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比人力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吗? 一、现状:性价比成最大的门槛 植保无人机,指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主要是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作业。与传统植保作业相比,理论上,无人机植保作业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化、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为农户节省大型机械和大量人力的成本。 但就现阶段国内应用与推广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性价比、实用性上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进行调查与搜索,针对国内代表性的涉农林领域无人机品牌与产品信息进行了汇总。二、需求方:农业科技看似美好操作性与实用性却面临尴尬 随着政府与农业相关部门在科技投入力度方面的加深,“农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保无人机的购置成本。但现阶段而言,据智东西了解,真正引入植保无人机的省市仍集中在农业规模较大、发展水平持中的地区,且多为当地农业局统一购入的方式。 对于需求方的植户而言,这是件利民的好政策;但另一方面,从供应商角度而言,由ToC的商业模式转换成ToB的政府生意,这中间的跨度和障碍值得玩味。 通过对部分植保行业从业者的采访,记者了解到,在植保机的具体使用方面存在以下痛点: 1.产品的易维修性。作为喷洒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其使用频率较一般领域的无人机产品高出很多,所以故障率与返修率相应提高,而产品的售后服务也成为其销售链中重要的一环,当然,在产品的抗摔性与耐用性能方面首先需要重点加强; 2.与之适配的飞防药剂。植保无人机机由于喷洒速度快,相比普通农药配比需要更高的浓度,而缺少专业的配比方案与相应的浓度药剂,无疑限制了植保无人机的实际使用; 3.产品使用培训。据某地区的农业部门反映,由于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使用上存在一定技术难度,在缺少相应的使用培训情况下,农民根本不能自主准确操作与使用,买来的无人机产品有时也只能束之高阁。三、供应商:相比产品更看重服务部署重点农业大省 针对植保无人机在实际使用场景的限制,部分厂家也开始在售后使用与服务方面进行部署,比如,通过将飞机出售给专业的飞防队进行操作、按喷洒面积与次数收取服务费、设置农飞智有气象站以监测飞行适宜条件、结合天气条件和农作物长势规划喷洒量与路线等。 然而,这些理论上的服务措施如何能够切实有效的实施仍值得观望。 在重点关注区域方面,植保无人机代表性厂商极飞科技CE0刘斌表示,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更适合无人机作业,现阶段,新疆的棉农将作为其重点关注对象;另外,也会寻找一些有购买需求的合作伙伴,比如农业合作社。四、总结:植保无人机落地之路任重道远 从美国与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逐步发展和改进,植保无人机将为解放农民生产力与提高药用效率、节水率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但一项产业的落地与成熟,仅靠技术和相关厂商的努力远不足以推动。 现阶段而言,无人机自身技术、性能和安全标准及行业规范等法规政策模糊,行业门槛较低,企业鱼目混杂等情况都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管理与应用形成了阻碍。毕竟技术和产品能够依靠资本解决,而政策与管理事关政府和国家。 除去在炫技与航拍等消费级应用,无人机技术若能真正落实到减轻农业负担与节约资源损耗上,在公益价值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存在巨大潜力!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87dd202ee24b899de3c79305e061d59/b591a9773912b31bc014352b8118367adab4e151.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87dd202ee24b899de3c79305e061d59/b591a9773912b31bc014352b8118367adab4e1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