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坦白地说,我自己很多时候都有去寻求倾诉、渴望他人了解的冲动。
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双眼眼球不能转动,去医院检查之前看了百度上的很多资料,把自己的症状一一对上,越发不安起来。
去医院前夜想了很多事情,偏偏就睡不着,渴望凭空出现一个人来安慰自己,找人聊天,有人说,“是你心理作用太强。”有人说,“别瞎想,好好睡觉。”得到的最好回应,就是淡淡的一句,“检查完把结果告诉我。”
当时心里很感动的好吗?
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神话》里有一个对白我至今记忆深刻,崔文子对易小川说:“看着吕素姑娘在我面前就这么死了,我是个大夫,你知道我有多难受吗?你问过吗?”配合着崔文子横流的眼泪和沙哑的声音。
我想,我们寻求理解与安慰,我们压抑着我们对安慰和理解的渴求的时候,那心情是不是同崔文子一样?
然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才是我看到的生活。
喜怒忧思,爱恨情仇,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你爱上了别人,自己觉得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己先把自己感动了一遍,对方却若无其事,虽然你们身在此时此地,心却远得判若云泥。我喜欢阅读旅游码字,你却喜欢交际酒桌谈话。你喜欢维密,我却喜欢LEOYISH。人类悲欢的不相通,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别人不理解你,你有时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有时自觉索然,独来独往。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正常人,他正常地生活,他知道自己没有义务理解你,也没有义务时时去感受你的情绪和需要,并且回应你。他不傻,他懂得分寸,而你却不懂。
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解,需要安慰和分享?就是因为我们不能独自承担个人的悲欢,在风雨中,我们常常深感个人的渺小,深感个人力量的匮乏。我们把个人的悲喜看得太重,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世界,而我们常常忘了,在世界看来,我们只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