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是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之日,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后五日“麋角解”,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再过五日,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冬至为: “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在冬至有着吃饺子的习俗,而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中说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由此也说明了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而在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是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之日,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后五日“麋角解”,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再过五日,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冬至为: “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在冬至有着吃饺子的习俗,而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中说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由此也说明了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而在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