是我的臆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猜测多少会有点道理,当年全国人民都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我老家当然也不会例外,学习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便是也在庄子上栽些泡桐,这应该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