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茶语吧 关注:171贴子:3,545
  • 0回复贴,共1

我眼中的须兰和张爱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看了电影《爱有来生》,我才得以知道须兰。看了一些她的文章,谈不上太热爱,但应是近三年来,张爱玲之外,中文作家给我的最大惊喜。故有此小文。写完后,发现这是一次极私人化的评价。或许受我阅读量所限,或许受我的个人偏好所累,我写得并不客观。姑且放在这,再听听别人看法吧。
断断续续读完了手中的须兰文集。须兰的小说,我看过的大抵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我不喜欢看的《宋朝故事》,《仿佛》,等等。在不同的年代里穿梭,文风很是飘忽,貌似意识流?每每我都不下去,读了也不明白其中真意。遂不评。
一种赤裸裸的张爱玲和红楼梦味道。最典型的是《樱桃红》《红檀板》。往往,故事的场景像极了张,而文字则完全是红楼。我会不习惯,感觉上是三四十年代的人,说着明朝的话,有点不搭。但我好这一口,所以,尚能接受。
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类。《石头记》和《银杏银杏》,写于1990年。那时她21岁,却不可思议地将爱情写得这么好。最大的特点在于着墨甚少,《石头记》中,男女主角的两个各自有主,他们的爱情竟能在短短6张纸中展现出来。青春,爱情的滋味全在纸上,我甚至可以微微感觉到一些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和感情。《银杏银杏》也是几个场景,足以让读者清楚看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情。这样少的文字,写了这么多东西,必是三言两语,铺设意境,又三言两语,抓住爱情。而没说的全留给读者去分析,去想象。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字。她最盛时期似在1992年,总之我那本选集上,除了这两篇外,全是92年的文字。也许,那是她的一个探索,最终她放弃了它。出于我个人的偏好,我很惋惜。《樱桃红》《红檀板》写得再好,总是及不上张爱玲的,张已走了这条路,她再走,注定了要被忘却。而沿着《石头记》和《银杏银杏》,却可能开创自己的一块地方。不知是不是我阅读量太少,可我从未见过别的作者营造出与《石头记》和《银杏银杏》类似的世界,里面的文字与场景,于我完全陌生。张爱玲的文字亦洗练,但她多交代得清楚。《石头记》里的文风,却是只点睛,龙,几乎是读者自己画出。比需要大段大段的话来写一个时代和一个城市风情(而且还不传神)的王安忆,高得不是一星半点。似乎听人说她现在堕落了。又不免惋惜一把,不然,沿着这条路走,以她的天赋,再加上勤奋,能写好时间穿越五十年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号称写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其实,对每个时代的味道,她都写得不传神。
须兰和张爱玲最大的不同特点,一为须兰笔下有真情的,人物亦有真性情的。张笔下,只怕除了《十八春》,就不见须兰笔下的那种真情了。我爱死须兰用淡淡笔调和极少文字写就的深情,喜欢得觉得其他国内女作家笔下的爱情全没看头(此处是个人偏好,表砸我)。另一则为,张的世界,苍凉而已,生活和社会(在小说里总是人物身边的那几个人)是不见血的刀子,磨钝人对一切美好的向往,但绝不逼人到绝路。人人都在犄角里生活,不挥洒,但总还有回旋余地。没有太强烈的爱与恨,没有谴责。《十八春》是例外。《金锁记》亦是例外。知道情节后,我一直拒看《金锁记》。里面的爱恨太强烈,“对封建社会的谴责”太尖锐,放在当时或可,在今天,有点落后于时代了,别的小说里,才是中国人到今天仍未改的人性。因此才能让今天的我,仍如此偏爱。有次在书摊上看到张爱玲的《怨女》,翻了下前言,印象中张说到不喜《金锁记》的味道,人生是苍凉而不是悲凉云云,所以把《金锁记》改写为《怨女》。须兰笔下的世界则是悲凉的,绝望的,时代意味比较重,接近张《金锁记》的味道,不似张的整体味道。我读完张爱玲后,有时心里有些灰有点沉重,感慨几十年过去,中国人所面临的仍是这样的生存环境,也不知这怪圈还要继续多久。看完了须兰悲凉与绝望得多的小说,却反而会有安慰之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好一点的时代,这样的悲惨与绝望,离我远了,自己的命运也相对可控多了。所以,我说,张爱玲的小说,写明了绵延至今的国人的人性,今天仍有市场;而须兰的此类文章,则时代感很重。
最后说一句,但看文章,须兰的《闲情》我最喜欢。之前我写过文章评,所以此文中没有提到。但论方向,看她的发展,《石头记》给我的期许最大,我只会因这篇小说,而对她抱有无限想象。那两位网友称许的《曼短寺》,我暂时找不到,只好先只记着名字。读了后,若是喜欢,必定再奉上评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16 01: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