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能快速分布于人体之中
乙醇可以自由地徜徉于整个人体中。乙醇分子携带着微量的负电荷,允许其与水分子的微量正电荷起反应,并溶于其中。由于乙醇水溶性很好,因而能快速从消化道吸收,进入到人体血液里。乙醇也可溶于油脂中,因而能穿过主要由脂肪分子构成的细胞膜。由此,乙醇在人体中移动迅速,从而能快速作用于人体。
乙醇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饮酒后,酒精在小肠吸收最快(70%以上),其次是胃(约25%),再次是大肠,口腔和食管粘膜吸收最慢,因此酒精从胃到小肠移动越快,吸收就越多;相反则延迟。酒精的吸收与酒的种类、食物、饮酒量、饮酒速度以及身体排泄能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乙醇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人体大多数组织的酒精浓度与血中浓度相同,如心脏、脑及肌肉,而肝脏内酒精的浓度最高。乙醇很少进入脂肪组织。在同等量饮酒后,血液酒精浓度受性别、体型和身体结构的影响。
进入人体的酒精,90%以上在体内分解代谢,只有2~5%以原形从尿液、汗液和呼吸中排出。
2. 酒的代谢主要由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共同完成
人体中包含极具活力的生化酶,能降解乙醇并清除其副产品。酒精进入胃后,刺激肝脏乙醇脱氢酶(ADH,降解乙醇的第一条防线)的分泌,它将乙醇氧化转变为一种非活性形式--乙醛。乙醛不具备乙醇的作用,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为了把乙醛从人体中清除,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H,降解乙醇的第二条防线)接管了降解任务,它将乙醛氧化转变为一种非活性无害分子--乙酸。乙酸再进一步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肝脏是降解大部分摄入乙醇的器官,因此也为酒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来自乙醛的毒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长期过量饮酒者的肝脏极易受到损害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的原因。
不是所有个体都具有等量的两种生化酶。亚洲人种常携带乙醛脱氢酶突变型基因,这种基因导致乙醛脱氢酶处于非活性形式。饮酒后乙醛不能及时代谢,导致血中乙醛积聚,导致血管舒张而出现“脸红反应”(如发热、出汗、眩晕、恶心、脸红等)、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不愉快反应。这些反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饮酒者不易酗酒,但却是酒精性食道癌高发人群。
3.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取决于饮酒量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剂、镇静剂和兴奋剂,酒精对人体的效果取决于饮用量。而很多人饮酒也是为了追求这些效果,但必须了解饮酒过量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
较小量的酒精能够:(1)使人感觉头脑轻飘飘的;(2)使人头昏;(3)降低抑制水平,改变行为;(4)使人情绪发生改变;(5)使人心跳加速;(6)扩张皮肤血管,当血液充于体表时,皮肤看起来呈红色;(7)增加出汗;(8)使大脑调控体温的能力下降;(9)刺激胃粘膜;(10)削弱人的动作协调能力,言语含糊不清;(11)使人增加排尿欲望;等等。
对有些人来说,酒精产生一些潜在负面效果,如饮酒使他们变得胆大妄为、性欲增加、好斗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等。过量饮酒则会使人暴躁和兴奋,或难以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语言;甚至会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极端程度的饮酒则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而死亡。来源:《酒后驾驶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
乙醇可以自由地徜徉于整个人体中。乙醇分子携带着微量的负电荷,允许其与水分子的微量正电荷起反应,并溶于其中。由于乙醇水溶性很好,因而能快速从消化道吸收,进入到人体血液里。乙醇也可溶于油脂中,因而能穿过主要由脂肪分子构成的细胞膜。由此,乙醇在人体中移动迅速,从而能快速作用于人体。
乙醇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饮酒后,酒精在小肠吸收最快(70%以上),其次是胃(约25%),再次是大肠,口腔和食管粘膜吸收最慢,因此酒精从胃到小肠移动越快,吸收就越多;相反则延迟。酒精的吸收与酒的种类、食物、饮酒量、饮酒速度以及身体排泄能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乙醇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人体大多数组织的酒精浓度与血中浓度相同,如心脏、脑及肌肉,而肝脏内酒精的浓度最高。乙醇很少进入脂肪组织。在同等量饮酒后,血液酒精浓度受性别、体型和身体结构的影响。
进入人体的酒精,90%以上在体内分解代谢,只有2~5%以原形从尿液、汗液和呼吸中排出。
2. 酒的代谢主要由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共同完成
人体中包含极具活力的生化酶,能降解乙醇并清除其副产品。酒精进入胃后,刺激肝脏乙醇脱氢酶(ADH,降解乙醇的第一条防线)的分泌,它将乙醇氧化转变为一种非活性形式--乙醛。乙醛不具备乙醇的作用,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为了把乙醛从人体中清除,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H,降解乙醇的第二条防线)接管了降解任务,它将乙醛氧化转变为一种非活性无害分子--乙酸。乙酸再进一步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肝脏是降解大部分摄入乙醇的器官,因此也为酒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来自乙醛的毒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长期过量饮酒者的肝脏极易受到损害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的原因。
不是所有个体都具有等量的两种生化酶。亚洲人种常携带乙醛脱氢酶突变型基因,这种基因导致乙醛脱氢酶处于非活性形式。饮酒后乙醛不能及时代谢,导致血中乙醛积聚,导致血管舒张而出现“脸红反应”(如发热、出汗、眩晕、恶心、脸红等)、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不愉快反应。这些反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饮酒者不易酗酒,但却是酒精性食道癌高发人群。
3.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取决于饮酒量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剂、镇静剂和兴奋剂,酒精对人体的效果取决于饮用量。而很多人饮酒也是为了追求这些效果,但必须了解饮酒过量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
较小量的酒精能够:(1)使人感觉头脑轻飘飘的;(2)使人头昏;(3)降低抑制水平,改变行为;(4)使人情绪发生改变;(5)使人心跳加速;(6)扩张皮肤血管,当血液充于体表时,皮肤看起来呈红色;(7)增加出汗;(8)使大脑调控体温的能力下降;(9)刺激胃粘膜;(10)削弱人的动作协调能力,言语含糊不清;(11)使人增加排尿欲望;等等。
对有些人来说,酒精产生一些潜在负面效果,如饮酒使他们变得胆大妄为、性欲增加、好斗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等。过量饮酒则会使人暴躁和兴奋,或难以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语言;甚至会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极端程度的饮酒则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而死亡。来源:《酒后驾驶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