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上译为了比以前配得更好,在配音里下的功夫太多了,在电影里听得出他们想营造出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感觉。上译配的电影里都有一种上译特有的腔调,在不同的电影里几乎都是套用这种腔调,听起来大同小异。但是许多电影是比较接近生活的,人物的对白也是很朴实的,上译却总是要用比较夸张的腔调把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配得很高雅,这就变得死板和生硬了。我认为《悲惨世界》还是不错的,特别做作的有《尼罗河上的惨案》(尤其是里面的女性角色,配的太夸张了)。在日本电影里套用那种“上译腔”更别扭。
例如童自荣的声音是很文雅的那种类型,他比较适合配绅士和有点书生气的角色,还有朗诵,在《悲惨世界》和《三十九级台阶》里的配音听起来比较符合角色的特点,而《姊妹坡》里的男主角是一种沙哑、很平凡的声音,却还是让童自荣用这么高雅的声音来配。
后来的上译不如十七年时期的上译不是哪一个演员的问题,而是整体的风格与原来不一样了,十七年时期的配音朴实,听起来比较实际。毕克、尚华等,他们在八十年代的配音比十七年时期的要做作,比如在念一句台词时总是在上面徘徊来徘徊去,就是不能干脆地念下去。
“配音演员不是模仿原片的语言特点”,他们也模仿不了,因为中文和外文毕竟不同,既然是这样,与其带着一种想象出来的夸张的“外国腔”还不如朴实一点。我认为毕克要是以在《欢腾的小凉河》里那种风格的配音来配外国电影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