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吧 关注:3,010贴子:209,959
  • 9回复贴,共1

古代日本人吐槽韩国人的汉语发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何汉语中以「-t」为韵尾的汉字借到韩语后变成以「ㄹ」收音,而「-k」尾和「-p」尾都能保留?
中古音里山、臻两摄的入声字收音塞音/-t̚/,都在朝鲜语中变为流音ㄹ/-l/。这种现象在古代朝鲜语中就已经出现了,至少现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
《三国史记·列传第五》:“朴堤上,或云毛末,始祖赫居世之后,婆娑尼师今五世孙。”
《日本书纪·卷第九·神功纪》:“五年春三月,癸卯朔己酉,新罗王遣污礼斯伐、毛麻利叱智、富罗母智等朝贡。”
这个朴堤上,是韩半岛三国时代新罗讷祗王的政丞,也是现在宁海朴氏的始祖,算是韩国唐雎、苏武似的人物。“毛末”“毛麻利叱智”都是他新罗语名字的汉字音译。
《三国史记·卷三十八·职官·上》“十一曰奈末,㭆。“
《日本书纪·卷十九·钦明纪》:“佐鲁麻都......反著新罗奈麻礼冠。”
这里的“奈末”“奈麻礼”都是指的新罗的一种官职,是新罗语音在两国不同汉字表达方式。
这两例子都证明古代日本人,根本没法接受新罗人“末(말mal)”的发音的习惯,所以音译为“麻利/ 麻礼(まりmari)”。这也证明韩国这种发音习惯是古已有之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25 19:50回复
    由于韩语汉字音很早就存在这种发音习惯了,真正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已是雪泥鸿爪,稽古难考。
    但是在古代朝鲜,学者们并非不清楚朝鲜语收音与中古音不合的情况,他们自己也明白本来山、臻两摄的入声字收音是可以发成ㄷ的。所以《训民正音》(1444年)里,是这么解释的(图1)。
    另外,参与制作韩字的学者申叔舟在《东国正韵》(1447年)的序言中也提到:
    我國語音,其淸濁之辨,與中國無異,而於字音獨無濁聲,豈有此理!此淸濁之變也。 語音則四聲甚明,音則上去無別。 質、勿諸韻,宜以端母(ㄷ)爲終聲,而俗用來母(ㄹ),其聲徐緩,不宜入聲,此四聲之變也。 端之爲來,不唯終聲,如「次第」之「第」、「牡丹」之「丹」之類,初聲之變者亦衆。
    朝鲜时代的学者们认为,塞音“变而为轻”,发流音比发塞音更为舒缓,故而最终选择流音/-l/作为“勿、质诸韵”的终声。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1-25 19:53
    回复
      补充:
      朝鲜汉字音入声流音化也有极个别的例外,如揭(中古拟音/kʰĭɛt/)读为게(ge),刷(中古拟音/ʃwat/)读为쇄(swae),都没有流音韵尾。
      《语言科学》2010年06期
      韩国人语音不正,哈哈哈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1-25 19:59
      回复
        韩国人明明一口新罗腔承传至今,还装个屁高句丽后代?@带方一寇李明博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1-25 20:19
        回复
          日本人的发音更糟。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25 20:2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25 20: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