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vana In-Ear3是创新今年发布的一款双单元动铁耳机,之前我们测评过创新的In-Ear和In-Ear2,虽然在动铁耳机品牌中创新并不最出名,时隔一年多时间回头再听In-Ear2仍很有特点,而且有不错的综合素质,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在In-Ear2测评中曾谈到它与UE 700的声音基本没有区别,单从动铁耳机来看In-Ear2性价比不错。而Aurvana In-Ear3目前的售价在1200元左右,它的外形不像In-Ear2那么小巧,但外观做工、包装却更加精致,这款耳机表现会怎样呢?
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内包装
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
Aurvana In-Ear3的包装十分精致,漂亮,它的包装盒的风格与Aurvana Air很像,毕竟Aurvana Air在当年也是近2000元级别的高端耳机。In-Ear3的外形尺寸要比In-Ear2大了很多,佩戴时使用连接线从上方绕出的方法,耳塞的外壳正好可以稳定的贴在外耳窝内,这种佩戴方式带来了更好的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但听诊器效应也比较明显。虽然In-Ear3的尺寸较大,但它是塑料外壳,所以耳机的重量只有13克,佩戴时并不会觉得重,佩戴舒适度较好。In-Ear3耳机的外观工艺非常精致,金属质感很好,表面也非常细腻,看上去很显档次。
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制造商=OLYMPUS;型号=E-300;焦距=50毫米;日期=2011.10.11 15:37:58;光圈=F16.0;测光模式=单点;感光度=ISO100;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16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
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结构爆炸图
从结构上来看,创新官方给出了爆炸结构图,它使用了两个动铁单元,与常见的动铁耳机没有太大不同。耳机采用入耳式设计,入耳部分的导管比例相对较长,与搭配的橡胶套使用时,这根导管的顶部已经与橡胶套的顶部平齐,所以佩戴时可以更深入耳道内部。拿起手边的动圈入耳式耳塞来看,一般导管顶部与橡胶套顶部还是有几毫米的距离。动铁单元双单元的分工,一般是一个负责中低频,另一个单元负责高频。在导管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输出也做了单独的通道隔离,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孔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从In-Ear3的官方数据来看,它的阻抗只有28Ω,灵敏度112db/mW,是一个相当容易驱动的耳机。


Aurvana In-Ear3的包装十分精致,漂亮,它的包装盒的风格与Aurvana Air很像,毕竟Aurvana Air在当年也是近2000元级别的高端耳机。In-Ear3的外形尺寸要比In-Ear2大了很多,佩戴时使用连接线从上方绕出的方法,耳塞的外壳正好可以稳定的贴在外耳窝内,这种佩戴方式带来了更好的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但听诊器效应也比较明显。虽然In-Ear3的尺寸较大,但它是塑料外壳,所以耳机的重量只有13克,佩戴时并不会觉得重,佩戴舒适度较好。In-Ear3耳机的外观工艺非常精致,金属质感很好,表面也非常细腻,看上去很显档次。



从结构上来看,创新官方给出了爆炸结构图,它使用了两个动铁单元,与常见的动铁耳机没有太大不同。耳机采用入耳式设计,入耳部分的导管比例相对较长,与搭配的橡胶套使用时,这根导管的顶部已经与橡胶套的顶部平齐,所以佩戴时可以更深入耳道内部。拿起手边的动圈入耳式耳塞来看,一般导管顶部与橡胶套顶部还是有几毫米的距离。动铁单元双单元的分工,一般是一个负责中低频,另一个单元负责高频。在导管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输出也做了单独的通道隔离,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孔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从In-Ear3的官方数据来看,它的阻抗只有28Ω,灵敏度112db/mW,是一个相当容易驱动的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