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纹吧 关注:21贴子:1,883
  • 2回复贴,共1

маκυуа

收藏回复

  • 124.64.160.*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司汤达这位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撰写了《红与黑》等著作,而我,幸运地在星期六阅读到了它。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是个性格非凡的人,在他的一生中,爱过,恨过;他爱的是两个不寻常的女人,是为了满足他的自尊心的爱;他也恨过,恨过那肮脏的社会制度,恨过那使他及像他一样有才智的青年人沦落在社会最底层的黑暗现实。他从平民中走出来,先是家庭教师,后是神学院的修士,之后是侯爵的秘书,然后成为上流中的一员,最后在辉煌中死去。
    而我,就希望成为于连·索雷尔那样的人,他敢爱敢恨,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品质,是高傲的自尊和奴性的自卑的结合,这主宰着他的生命,正是这两种互相交织的性格品质,构成了他既善又恶的一生,也因此吸引了我。
    虽然于连·索雷尔沉沦在社会最底层,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悲愤过,痛苦过,流过眼泪。他,一个平凡的人,是偶然使他成为英雄,但命运又把他推向死亡。
    虽然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但我还是崇拜他,因为我是属于胆小怕事的,一旦迎面扑来一只“拦路虎”,我就会立刻去寻找一处“避难的港湾”。然而他那种才智使我仰慕,他高傲的性格中所散发出的一丝坚定不移和永不低头使我自愧不如。但我相信,最后的辉煌会使他瞑目的!
    我也坚信,在他无形精神的鼓舞下,我也会迎来我的辉煌——成为一个像他那样为了自己的抱负不懈奋斗,继而满怀信心地迎接成功的未来! 


1楼2008-07-08 22:18回复
    • 124.64.160.*
    诸葛亮的后半生



    作为一个文人,诸葛亮的悟性是极高的。倘若他以这份悟性,去参悟天机,解读人伦,恐怕是可以与庄周同乐,共孔丘并圣,甚至为集大成者。然而他却偏要去学什么“经世改用”之学,可谓暴殄天物,舍本逐末。他偏要跑到刘备那里,将一番见识如此如此这番这番,去做了一个军师。他六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但他仍执著北伐,连年作战,劳师远征,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抱憾终生。这就证明了诸葛亮之才,“于治戒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此种行为都不符合他的文人理念,但他除此之外无路可走。他被“才”俘虏了,成为一个“才”的载体,而失去了文人自身。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相当的才学,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有的人便把施展才华作为目的,渐渐失去自我,为才所误。

      把与世无争诠释为逐鹿群雄,一开始就注定了以落尘为归宿;背弃了与青山绿水的约定就注定了在硝烟和溅血中殒身;算尽了星辰,竟忘却了自己仍是误入尘世的沙弥。

      马蹄已远去,而今只有这卧龙冢依然年轻。你,寂寞吗?你,后悔吗?
    在蓝点黯淡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

      诸葛亮少时饱学,且才情肆恣,自恃才高八斗,性格张扬。他自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五十四岁在五丈原病逝,恰好半生操劳。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公忠体国的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广泛称颂。其实,他也并非完人。

      其一,虑多决少。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后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但又不能以强弱之势论成败。曹、孙、刘三方面最初都是以弱胜强、力挫群雄,力争得三分之势。诸葛亮北伐仍有一线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而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固悲哉!

      其二,怀才而误人误己。诸葛亮误用马谡,迁就李平,就失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明。魏延、杨仪不相能,诸葛亮未能调和。关羽骄恣,诸葛亮不能喻以大义;对于魏延,他不采用魏延的好计策,不让他参加行动,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魏延真的很有才能,而且对蜀国绝无异心,后来却被诸葛亮逼得反蜀。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他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人才全都为追随他的荆土人士,大多为二流贤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褊狭。对于人才缺乏的蜀国,此举更是雪上加霜。

      再锋利的宝剑也会用钝,重剑往往无锋啊。

      其三,文人价值的缺乏与错位。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文人——出生于名士之家,受到较好的人文熏陶,所以在乱世中并没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淡泊”、“宁静”,无论出山前后都没有称王称霸的志图。况且他还从水镜先生那里学得满腹经纶,对于天下的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所谓旁观者清。既然就这么回事,便可以坐看天下纷争,推演消长之势,做出一个“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作为一个文人,诸葛亮的悟性是极高的。倘若他以这份悟性,去参悟天机,解读人伦,恐怕是可以与庄周同乐,共孔丘并圣,甚至为集大成者。然而他却偏要去学什么“经世改用”之学,可谓暴殄天物,舍本逐末。他偏要跑到刘备那里,将一番见识如此如此这番这番,去做了一个军师。他六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但他仍执著北伐,连年作战,劳师远征,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抱憾终生。这就证明了诸葛亮之才,“于治戒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此种行为都不符合他的文人理念,但他除此之外无路可走。他被“才”俘虏了,成为一个“才”的载体,而失去了文人自身。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相当的才学,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有的人便把施展才华作为目的,渐渐失去自我,为才所误。

      把与世无争诠释为逐鹿群雄,一开始就注定了以落尘为归宿;背弃了与青山绿水的约定就注定了在硝烟和溅血中殒身;算尽了星辰,竟忘却了自己仍是误入尘世的沙弥。

      马蹄已远去,而今只有这卧龙冢依然年轻。你,寂寞吗?你,后悔吗?


    2楼2008-07-08 22:19
    回复
      • 124.64.160.*
      他们

        有一群人,他们沿袭了世间最古老的职业,面朝黄土的背影刻画了他们朴实的形象。早出晚归的勤劳与上天的恩赐彰显了他们平凡的命运。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土地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我们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蜕变着,审美的尺度也正悄然变化,我们羡慕于满眼富丽堂皇之美,却不知日照农田的绚烂;“奥斯卡”颁给杰出的演员,“诺贝尔”颁给优秀的科学家,又有谁来为农民颁奖?又有谁给农民以掌声?把视线转向他们,我看到了辛勤的汗水,感到了泥土的情怀。

        农民的存在,有如泥土般平凡、朴实、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钻石耀眼,但因其苛刻的生存条件,注定只能成为富人身上的点缀,而泥土从未挑剔自身的生存环境,无论是肥沃的平原,抑或贫瘠的山巅,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生命。农民生来就是土地的儿子,在土地上生长,为土地奉献一生。他们终日穿梭于田地间,撒下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汗水滋润了作物,踏过的足迹坚实了农田。当绿油油的秧苗悄悄拔起了尖,他们的脸上变漾起了笑;当金灿灿的麦子饱满得坠弯了腰,他们的快乐洋溢整片土地。是苦是累,是脏是臭,他们从未抱怨,只是敞开他们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付出着。

        精美的瓷器,古朴的陶器,当你沉浸在它们精妙绝伦的意境中时,你可曾想过他们的前身便是那平凡无奇的泥土。泥土,从不刻意显露自己,但经过烈火的洗礼,他们便产生坚不可摧的力量与难以企及的高贵。5·12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天灾降临,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然而,通过电视,我们鲜见他们的泪水。农民们在自己的房屋破败不堪的同时,带领救援部队披荆斩棘,挺进偏僻山区。还来不及释怀伤痛,他们又回到田里抢收麦子。各地的农民都汇聚四川帮忙:唐山一支农民队伍在18日已救出25名幸存者,莒县农民救援队没日没夜地搬卸救灾物资令救援战士流下热泪。

        也许镜头很难捕捉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一句“我是农民嘛,有的是力气”,听似平淡,却如泥土般掷地有声,农民的人性光辉在困难之际分外耀眼,他们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要为农民鼓掌,为他们的挺身而出,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他们的博大胸怀。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光芒,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有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3楼2008-07-08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