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8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及验槽
1.无支护土方工程采用放坡挖土(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周围环境允许,经验算能确保土坡的稳定性时,可采用放坡开挖。)有支护土方工程可采用中心岛式(也称墩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方法。
2.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
3.当填方高度小于10m时,可采用1:1.5;超过10m,可作成折线形,上部采用1:1.5,下部采用1:1.75
4.填土施工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1)平碾:250~300;6~8
(2)振动压实机:250~350;3~4
(3)柴油打夯机:200~250;3~4
(4)人工打夯:<200;3~4
5.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6.验槽程序
(1)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
(2)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
7.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基底进行轻型动力触探:
(1)持力层明显不均匀
(2)浅部有软弱下卧层
(3)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
(4)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
8.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1)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连续性的方案: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等方式
(2)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注意:采用分层浇筑时,应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3)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方法分为保温法和保湿法
2)养护时间:
起: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
止:①抗渗要求的砼,采用普通水泥的养护时间≥14d
②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的砼养护时间由其水泥相关特性确定,同时应满足施工方案
9.温度控制:升温值不大于50℃、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降温速率不大于2℃/d
10.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①材料控制;②施工控制;③设计控制
(1)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使用缓凝减水剂。
(2)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3)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当设计无要求时,控制在25度以内)
(4)及时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
(5)可在基础内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温度。
(6)在拌合混凝土时,还可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7)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11.桩
(1)灌注桩每浇筑50m³混凝土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³的桩,每根桩必须有一组试件
(2)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灌注桩,应采用静荷载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小于总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50以下2根,50~300中3根,300以上1%)。
(3)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
(4)基坑土方开挖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一级基坑
1)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开挖深度大于10m
3)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严加保护的基坑
(6)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的基坑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及验槽
1.无支护土方工程采用放坡挖土(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周围环境允许,经验算能确保土坡的稳定性时,可采用放坡开挖。)有支护土方工程可采用中心岛式(也称墩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方法。
2.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
3.当填方高度小于10m时,可采用1:1.5;超过10m,可作成折线形,上部采用1:1.5,下部采用1:1.75
4.填土施工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1)平碾:250~300;6~8
(2)振动压实机:250~350;3~4
(3)柴油打夯机:200~250;3~4
(4)人工打夯:<200;3~4
5.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6.验槽程序
(1)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
(2)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
7.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基底进行轻型动力触探:
(1)持力层明显不均匀
(2)浅部有软弱下卧层
(3)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
(4)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
8.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1)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连续性的方案: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等方式
(2)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注意:采用分层浇筑时,应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3)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方法分为保温法和保湿法
2)养护时间:
起: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
止:①抗渗要求的砼,采用普通水泥的养护时间≥14d
②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的砼养护时间由其水泥相关特性确定,同时应满足施工方案
9.温度控制:升温值不大于50℃、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降温速率不大于2℃/d
10.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①材料控制;②施工控制;③设计控制
(1)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使用缓凝减水剂。
(2)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3)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当设计无要求时,控制在25度以内)
(4)及时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
(5)可在基础内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温度。
(6)在拌合混凝土时,还可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7)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11.桩
(1)灌注桩每浇筑50m³混凝土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³的桩,每根桩必须有一组试件
(2)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灌注桩,应采用静荷载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小于总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50以下2根,50~300中3根,300以上1%)。
(3)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
(4)基坑土方开挖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一级基坑
1)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开挖深度大于10m
3)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严加保护的基坑
(6)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的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