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语中以「-t」为韵尾的汉字借到韩语后变成以「ㄹ」收音,而「-k」尾和「-p」尾都能保留?
中古音里山、臻两摄的入声字收音塞音/-t̚/,都在朝鲜语中变为流音ㄹ/-l/。这种现象在古代朝鲜语中就已经出现了,至少现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
《三国史记·列传第五》:“朴堤上,或云毛末,始祖赫居世之后,婆娑尼师今五世孙。”
《日本书纪·卷第九·神功纪》:“五年春三月,癸卯朔己酉,新罗王遣污礼斯伐、毛麻利叱智、富罗母智等朝贡。”
这个朴堤上,是韩半岛三国时代新罗讷祗王的政丞,也是现在宁海朴氏的始祖,算是韩国唐雎、苏武似的人物。“毛末”“毛麻利叱智”都是他新罗语名字的汉字音译。
《三国史记·卷三十八·职官·上》“十一曰奈末,㭆。“
《日本书纪·卷十九·钦明纪》:“佐鲁麻都......反著新罗奈麻礼冠。”
这里的“奈末”“奈麻礼”都是指的新罗的一种官职,是新罗语音在两国不同汉字表达方式。
这两例子都证明古代日本人,根本没法接受新罗人“末(말mal)”的发音的习惯,所以音译为“麻利/ 麻礼(まりmari)”。这也证明韩国这种发音习惯是古已有之的。
中古音里山、臻两摄的入声字收音塞音/-t̚/,都在朝鲜语中变为流音ㄹ/-l/。这种现象在古代朝鲜语中就已经出现了,至少现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
《三国史记·列传第五》:“朴堤上,或云毛末,始祖赫居世之后,婆娑尼师今五世孙。”
《日本书纪·卷第九·神功纪》:“五年春三月,癸卯朔己酉,新罗王遣污礼斯伐、毛麻利叱智、富罗母智等朝贡。”
这个朴堤上,是韩半岛三国时代新罗讷祗王的政丞,也是现在宁海朴氏的始祖,算是韩国唐雎、苏武似的人物。“毛末”“毛麻利叱智”都是他新罗语名字的汉字音译。
《三国史记·卷三十八·职官·上》“十一曰奈末,㭆。“
《日本书纪·卷十九·钦明纪》:“佐鲁麻都......反著新罗奈麻礼冠。”
这里的“奈末”“奈麻礼”都是指的新罗的一种官职,是新罗语音在两国不同汉字表达方式。
这两例子都证明古代日本人,根本没法接受新罗人“末(말mal)”的发音的习惯,所以音译为“麻利/ 麻礼(まりmari)”。这也证明韩国这种发音习惯是古已有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