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竹影吧 关注:41贴子:1,168
  • 15回复贴,共1

→_→拯救某语文校本空白少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艾特拯救对象@琉璃竹影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11 19:54回复
    这玩意似乎有字数限制→_→你先抄着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11 19:55
    回复
      高祖本纪完,有删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11 20:00
      回复
        →_→给一个大写的哼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11 20:27
        收起回复
          稍微晚点发,我懒了 _(:з」∠)_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12 20:45
          回复
            李将军列传
            ☆积累与运用
            1. (1)nì (2)dàng (3)huī (4)nè (5)jī (6)yùn (7)bèi láo (8)jǐng (9)xún (10)xī (11)piàojì(12)chán
            2. (1)“尝”同“常” (2)“陈”同“阵” (3)“详”同“佯” (4)“幕”同“漠”
            (5)“莫”同“幕” (6)“亡”同“无” (7)“悛悛”通“恂恂”
            3. (1)学习,传授 (2)斗,打击 (3)接应 (4)霎时
            (5)何况 (6)陷入(7)一直到 (8)屡次
            (9)暗中 (10)辞别 (11)横渡 (12)酒食(干饭 酒浆)
            (13)情况 (14)抽出来 (15)说的是 (16)比喻
            4.(1)古义: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今义:地位显贵的人。(2)古义:距离;今义:去;往;到。(3)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5.(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从:使……跟随;(3)坚:形容词作动词,强化;(4)怪:形容词意动,以……为怪;(5)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6.(1)判断句(2)数量词作定语后置(3)“以……为”的省略句(4)“为……所”得被动句(5)判断句(6)“其……也”的固定句式;“之”构成的定语后置
            7.(1)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2)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
            恐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
            (3)《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
            行。”难道这说的是李将军吗?
            (4)谚语说:“ 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思考与感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12 20:54
            回复
              6.(1)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的形象。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拓展与延伸
              一、1. D(接应)
              2. A 3. B 4. D 5. B
              6. D (据文中“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不符合文意)
              7. (1)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2)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3)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4)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二、
              1. D 2. A 3. C 4. B
              5. A (“坚”形容词作名词,“陷”攻击。AD两项比较,A含有主动挑……地方进攻意)
              6. C (“壮义”作意动)
              7. B (该句陈述的主体都是“灌夫”,而不是“贵戚”,故C错。AD译错“欲”字)
              8. B (“颍水”是不会“清”的。歌意为“除非颖水变清,灌氏才会平安无事;只要颖水是浊的,灌氏就会全家灭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12 20:56
              回复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一、1.使动,使……富; 使……强2.名作动,做宰相3.使动,使……守信用4.意动,以……为小,轻视5.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 以……为耻6. 意动,以……为贵
                二、
                1、2(判断句);3、4、5(倒装句:3、介宾短语后置;4、5宾语前置)6、7、8(被动句)9、10(省略句: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
                三、
                1.D(“次”意为“编次、编列”)
                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3.A
                4.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5.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6.D(作者对管仲持肯定的观点。“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孔子瞧不起管仲的原因)
                7.(1)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 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4)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5)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思考与感悟
                1.①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②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③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④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主观因素:①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②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①朋友知己之情。A.《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B.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②君臣知遇之恩。A.《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B.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
                3.①.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②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4.(略)
                ☆拓展与延伸
                1.A危言:正直的言论。
                2.C”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
                3.A
                4.B(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
                5.①(你)是我的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还不如在牢狱之中。
                ②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12 20:57
                回复
                  《屈原列传》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一、一词多义:
                  于:(1)在,介词(2)和,介词(3)到,介词(4)被,介词(5)对,介词
                  (6)比,介词
                  之:(1)它,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这,代词
                  (4)助词,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
                  对:(1)回答,动词 (2)向着 介词
                  请:(1)请允许我,动词(2)请你,动词 (3)请示,动词
                  书:(1)信,名词 (2)书写,动词 (3)文书,名词
                  许:(1)答应,动词 (2)左右,不确定数词(3)赞扬,动词
                  (4)拟声词 (5)地方 名词
                  二、 词类活用:
                  (1)西 名→状 (2)前 名→动 (3)羞 形→意动
                  (4)先后 形→意动(5)归 动→使动 (6)上 名→状 (7)诈 动→名
                  三、 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被动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被动句 (9)判断句
                  (10)定语后置句 (11)判断句
                  四、 ①“离”通“罹”,遭遇;②“反”通“返”,返回,这里引申为“思念”;
                  ③“见”,通“现”,显现; ④“指”,通“旨”,文章的含义;
                  ⑤“绌”,通“黜”,指罢免官职;⑥“内”,通“纳”,接纳。
                  五、① 闻,闻名,出名;A. 闻,知识,见闻;B. 闻,听到;C. 闻,闻名,出名。无闻,不出名;D. 闻,奏,使君主知道。故C为正确答案。
                  ② 志,志趣;A. 志,记,记忆;B. 志,志趣;C. 志,意愿;D. 志,标志,做标记。正确答案为B。
                  ③ 直,正直;A. 直,纵向的;B. 直,通“值”,价值,价格;C. 直,正直;D. 直,正确,有理。正确答案为C。
                  ④ 疏,疏远;A. 疏,稀疏的,不稠密的;B. 疏,奏章的一种,这里用作动词;C. 是一篇课文的标题。疏,奏章的一种,即条陈;D. 疏,疏远。正确答案为D。
                  六、C
                  七、C
                  八、(1) 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
                  (3)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
                  (4)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攻讦诋毁屈原。
                  (5)(怀王)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丢掉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思考与感悟
                  1.一共写了三件事:因才能卓越被重用、屈原初次被疏远、因上官进谗被疏远,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
                  3.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
                  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第一问: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要屈原同流合污。
                  第二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第三问: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
                  6.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拓展与延伸
                  1.A 2.C 3.B 4.D
                  5.(1)屈平 (2)屈平 (3)宪令草稿 (4)屈平 (5)齐威王
                  6.(1)屈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2)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会惊人。
                  7.C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12 20:58
                  回复
                    任务完成@琉璃竹影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12 20:59
                    收起回复
                      堕落的吧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3-06 14: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