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8日漏签0天
榆林学院吧 关注:96,889贴子:3,304,17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榆林学院吧
>0< 加载中...

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指导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只是浏览器
  • 安之若素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成绩查询已于2016年1月10号公布。如何更好地准备2016国家公务员面试,是考生们在备考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中之重。为之教育跟大家分享一些面试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般情况下,需要从自身认识出发回答的题目很多都是在考查考生与报考岗位的匹配性问题。对于报考的考生,需要明确的是自己和报考岗位之间的匹配性,这一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关的考前准备工作。
  一、面试测评要素的认识
  面试中包括九大测评要素,即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以及专业能力。这些是通用的测评要素,也是必考的要素,所以考生对面试测评中九大测评要素要有自己清晰的认识,可能还会有部门自设的要素。对于结合自身认识出发回答规定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对测评要素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的认识,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岗位所能提供的条件一致时,个体胜任该岗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具体包括了解考生的现实性需要、兴趣、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以及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因此考生首先要了解岗位特点,要求的素质和能力。然后让考生在叙述自己的能力、经历时,尽量往自己报考的岗位要求上靠。比如,文秘岗需要考生细致认真,那考生在答题时就用实例证明自己的细致认真。
  二、理论基础知识的认识
  这个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考生在面试培训中讲的面试理论,即不同题型的一些较为基本的答题思路。比如:你为什么报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三点内容:第一,自己报考的是什么单位或什么部门,这个单位或这个部门有哪些特殊的价值观要求,要在答案中将这些价值观体现出来;第二,考生报考的是什么职位,这个职位有特殊的什么职能,在答案中也需要将其体现出来,以增强匹配性;第三,回答的内容要想打动考官,就需要从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去挖掘曾经打动过自己的经历,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别人。这个就是结合自身认识回答规定问题的基本的答题思路。
  三、现实缩影的认识
  任何一个面试题都是现实工作的缩影,面试回答没有定势,具体言语组织还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这个靠的是能力,不是短时间能达到很高水平的,在仔细研究现有面试套路模板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是最重要的。况且这个能力的培养不光在面试时有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处更大,面试只是实际工作的一个缩影,实际工作所面临的难度复杂度都远远大于面试,大家要十分重视。
  四、自身定位的认识
  这里的自身定位,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而指的是题干中的角色,题干内容的重点测评要素,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及口吻来回答才能让考官听着更舒服。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往更远处看一看,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假定你是领导,在视察企业,向领导汇报工作,现场演讲等等,不全是给你时间准备的,在应变时,如不具备驾驭面试的能力是完全行不通的,以后的职业之路也不会走得太远。
  五、对所报岗位实际工作及相关职责的认识
  要跳出考试看本质,要明确我们报考的岗位实际工作是什么,相关的职责有哪些。在面试时,这些都会成为我们面试的问题,面试的目的不是看你是否会做考生,而是为了看你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是否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榆林学院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