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琐记
1月15日,星期五。
有幸与县文化局领导及我县一些文学上的老前辈们一起到乡下采风,回来后有点感触,记载如下。
车里闲话
我坐的车里除了司机,就属我年龄小了。
我坐在后排,因为在坐的各位大多都不认识,也就很少开口。
但前面坐的各位前辈一路上却谈笑风生,因为我与之都不熟,所以只记录下他们的一些谈话,至于谁说的我就记不得了。
英言现在可了不成,热闹得很,你看连客都超市都在这里开分店了。
是啊,听说古城、邵源,好多地方的人都来这里购物消费。
无恨原来叫无根,后来改名叫的无恨,但发音没有改过来,仍念无恨。
胡说什么,无恨一直就是无恨,只是垣曲方言将之读作根字。
无恨这个地名的由来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以孝子的故事而来,一个是因当地民风淳朴而来。
地名总是变化的,比如现在咱们现在的英言,原来叫圣佛头。
对,对,圣佛头是传说孔子当年路过此地三回头,因而地名叫作圣佛头。
原来这里还叫过白鹅公社呢。
快到西阳了,西阳可是个好地方,特别是西阳河,那水真美。
那地方可怪奇,有八亩地,就那八亩地里面种的白菜,味道美极了,别的地里都种不出来。
是不是啊?有你说的那么神?
我以前经常来这里放电影,我还不知道?我还来这里买过呢,在地里就五毛钱一斤。外白菜,做米其饭的时候煮到里面最好吃了,香香的不粘锅,别的白菜根本没那味道。
这里还有个观音泉啊,不管天气多冷,这泉水出来都是温温的,养人得很。
观音庙后面原来有棵大白果树,合起来五六个人抱不住,可有几百年历史了。
白果就是银杏,那树在的时候比刘张村的银杏树还要大。
唉,可惜五几年的时候古城建面粉厂,弄了些人过来把树给伐了,真是造孽哩啊。
这是同善,要我说就应该一直叫同善,干嘛改成历山镇,听起来怪怪的。
过去啊,宋家湾里有座塔,塌了半截,那塔建得可美哩。
是啊,可惜文革的时候被人炸毁了。
我记事的时候那塔还全着呢,那个塔建在那里是有讲究的,是请仙仙看了的,是改善同善的风水的。
是啊,听老人说,塔被炸了后,同善的风水就不太好了。
附近的人当时拾了不少塔下的青石,那青石薄薄的象纸一样,都拿回去当瓮盖了,真是可惜。
刚过去的是方XX吧?
那个方XX?以前教育上的?
是啊,那人一辈子挺有意思,有个性,为了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啊。
是啊,挺仗义疏财的。
记得有一次啊,他在灶上专管收学生的饭钱。
一个学生中午来,拿了十块钱,应该找五块,可是他跟前没零钱,他直接撕了一半给那学生了。说,下次过来找我,我当五块钱收。
咱们垣曲土话挺有意思呢,有些话都有古意在里面。
是了,是了,比如ni shuo,可能就是古代霓裳二字。还有古乱,你们知道啥意思吗?
古乱,谁不知道,就是茅房呗。现在人不多用啦,以前人说上厕所都是说去古乱呀。
对,还有ruai,都写不出来这个字,把啥东西ruai 紧些。还有耐,他俩人耐里近。
还有构架、设置,都有开始的意思,可是都有区别。特别是是设置,现在手机上都用的是设置,说明咱们垣曲话有前瞻性啊。
英言无恨
进村有巷,两侧墙上有漫画,题目为《无恨歌》。
整理申大局,绘画张英进。
漫画讲述了无恨村名的由来,大概意思是卫晋和卫豫为争父亲的抚养权,上了大堂,县令问父亲意思,结果父亲因年老居然在大堂上病死过去。县令感二子这孝,将此村更名为无恨村,意思该村没有恨。
漫画文字通俗易懂、画面精美耐看。
只是觉得故事让父亲病死在大堂上,让人觉得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想想我国关于孝的传说中大半都是这种不近人情,只求表达孝举的故事,也就释然了。
看完漫画,来到小广场,壁画有黛眉娘娘庙会怀梆戏曲之乡八个大字,背景是小字,细述了无恨村黛眉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的由来,还有怀梆戏在无恨村的演变史。方知原来无恨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再听到这里已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由啧啧赞叹。
广场侧面有小二层楼,楼内有黛眉娘娘传说和怀梆戏的陈列,还有怀梆戏五代传人的照片,照片中人物一板一眼很是传神,可惜无缘听到声音。不过馆内有仿古的无恨歌书籍,也有戏曲和庙会的照片,也让人大饱眼福。
广场对面有卫氏宗祠,房屋已显破旧,房顶上杂草丛生,许多瓦已破碎,院墙也塌了一边,门上方木制雕花做工精美,门坎和大门锁具均是过去那种老式锁具,给人古朴感觉。听村人介绍,将要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
沿广场门小路右转数十步,遂见岱嵋娘娘庙,奇怪此字与先前看到的黛眉娘娘四字不同,村人介绍此庙原先无匾,修复后挂匾时到河南参观,河南庙是此四字,所以用了岱嵋二字。
庙因是刚翻修过,所以塑像及壁画都甚新,庙里倒是挂了不少锦旗,近有本村的,远有河南等外省的。庙前有一巨幅字画,是申大局先生编写的娘娘生凭故事诗歌,读来琅琅上口,也大概知道了原来远在商朝开始有了黛眉娘娘的传说了。
蒲掌西阳
西阳村,因西阳河而名。
村内有观音泉,泉甚奇。青石砌的小池,约二米见方,泉水清澈见底,因底有水草,略显绿色。
听村人介绍,泉水不论四季,出水皆温,如温泉水一般。试之,果然不虚,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泉水由水渠引出而流至西阳河,泉前有农妇正在洗衣,房屋错落有致,屋前有闲人三三两两闲聊,间或有孩子来回奔跑玩耍,有炊烟升起,远处可见田地里樱桃树、麦子等,一幅恬然舒适的农家景色,着实让人陶醉。
观音泉后有观音庙,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庙虽小却肃穆,前有泉,后有山,隐隐间透露出几分灵气。
青石、青砖、青瓦,再由庙后片片竹林的翠绿点缀其间,有风吹过,能听到阵阵竹啸,感觉甚美。
庙四周有青石制成的磨盘、石桌凳,甚至还有过去人用来洗衣服的石具,以前从未见过,很是稀奇。
村人介绍此地种植有一千余亩樱桃,每至成熟季节,地里红果满枝,许多城里人来此采摘,很是热闹红火。
每天忙乱于生活琐事之中,若能静下心来,可以到此地偷得半日闲放松放松,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历山同善南堡
历山镇同善有存古城门,历史悠久。
城门高三层,上有著名书法家王陆的墨宝“负夏帝墟”四个大家,字苍劲有力,入木三分。
门洞上前有永庆门,后有帝舜故里字样,并有小字明万历年间。大致一算,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穿过门洞,是建成不久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有十三孔窑洞,有人介绍说这些窑洞都基本完全按过去样式建造,整个房子包括门窗等,用肉眼看不到一颗钉子。这些窑洞将为游人提供餐饮、出售纪念品等服务。
广场再往后是关公会馆,侧门进,馆内大气磅礴,尚存有古时留下的砖壁和碑文。细看,碑上前有万善同归字样,可能也说明了同善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吧。碑上刻有当时修庙捐赠者的名字,比如洛邑锦成荣施银三两、从九徐尔玉赵公盛施银二两、同太油店同顺号以上施银五两等。
手抚碑,遥想当年此处必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商贸要地,会馆里香火兴旺,官员、商贾、百姓前来叩拜关公者络绎不绝。而经历几百年的变幻,原先的喧闹早已不见,只有村舍人家的吆喝和狗吠声,不禁感叹世事多变,难以预料。
不远处有南堡村,几百亩的葡萄基地和油梨基地已初具规模。虽然正值初冬,但可想像成熟季节必然香飘十里,果实诱人。
南堡门楼挂角两边向上翘起,与北方门楼大不相同,问之,果然是请了南方建筑师依江南风格建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道路两旁装饰也多采用江南风格,甚至还种上了南方树种,行走其中,恍若置身于江南小镇。
华峰陈村马家园
陈村有戏,戏名《接娘》。
演员三人,乐队数十人,指挥一人,皆为本村村民。因时间原因,只欣赏了十余分钟,对于戏里情节不是太明白。
扮演母亲的唱功深厚,特别是在跳河一段中,用步形和手指颤动等细节动作将母亲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扮演儿子和儿媳的声情并茂,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儿媳到动情处时泪流满面,情真意切,儿子跪地前行哭劝母亲,直将我同行的女子也感染得泪水夺眶而出。
其余乐队人员也一丝不苟,伴唱时抑扬顿挫,一板一眼真不敢叫人相信这些只是普通村民们业余爱好表演。
看过华峰烈士纪念亭及铜版浮雕后就来到了马家园村。
古树拔地而起,高数丈,树冠如撑开的巨伞。树铭牌显示树龄有三百年,有五百年。虽因冬季,不见树叶,但枯枝苍劲,在蓝天下宛如虬龙般舞动,乌枝摇摆不定,夹杂有风声,就像不服老的老者正仰天而啸,令人感叹生命的神奇。
树周有不知年代修造的几十米纯泥土打造的围墙,虽经风吹日晒雨淋但仍屹立,可见古人建筑之敬业,手艺之精湛,质量之优良。
王茅北河
王茅,相传商汤王建都之地,古名亳城,现仍有上亳村、下亳村、亳清河等地名。80年代,国家、省、市、县博物部门曾在此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商代早期城址。而此地更是流传了许多夏末商汤王早期的传说,比如成汤出生、汤王伐桀、会战鸣条等。北河村将汤王的有关传说制成了三十六幅壁画,装饰于道路两侧,让人们一进村就可了解。
村有荷花池约三十余亩,荷叶干枯,放眼一片调零的黄褐色,让人感觉有点凄凉。但忽然一只白鹭盘飞而过,鸣叫阵阵,在池间嬉戏,让人心情顿时一振,整个池子仿佛都活了起来充满生机。有村人说,这只白鹭每年入冬就会驻此,至今已有四年,而其他白鹭则在古城湿地一带,间或有飞至此地者,均被这只白鹭赶跑,久而久之,这片荷花池就成了这一只白鹭的专属地。而每至夏季,荷花绽放,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赏花的游人不断。
皋落岭回
岭回距县城不远,据传因尧王访贤时在此岭来回奔走,访到舜后又回到此地,遂以岭回为名。而如今村以盛产香菇而闻名,又因春天漫山桃花而招来游者无数。如今岭回更有千亩景致亩圃,将村里大小田地尽染苍绿。
进岭回,但觉山青水秀,村容村貌整洁干净。道路宽阔,时有汽车、摩托驶过,村民富足。
过一拱形“尧舜桥”,转弯后眼前是一新建广场,中央是毛泽东像,下有石书,上书“文化之城”四字。后有仿古楼房,听介绍说是将成为综合性服务楼,为村民提供卫生、医疗、文化、购物等服务。右侧小山台阶高处远不可见,只隐约见有小亭,若不是时间不允许,真想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坐亭中小憩。
后记
大概就是这样了。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看时感觉胸有万语,可是下笔却感觉有心无力。因为水平有眼,每个地方只能寥寥几语代过,根本不能全面翔实地记录,更不能将每个乡村的美完整地展现给大家,很是愧疚。最后,感谢同行的各位前辈的言传身教,但愿有机会可以再去这些村里走走,弥补这次仓促的遗憾。
1月15日,星期五。
有幸与县文化局领导及我县一些文学上的老前辈们一起到乡下采风,回来后有点感触,记载如下。
车里闲话
我坐的车里除了司机,就属我年龄小了。
我坐在后排,因为在坐的各位大多都不认识,也就很少开口。
但前面坐的各位前辈一路上却谈笑风生,因为我与之都不熟,所以只记录下他们的一些谈话,至于谁说的我就记不得了。
英言现在可了不成,热闹得很,你看连客都超市都在这里开分店了。
是啊,听说古城、邵源,好多地方的人都来这里购物消费。
无恨原来叫无根,后来改名叫的无恨,但发音没有改过来,仍念无恨。
胡说什么,无恨一直就是无恨,只是垣曲方言将之读作根字。
无恨这个地名的由来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以孝子的故事而来,一个是因当地民风淳朴而来。
地名总是变化的,比如现在咱们现在的英言,原来叫圣佛头。
对,对,圣佛头是传说孔子当年路过此地三回头,因而地名叫作圣佛头。
原来这里还叫过白鹅公社呢。
快到西阳了,西阳可是个好地方,特别是西阳河,那水真美。
那地方可怪奇,有八亩地,就那八亩地里面种的白菜,味道美极了,别的地里都种不出来。
是不是啊?有你说的那么神?
我以前经常来这里放电影,我还不知道?我还来这里买过呢,在地里就五毛钱一斤。外白菜,做米其饭的时候煮到里面最好吃了,香香的不粘锅,别的白菜根本没那味道。
这里还有个观音泉啊,不管天气多冷,这泉水出来都是温温的,养人得很。
观音庙后面原来有棵大白果树,合起来五六个人抱不住,可有几百年历史了。
白果就是银杏,那树在的时候比刘张村的银杏树还要大。
唉,可惜五几年的时候古城建面粉厂,弄了些人过来把树给伐了,真是造孽哩啊。
这是同善,要我说就应该一直叫同善,干嘛改成历山镇,听起来怪怪的。
过去啊,宋家湾里有座塔,塌了半截,那塔建得可美哩。
是啊,可惜文革的时候被人炸毁了。
我记事的时候那塔还全着呢,那个塔建在那里是有讲究的,是请仙仙看了的,是改善同善的风水的。
是啊,听老人说,塔被炸了后,同善的风水就不太好了。
附近的人当时拾了不少塔下的青石,那青石薄薄的象纸一样,都拿回去当瓮盖了,真是可惜。
刚过去的是方XX吧?
那个方XX?以前教育上的?
是啊,那人一辈子挺有意思,有个性,为了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啊。
是啊,挺仗义疏财的。
记得有一次啊,他在灶上专管收学生的饭钱。
一个学生中午来,拿了十块钱,应该找五块,可是他跟前没零钱,他直接撕了一半给那学生了。说,下次过来找我,我当五块钱收。
咱们垣曲土话挺有意思呢,有些话都有古意在里面。
是了,是了,比如ni shuo,可能就是古代霓裳二字。还有古乱,你们知道啥意思吗?
古乱,谁不知道,就是茅房呗。现在人不多用啦,以前人说上厕所都是说去古乱呀。
对,还有ruai,都写不出来这个字,把啥东西ruai 紧些。还有耐,他俩人耐里近。
还有构架、设置,都有开始的意思,可是都有区别。特别是是设置,现在手机上都用的是设置,说明咱们垣曲话有前瞻性啊。
英言无恨
进村有巷,两侧墙上有漫画,题目为《无恨歌》。
整理申大局,绘画张英进。
漫画讲述了无恨村名的由来,大概意思是卫晋和卫豫为争父亲的抚养权,上了大堂,县令问父亲意思,结果父亲因年老居然在大堂上病死过去。县令感二子这孝,将此村更名为无恨村,意思该村没有恨。
漫画文字通俗易懂、画面精美耐看。
只是觉得故事让父亲病死在大堂上,让人觉得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想想我国关于孝的传说中大半都是这种不近人情,只求表达孝举的故事,也就释然了。
看完漫画,来到小广场,壁画有黛眉娘娘庙会怀梆戏曲之乡八个大字,背景是小字,细述了无恨村黛眉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的由来,还有怀梆戏在无恨村的演变史。方知原来无恨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再听到这里已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由啧啧赞叹。
广场侧面有小二层楼,楼内有黛眉娘娘传说和怀梆戏的陈列,还有怀梆戏五代传人的照片,照片中人物一板一眼很是传神,可惜无缘听到声音。不过馆内有仿古的无恨歌书籍,也有戏曲和庙会的照片,也让人大饱眼福。
广场对面有卫氏宗祠,房屋已显破旧,房顶上杂草丛生,许多瓦已破碎,院墙也塌了一边,门上方木制雕花做工精美,门坎和大门锁具均是过去那种老式锁具,给人古朴感觉。听村人介绍,将要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
沿广场门小路右转数十步,遂见岱嵋娘娘庙,奇怪此字与先前看到的黛眉娘娘四字不同,村人介绍此庙原先无匾,修复后挂匾时到河南参观,河南庙是此四字,所以用了岱嵋二字。
庙因是刚翻修过,所以塑像及壁画都甚新,庙里倒是挂了不少锦旗,近有本村的,远有河南等外省的。庙前有一巨幅字画,是申大局先生编写的娘娘生凭故事诗歌,读来琅琅上口,也大概知道了原来远在商朝开始有了黛眉娘娘的传说了。
蒲掌西阳
西阳村,因西阳河而名。
村内有观音泉,泉甚奇。青石砌的小池,约二米见方,泉水清澈见底,因底有水草,略显绿色。
听村人介绍,泉水不论四季,出水皆温,如温泉水一般。试之,果然不虚,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泉水由水渠引出而流至西阳河,泉前有农妇正在洗衣,房屋错落有致,屋前有闲人三三两两闲聊,间或有孩子来回奔跑玩耍,有炊烟升起,远处可见田地里樱桃树、麦子等,一幅恬然舒适的农家景色,着实让人陶醉。
观音泉后有观音庙,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庙虽小却肃穆,前有泉,后有山,隐隐间透露出几分灵气。
青石、青砖、青瓦,再由庙后片片竹林的翠绿点缀其间,有风吹过,能听到阵阵竹啸,感觉甚美。
庙四周有青石制成的磨盘、石桌凳,甚至还有过去人用来洗衣服的石具,以前从未见过,很是稀奇。
村人介绍此地种植有一千余亩樱桃,每至成熟季节,地里红果满枝,许多城里人来此采摘,很是热闹红火。
每天忙乱于生活琐事之中,若能静下心来,可以到此地偷得半日闲放松放松,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历山同善南堡
历山镇同善有存古城门,历史悠久。
城门高三层,上有著名书法家王陆的墨宝“负夏帝墟”四个大家,字苍劲有力,入木三分。
门洞上前有永庆门,后有帝舜故里字样,并有小字明万历年间。大致一算,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穿过门洞,是建成不久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有十三孔窑洞,有人介绍说这些窑洞都基本完全按过去样式建造,整个房子包括门窗等,用肉眼看不到一颗钉子。这些窑洞将为游人提供餐饮、出售纪念品等服务。
广场再往后是关公会馆,侧门进,馆内大气磅礴,尚存有古时留下的砖壁和碑文。细看,碑上前有万善同归字样,可能也说明了同善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吧。碑上刻有当时修庙捐赠者的名字,比如洛邑锦成荣施银三两、从九徐尔玉赵公盛施银二两、同太油店同顺号以上施银五两等。
手抚碑,遥想当年此处必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商贸要地,会馆里香火兴旺,官员、商贾、百姓前来叩拜关公者络绎不绝。而经历几百年的变幻,原先的喧闹早已不见,只有村舍人家的吆喝和狗吠声,不禁感叹世事多变,难以预料。
不远处有南堡村,几百亩的葡萄基地和油梨基地已初具规模。虽然正值初冬,但可想像成熟季节必然香飘十里,果实诱人。
南堡门楼挂角两边向上翘起,与北方门楼大不相同,问之,果然是请了南方建筑师依江南风格建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道路两旁装饰也多采用江南风格,甚至还种上了南方树种,行走其中,恍若置身于江南小镇。
华峰陈村马家园
陈村有戏,戏名《接娘》。
演员三人,乐队数十人,指挥一人,皆为本村村民。因时间原因,只欣赏了十余分钟,对于戏里情节不是太明白。
扮演母亲的唱功深厚,特别是在跳河一段中,用步形和手指颤动等细节动作将母亲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扮演儿子和儿媳的声情并茂,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儿媳到动情处时泪流满面,情真意切,儿子跪地前行哭劝母亲,直将我同行的女子也感染得泪水夺眶而出。
其余乐队人员也一丝不苟,伴唱时抑扬顿挫,一板一眼真不敢叫人相信这些只是普通村民们业余爱好表演。
看过华峰烈士纪念亭及铜版浮雕后就来到了马家园村。
古树拔地而起,高数丈,树冠如撑开的巨伞。树铭牌显示树龄有三百年,有五百年。虽因冬季,不见树叶,但枯枝苍劲,在蓝天下宛如虬龙般舞动,乌枝摇摆不定,夹杂有风声,就像不服老的老者正仰天而啸,令人感叹生命的神奇。
树周有不知年代修造的几十米纯泥土打造的围墙,虽经风吹日晒雨淋但仍屹立,可见古人建筑之敬业,手艺之精湛,质量之优良。
王茅北河
王茅,相传商汤王建都之地,古名亳城,现仍有上亳村、下亳村、亳清河等地名。80年代,国家、省、市、县博物部门曾在此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商代早期城址。而此地更是流传了许多夏末商汤王早期的传说,比如成汤出生、汤王伐桀、会战鸣条等。北河村将汤王的有关传说制成了三十六幅壁画,装饰于道路两侧,让人们一进村就可了解。
村有荷花池约三十余亩,荷叶干枯,放眼一片调零的黄褐色,让人感觉有点凄凉。但忽然一只白鹭盘飞而过,鸣叫阵阵,在池间嬉戏,让人心情顿时一振,整个池子仿佛都活了起来充满生机。有村人说,这只白鹭每年入冬就会驻此,至今已有四年,而其他白鹭则在古城湿地一带,间或有飞至此地者,均被这只白鹭赶跑,久而久之,这片荷花池就成了这一只白鹭的专属地。而每至夏季,荷花绽放,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赏花的游人不断。
皋落岭回
岭回距县城不远,据传因尧王访贤时在此岭来回奔走,访到舜后又回到此地,遂以岭回为名。而如今村以盛产香菇而闻名,又因春天漫山桃花而招来游者无数。如今岭回更有千亩景致亩圃,将村里大小田地尽染苍绿。
进岭回,但觉山青水秀,村容村貌整洁干净。道路宽阔,时有汽车、摩托驶过,村民富足。
过一拱形“尧舜桥”,转弯后眼前是一新建广场,中央是毛泽东像,下有石书,上书“文化之城”四字。后有仿古楼房,听介绍说是将成为综合性服务楼,为村民提供卫生、医疗、文化、购物等服务。右侧小山台阶高处远不可见,只隐约见有小亭,若不是时间不允许,真想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坐亭中小憩。
后记
大概就是这样了。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看时感觉胸有万语,可是下笔却感觉有心无力。因为水平有眼,每个地方只能寥寥几语代过,根本不能全面翔实地记录,更不能将每个乡村的美完整地展现给大家,很是愧疚。最后,感谢同行的各位前辈的言传身教,但愿有机会可以再去这些村里走走,弥补这次仓促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