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对,玩音响没钱不行。一套音响设备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元。得是,是不是有了钱,买回一套价值不菲、能播出声音的设备就叫玩音响呢?是不是低收入的普通工薪族就只能在HIFI门外徘徊呢?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们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大多都拥有一套从商品价值来说非常高级的音响,家里摆放的不是金嗓子就是麦景图,ATC、卓丽、AE等名牌音箱更是让烧友们看了直流口水,是不是这些大款们都是音响,手里把玩的除了自制的土炮音箱、功放外,还有经过打摩的CD机,论品牌名不见经传,论商品价值除几个元器件值钱外其它的都是自己的手工制作,但您却能在发烧圈里常常看到这些朋友的身影,听到他们对发烧文化的高谈阔论,不论是音响器材、电子线路;还是发烧经验,音乐欣赏都能说出个一二三。
由此可见,玩音响肯定是需要钱的,但并不是一定要有很多钱才能实现的。我们换个角度来说,一个拥有十万元级音响的大款,家里除了几张VCD、DVD碟片外,连一张正版的音乐软件都没有,那套高级音响在其家中充其量看看家庭影院,唱唱卡拉OK,声场、定位、音质一切免谈。而一个只拥有几千元土炮的音响的朋友,却能让你在他的音响里听出音质的优劣;表现出钢琴的雄伟、小提琴的纤细,大鼓的低沉和小号的明亮,与之交谈,还能听到一大堆足以让人回味的音乐和音响理论。您认为是谁更像在玩音响呢?当然,有钱是玩音响的首要条件,但在玩音响这个领域,只是有钱那是远远不够的,钱并不是必要条件。
其实,玩音响更多的是需要玩者的兴趣;需要有艺术的修养;需要兼备物理学、电子学、结构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所说的“玩”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一种把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个人化艺术修养活动。
谈到艺术,一方面是艺术本身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欣赏这种艺术的人,而最主要的却是人的一种参与性。如果看电影或看戏剧时,我们清醒地告诉自己;“那是在做戏,银幕上和台上的都是假的”。那我们就会把参与的权利或者说参与的意识给剥夺了,自己就会对电影或者戏剧感到毫无兴趣。人们之所以会被艺术所打动,这实际是是一种参与的结果。要领略到艺术的魅力,我们就必须参与,而且参与的程度越深,领略到艺术的趣味就越多,也就越能享受到艺术的美。一方面是人本身参与艺术的愿望和要求,而另一方面,是艺术要留有给人们参与的空间。让人一目了然的艺术品不一定是件好的作品。这咱作品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作品过份深奥,人们也难以认识,自然也不会给人们留下参与的空间,同样难以让人产生兴趣。
就音响而言,不论是欣赏音乐大师们优雅的音乐作品还是欣赏打烂玻璃、枪炮齐鸣等特殊音响效果,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将录音师制作的音乐软件真实地还原出来,再现在听者的面前,音响理论将这种实际听感与原来录音之间的差别称为“还原度”。这种逼真的还原过程就是理智的音响玩家们的最终追求。它是如此地具有魅力,以至于让发烧友们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毕生追求,毫无回头之意。这正是音响艺术留给人们参与的极大空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这就是“留白的艺术”。
画家和雕塑家的创作最讲究的就是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简单地说,它不是表示无,而是表示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在作品中形成虚实的对比,以产生变化,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它引起了人们不尽的赏玩,不尽的品评,从而带来无尽的妙趣横生。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的创作也讲究留白,它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无尽的体验。人们热爱它们,就是因为这一切能让人们产生无穷的美感。对音响逼真还原的追求,就是体验这种留白过程,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从原始声音通过录音再将它还原出来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肯定会有误差和损失(也就是常说的失真)的,另一方面发烧友总希望失真越小越好,希望将原始的声音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搬回到自己家里、重现在自己的面前。这种对声音逼真还原追求自然会引起发烧友们无尽的参与,他们必须应用已经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甚至学习更多的其它知识,通过动脑动手来实现这种声音完美再现的追求,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无限的乐趣,并且在这种无限中显现着玩者的品味和修养。每次的进步与成功都是成绩的体现;都是音响艺术修养的一次提升。
有这么一位发烧初哥,说是初哥只是说他步入音响发烧的时间不长,但论年纪,却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建筑工程师。一套仅值几千元的音响,在他的手里可以说是玩之不尽。为了能充分发挥那套音响的最佳效果,他对自己那套音响进行了仔细研究,音箱被他折成了箱体和元件,从结构、用料、做工到元件的选用、线路结构一一进行研究。为了调整音场,不仅精确地计算了家里所有房间的混响、延时时间;大动干戈把客厅四壁用一些难以入目的吸音材料装饰了一番;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和学习声学原理,做了大量的听音实践。为了弄清声音的残响是怎么回事,甚至将音响搬到卫生间至试听。现在,这位发烧友依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可以说这位老初哥从玩音响中得到了乐趣,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在玩音响中得到了艺术的升华。这不正是真正的发烧精神吗?这种行为不正是一种真正对音响艺术的正确追求吗?
在这里我一直都在说一个“玩”字,似乎一点也不严肃,仿佛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玩”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之余,都愿意投入到轻松愉快的“玩”中去。可以说,玩是和工作一样重要的大事。记得有这样的名言:“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说玩音响不严肃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说欣赏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和文学的作品,就是玩世不恭。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我们因艺术作品的卓越而对那些艺术家们尊敬有加时,我们也因艺术作品的卓越而对那些艺术家们尊敬有加时,我们也应该给创造音响这种特殊艺术品的工程师们留下一席之地。当我人通过音响这种特殊艺术品的工程师们留下一席之地。当我们通过音响欣赏心爱的音乐时,难道会对音响的创造者、制作者无动于衷?如果说音乐是音乐家们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的话,那么音响有可能就是打开这些财富的金钥匙。
游戏是轻松愉快的事,但是玩音响却是极其严肃而且极其艰苦的事。我们对音响艺术的追求事实上是一种一贯的行为,大凡资深一点的发烧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过去的年代里,表现为对各种收音机、录音机、落地式音响的追求,到了现在,已经上升到对Hi-Fi、HI-END的追求,事实证明人们的追求也是阶段性的,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头,甚至可以说永远无法达到尽头。发烧历程已经从矿石收音机进化到HI-FI时代,而SACD、DVD-AUDI0、数字音响正不停地向发烧友们暗送秋波,所谓HI-END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它并不意味着HI-FI时已经END了。这种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是高科技的发展,同时还有地域文化的丰富积淀。事实让我们看到,科技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美国,音响是首屈一指的。但就品味而言,具丰富文化积淀的欧洲所生产的音响却独占鳌头。电子技术极其发达的日本却造不出几款让发烧友满意的音箱。所以在发烧界才会有所谓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等等不同音响声音表现的风格之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力有多大吗?
以上杂谈,只想向朋友们表明:玩音响是多么的艰辛,但又是多么地富有艺术魅力,它包含了发烧友们的多少追求,同时也显现出这一群特殊的人在这一领域的修养与品味。当我们努力在艺术的殿堂中寻觅适合自身艺术欣赏要求的音响器材时,也就在音响这一行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就不可回避地思考到“玩音响,我们应具备些什么?”这个发烧友们必然要遇到的严肃问题。
由此可见,玩音响肯定是需要钱的,但并不是一定要有很多钱才能实现的。我们换个角度来说,一个拥有十万元级音响的大款,家里除了几张VCD、DVD碟片外,连一张正版的音乐软件都没有,那套高级音响在其家中充其量看看家庭影院,唱唱卡拉OK,声场、定位、音质一切免谈。而一个只拥有几千元土炮的音响的朋友,却能让你在他的音响里听出音质的优劣;表现出钢琴的雄伟、小提琴的纤细,大鼓的低沉和小号的明亮,与之交谈,还能听到一大堆足以让人回味的音乐和音响理论。您认为是谁更像在玩音响呢?当然,有钱是玩音响的首要条件,但在玩音响这个领域,只是有钱那是远远不够的,钱并不是必要条件。
其实,玩音响更多的是需要玩者的兴趣;需要有艺术的修养;需要兼备物理学、电子学、结构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所说的“玩”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一种把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个人化艺术修养活动。
谈到艺术,一方面是艺术本身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欣赏这种艺术的人,而最主要的却是人的一种参与性。如果看电影或看戏剧时,我们清醒地告诉自己;“那是在做戏,银幕上和台上的都是假的”。那我们就会把参与的权利或者说参与的意识给剥夺了,自己就会对电影或者戏剧感到毫无兴趣。人们之所以会被艺术所打动,这实际是是一种参与的结果。要领略到艺术的魅力,我们就必须参与,而且参与的程度越深,领略到艺术的趣味就越多,也就越能享受到艺术的美。一方面是人本身参与艺术的愿望和要求,而另一方面,是艺术要留有给人们参与的空间。让人一目了然的艺术品不一定是件好的作品。这咱作品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作品过份深奥,人们也难以认识,自然也不会给人们留下参与的空间,同样难以让人产生兴趣。
就音响而言,不论是欣赏音乐大师们优雅的音乐作品还是欣赏打烂玻璃、枪炮齐鸣等特殊音响效果,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将录音师制作的音乐软件真实地还原出来,再现在听者的面前,音响理论将这种实际听感与原来录音之间的差别称为“还原度”。这种逼真的还原过程就是理智的音响玩家们的最终追求。它是如此地具有魅力,以至于让发烧友们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毕生追求,毫无回头之意。这正是音响艺术留给人们参与的极大空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这就是“留白的艺术”。
画家和雕塑家的创作最讲究的就是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简单地说,它不是表示无,而是表示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在作品中形成虚实的对比,以产生变化,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它引起了人们不尽的赏玩,不尽的品评,从而带来无尽的妙趣横生。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的创作也讲究留白,它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无尽的体验。人们热爱它们,就是因为这一切能让人们产生无穷的美感。对音响逼真还原的追求,就是体验这种留白过程,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从原始声音通过录音再将它还原出来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肯定会有误差和损失(也就是常说的失真)的,另一方面发烧友总希望失真越小越好,希望将原始的声音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搬回到自己家里、重现在自己的面前。这种对声音逼真还原追求自然会引起发烧友们无尽的参与,他们必须应用已经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甚至学习更多的其它知识,通过动脑动手来实现这种声音完美再现的追求,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无限的乐趣,并且在这种无限中显现着玩者的品味和修养。每次的进步与成功都是成绩的体现;都是音响艺术修养的一次提升。
有这么一位发烧初哥,说是初哥只是说他步入音响发烧的时间不长,但论年纪,却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建筑工程师。一套仅值几千元的音响,在他的手里可以说是玩之不尽。为了能充分发挥那套音响的最佳效果,他对自己那套音响进行了仔细研究,音箱被他折成了箱体和元件,从结构、用料、做工到元件的选用、线路结构一一进行研究。为了调整音场,不仅精确地计算了家里所有房间的混响、延时时间;大动干戈把客厅四壁用一些难以入目的吸音材料装饰了一番;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和学习声学原理,做了大量的听音实践。为了弄清声音的残响是怎么回事,甚至将音响搬到卫生间至试听。现在,这位发烧友依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可以说这位老初哥从玩音响中得到了乐趣,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在玩音响中得到了艺术的升华。这不正是真正的发烧精神吗?这种行为不正是一种真正对音响艺术的正确追求吗?
在这里我一直都在说一个“玩”字,似乎一点也不严肃,仿佛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玩”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之余,都愿意投入到轻松愉快的“玩”中去。可以说,玩是和工作一样重要的大事。记得有这样的名言:“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说玩音响不严肃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说欣赏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和文学的作品,就是玩世不恭。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我们因艺术作品的卓越而对那些艺术家们尊敬有加时,我们也因艺术作品的卓越而对那些艺术家们尊敬有加时,我们也应该给创造音响这种特殊艺术品的工程师们留下一席之地。当我人通过音响这种特殊艺术品的工程师们留下一席之地。当我们通过音响欣赏心爱的音乐时,难道会对音响的创造者、制作者无动于衷?如果说音乐是音乐家们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的话,那么音响有可能就是打开这些财富的金钥匙。
游戏是轻松愉快的事,但是玩音响却是极其严肃而且极其艰苦的事。我们对音响艺术的追求事实上是一种一贯的行为,大凡资深一点的发烧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过去的年代里,表现为对各种收音机、录音机、落地式音响的追求,到了现在,已经上升到对Hi-Fi、HI-END的追求,事实证明人们的追求也是阶段性的,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头,甚至可以说永远无法达到尽头。发烧历程已经从矿石收音机进化到HI-FI时代,而SACD、DVD-AUDI0、数字音响正不停地向发烧友们暗送秋波,所谓HI-END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它并不意味着HI-FI时已经END了。这种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是高科技的发展,同时还有地域文化的丰富积淀。事实让我们看到,科技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美国,音响是首屈一指的。但就品味而言,具丰富文化积淀的欧洲所生产的音响却独占鳌头。电子技术极其发达的日本却造不出几款让发烧友满意的音箱。所以在发烧界才会有所谓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等等不同音响声音表现的风格之分,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力有多大吗?
以上杂谈,只想向朋友们表明:玩音响是多么的艰辛,但又是多么地富有艺术魅力,它包含了发烧友们的多少追求,同时也显现出这一群特殊的人在这一领域的修养与品味。当我们努力在艺术的殿堂中寻觅适合自身艺术欣赏要求的音响器材时,也就在音响这一行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就不可回避地思考到“玩音响,我们应具备些什么?”这个发烧友们必然要遇到的严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