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一、1.使动,使……富; 使……强2.名作动,做宰相3.使动,使……守信用4.意动,以……为小,轻视5.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 以……为耻6. 意动,以……为贵
二、
1、2(判断句);3、4、5(倒装句:3、介宾短语后置;4、5宾语前置)6、7、8(被动句)9、10(省略句: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
三、
1.D(“次”意为“编次、编列”)
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3.A
4.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5.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6.D(作者对管仲持肯定的观点。“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孔子瞧不起管仲的原因)
7.(1)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 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4)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5)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思考与感悟
1.①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②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③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④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主观因素:①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②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①朋友知己之情。A.《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B.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②君臣知遇之恩。A.《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B.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
3.①.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②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4.(略)
☆拓展与延伸
1.A危言:正直的言论。
2.C”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
3.A
4.B(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
5.①(你)是我的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还不如在牢狱之中。
②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