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吧 关注:24贴子:844
  • 11回复贴,共1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节选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萨
【原文】 人见如来弹斥偏小。赞叹大乘。知菩萨道所当行矣。然不审其实。而徒假其名。为害滋甚。是故未能自度先能度人者。菩萨也。因是而己事不明。好为人师。则非矣。六度齐修。万行兼备者。菩萨也。因是而专务有为。全抛心地。则非矣。无恶名怖。乃至无大众威德怖。坦然自在者。菩萨也。因是而闻过不悛。轻世傲物。则非矣。即杀为慈。即盗为施。乃至即妄言成实语。种种权宜方便。不可以常情局者。菩萨也。因是而毒害劫夺欺诳。甚而破灭律仪。拨无因果。如古谓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则非矣。此则徇名失实。不善学柳下惠。而学步于邯郸者也。大
【译文】 人们见到佛祖批评偏空小乘,并赞叹大乘,于是知道菩萨道是应当修行的。但不弄清菩萨道的真实意思,而只是空有其名,为害就很大了。所以没有度自己能先度别人的,就是菩萨了;而自己的生死大事还不明白,却好为人师,就不是了。六度同时修,万行都具备的,就是菩萨了;而专门注重世间有为法,把出世的心地法门全抛在一边,就不是了。没有五怖畏包括恶名怖、大众威德怖,坦然自在的,就是菩萨了;而知道有错不悔改,轻狂傲慢,就不是了。杀生是为慈悲,偷盗是为布施,乃至妄语变成实话,种种行为都是权宜方便度众生,是不能以常情来限制的,就是菩萨了;而毒害、抢劫、欺诈,甚至破坏佛教的律仪,不信因果,如过去流传的“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的邪说,就不是了。这些都是只为了虚名而忘掉了实际意义,不认真学习柳下惠的节操,而是简单模仿像邯郸学步一样啊。菩提大道还没成就,业障因果倒先来了,慎重慎重。


1楼2016-01-29 10:51回复
    愿力
    【原文】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著。若好问。若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译文】 宋朝名相吕蒙正每天早起礼拜佛,祝愿说:“不信三宝的不要生在我家,愿子孙世世代代吃皇粮,护持佛法。”后来吕氏所生的后代,如吕公著、吕好问、吕用中,都是富贵显赫而信奉佛法。其实吕文正公也只是人世间的善愿,但竟然得到了他所期望的,甚至累世不绝,何况求生净土,这样出世间的大愿呢?吕文正公的愿,必然是在子孙后代身上实现,结果怎么样不知道,何况求生净土,必然是在自己身上实现,所以知道往生净土不成,还是因为精诚不够啊。昔日有一富贵人家,供养一位僧人,问僧人说:“师父百年之后,肯来我们家吗?”僧人只是一笑,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儿子。年代近一些的是总戎范君,也是他父亲供养过的僧人了,两件事正好类似。不过一时的笑谈默认,就真的生在豪门,那么累积很久的精诚,岂能不生在净土的莲花中吗?这是因果的必然,不容商量啊。


    2楼2016-01-29 10:52
    回复
      不起念(二)
      【原文】 昔有道者。结庵于溪侧。夜闻窗外云。明日有戴铁帽子者当替代我。道者知鬼也。明日将暮。大雨。溪水骤涨。一男子顶釜。冒雨欲渡。道者急止之。至夜。窗外复云。三年俟候得一人。又为这先生所救。必有以报之。道者端坐室中。鬼绕室周遍觅之不得。怅怏而去。良由一念不起故也。盖人之所觅者形。而鬼神之所觅者心也。心空而形与之俱空矣。孰曰黄冠无人哉。吾辈当取以自勖。
      【译文】 从前有修道的人,在溪水旁搭茅蓬修行,夜晚听到窗外有人说:“明天有戴铁帽子的人会代替我。”道人知道是鬼。第二天黄昏,下起大雨,溪水突然猛涨,一个男子头顶着锅,要冒着雨渡溪水,道人急忙制止。到了夜晚,窗外又说:“三年时间才等到一个人,又被这位先生所救,我一定要报复。”道人在屋子里端坐,鬼绕着屋子找遍了也没找到,很失落地离去了。找不到是因为一念不起的原故啊,可知人找东西是找外形,而鬼找东西是找心啊,心空而形体就同时空了,谁说道士中没有高人呢?我们应当用来自勉。


      4楼2016-01-29 10:54
      回复
        九品往生
        【原文】 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译文】 有读书人轻视净土法门而不愿意修,说:“比如我们读书人考科举,应当靠自己的能力去考取功名,何必要靠岁贡授官这种形式提拨呢?”另一读书人说:“这个比喻根本不对,莲台分有九品,您为什么不取最上品,而甘愿在下品呢?现今进士科录取三百名,也可以为上中下九品呢,您为什么不取第一名魁元,而甘愿在最__后一名榜尾呢?”上品上升,就是净土莲花科的第一名榜首啊,所以宋代大智元照律师赞颂说:“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上品上升的在禅宗,就是大彻大悟,也就是所谓“心空就是考取净土”的意思啊。那个读书人叹道:“我的疑惑已经冰消瓦解了。”


        5楼2016-01-29 10:55
        回复
          惜寸阴
          【原文】 古谓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而佛言人命在于呼吸。夫分阴之中。有多呼吸。则我辈何止当惜分阴。一刹那一弹指之阴。皆不可不惜也。昔伊庵权禅师。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何如。其励精若此。予见晨朝日出。则忆伊庵此语。曰。今又换一日矣。昨日已成空过。未知今日工夫何如。然予但叹息。未尝流涕。以是知为道之心不及古人远甚。可不愧乎。可不勉乎。
          【译文】 古时《晋书》说“大禹是圣人,还珍惜每寸光阴,至于普通大众,更应当珍惜每分光阴”。而佛说“人命在于呼吸间”。那么每分光阴中,有很多呼吸,所以我们何止应当珍惜每分光阴,一刹那一弹指的光阴,都不可不珍惜啊。昔日宋代伊庵有权禅师,到了晚上必会流泪说:“今天又这样白过了一天,不知明天工夫怎么样?”他是这样的勤奋。我见到早上太阳出来,就想起伊庵的话,说:“今天又换了一个太阳了,昨天已经成为空过,不知今天工夫怎么样?”但我只是叹息,没有流过泪,因此知道修行佛道的心远远不及古人啊,能不惭愧吗?能不努力吗?


          6楼2016-01-29 10:56
          回复
            富贵留恋人
            【原文】 僧之高行者。平日自分不以富贵染心。然能持之现生。未必不失之他世。一友人以文章魁海内。直史馆。声名藉甚。偶游天目。谓予言。此山中石室有僧坐逝。其故身犹存。予欲礼觐。辄心怖不敢。予问故。答曰。昔有人礼石室僧者。才拜下。即仆地陨绝。而龛内僧方欠伸从定起。予虑或然。是以不敢。因与予相视大笑。此公弘才硕德。智鉴精朗。又雅意佛乘。尚爱著其一时富贵。守在梦之身。惟恐其醒。他又何言乎。田舍翁五亩之宅。寒令史抱关击柝之官。穷和尚三二十家信心供养之檀越。已眷眷不能舍。死犹携之识田。况复掇巍科。居要地。占断世间荣耀者。亦奚怪其爱著也。富贵之留恋人。虽贤智者未免。吁。可畏哉。
            【译文】 僧人中行为高尚的,平日自己认为不会被富贵污染心田,但能把持住现在这一世,未必不会迷失在后世。一位友人以文章著称海内,任职直史馆,声名显赫,偶然游览天目山,对我说:“这个山中石洞里曾有僧人坐逝,他的身体还保存在洞里,我想去礼拜,可是心里害怕又不敢去。”我问什么原故,回答说:“以前有人礼拜石洞里的僧人,刚拜下去,就仆到在地气绝身亡,而洞里的僧人却打着哈欠刚从定中醒来,我觉得有可能是真的,所以不敢去拜。”说完与我相视大笑。这位友人很有才华和德行,智识如镜子般明亮,又对佛法有敬意,还贪爱着一时的富贵,守着梦中的躯体,唯恐清醒过来,其他人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老农民不过几亩宅地,寒酸的令史不过守关巡夜的小官,穷和尚不过三二十个信众供养,已经是依依不能舍,死后还不忘带在八识田中,更何况高中状元,位居显要官职,占尽世间荣耀的人,又怎么能怪他们贪爱执着呢?富贵令人留恋,就是贤德有智的人也未必能免,吁!可怕啊。


            7楼2016-01-29 10:58
            回复
              因病食肉
              【原文】 有受佛戒。断肉食。而忽罹病缘。为亲友所强劝。已而遇俗医又怂恿之。至有久茹斋者。一旦破毁。不思肉之力仅能肥身。不能延命。智者已必不为。又况膏粱子弟。或癯瘠如馁人。而蔾藿田夫。或充腴若富贾。则肥身且未。保如命何。菜食而病。教以食肉。肉食而病。复令何食。在病者以理自持而已。若其位处卑幼。上有尊人。势分所临。不可违逆者。食三净肉可也。杀生而食不可也。
              【译文】 有人受过佛戒,已断肉食,而忽然生了病,被亲友强行劝诱,再遇到世俗庸医怂恿,结果吃素那么久,一下子就破毁了。可是不想想肉的作用只能肥胖身体,不能延长寿命,有头脑的人是坚决不吃的,更何况富贵人家的子弟山珍海味,有的还是骨瘦如柴好像总是吃不饱;而田间农夫野菜充饥,有的也是肥胖的像富商大老板。所以吃肉能不能长胖都不一定,保命又能行吗?吃素食而生病,就教人吃肉;吃肉而生病,又教人吃什么呢?所以生病的人要自己能坚持吃素的道理,若是辈份比较低,上有尊长,势不可挡,不能违反尊长的意思,吃三净肉就可以了,杀活物吃是决不可以的啊。


              10楼2016-01-29 11:01
              回复
                人患各执所见
                【原文】 析理不得不严为辩别。入道不得不务有专门。然而执己为是。概他为非。又不可也。此在昔已然。于今尤甚。执一家者。则天台而外无一人可其意。而执简便者。又复诋天台为支离穿凿。非佛本旨。执理性者。则呵念佛为著相。而执净业者。又复但见不念佛人便目之曰外道。乃至执方山者。病清凉分裂全经。执持咒者。疑显教出后人口。如斯之类。种种未易悉数。矛盾水火。互相角立。坚壁固守。牢不可转。吾深慨焉。奉劝诸仁者。曷若各舍其执。各虚其心。且自研穷至理。以悟为则。大悟之后。徐而议之未晚也。
                【译文】 分析法理不得不严加辩别,修行佛道不得不专务一门,然而执着自己是对的,其他一概都是错,又不可以了,这种情形在过去就已经有了,现在更严重。执一家的,那就是天台宗以外没有可满意的;而执简便的,又反过来指责天台宗分解零乱,牵强附会,不是佛本来的意旨;执理性的,就呵斥念佛是着相;而执净土的,又反过来但只见不念佛的人就视为外道。乃至执唐代方山李枣柏的,批评清凉澄观国师分裂《华严经》全经;执持咒的,怀疑显教是后人编造;如此之类,种种法执不能都列出来,如矛与盾,如水与火,互相对立,坚守自己的见解,顽固到不可转变,我深为感慨啊。奉劝各位仁者,不如各自弃舍各自所执的见解,各个虚心静气,暂且先去深入研究佛理,以悟为准则,大悟之后,再慢慢议论也不晚啊。


                11楼2016-01-29 11:02
                回复
                  竹窗三笔
                  杀生人世大恶
                  【原文】 或问。人所造恶。何者最大。应之者曰。劫盗也。忤逆也。教唆也。予曰。是则然。更有大焉。大莫大于杀生也。或曰。宰杀充庖。日用常事。何得名恶。而况最大。噫。劫盗虽恶。意在得财。苟欢喜而与之。未必戕人之命。而杀生则剖腹剜心。肝脑鼎镬矣。忤逆者。或弃不奉养。慢不恭敬。未必为阿阇杨广之举。况阇广所害。一世父母。而经言有生之属。或多夙世父母。杀生者自少至老。所杀无算。则害及多生父母矣。教唆者。恶积名彰。多遭察访。漏网者稀。彼杀生者谁得而诘之。则构讼之害有分限。而杀生之害无终尽也。是故天地间之大德曰生。天地间之大恶曰杀生。
                  【译文】 有人问:“人所造的恶,什么是最大的?”有人回答说:“抢劫偷盗了,忤逆不孝了,挑拨事非了。”我说:“这些也对,但还有更大的,就是再大也没有超过杀生的大恶了。”有人说:“宰杀食用,这是每天都有的平常事,怎么叫做恶,而且还是最大?”噫!抢劫偷盗虽然很恶,但盗贼的目的是得到财物,如果愿意给他,未必伤害人命;而杀生却要剖腹挖心,肝脑下锅烹煮啊。忤逆不孝的,有嫌弃父母不奉养的,有怠慢父母不恭敬的,但未必会有像印度阿阇世王、隋炀帝杨广那样杀父杀母的行为,况且阿阇世王和杨广所害的,只是一世父母;而佛经上说有生命的动物,可能很多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杀生的人从小到老,所杀的生命是无数的,所以杀害了多生多世的父母啊。挑拨是非打官司的,恶行累积、臭名远扬,大多会被查访到,漏网的很少,但杀生的谁会去管呢?况且打官司的害处是有终结的,而杀生的害处是无穷无尽了。所以天地间的最大的德是不杀生,天地间的最大的恶是杀生。


                  12楼2016-01-29 11:05
                  回复
                    2. 昼夜弥陀十万声
                    【原文】 世传永明大师昼夜念弥陀十万。予尝试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时百刻。正得十万。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若六字则不及满数矣。饮食抽解。皆无间断。少间则不及满数矣。睡眠语言。皆悉断绝。少纵则不及满数矣。而忙急迫促。如赶路人。无暇细心切念。细念则不及满数矣。故如十万云者。大概极言须臾不离之意。而不必定限十万之数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执之成病。因举吾所自试者以告。或曰。此大师禅定中事也。则非吾所知矣。__
                    【译文】 世间传说唐末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昼夜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我曾经试过,从第一天的早上,到第二天的早上,整整十二个时辰,正好念十万声。但我念的还只是阿弥陀佛四字名号,若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不能满十万声了;吃饭上厕所,都没有间断念佛,稍有间断也不能满十万声了;睡觉说话,全都断绝,稍有放松也不能满十万声了;而急忙紧迫,就像赶路的人,没有空闲细想细念佛号,若细念也不能满十万声了。所以说十万声佛号,大概是特别强调片刻不离佛号的意思,而不是一定要满十万数啊。我恐怕有信心念佛的人太执着这个数成了病态,所以把我试念佛号的情况相告。有人说:“这十万声是永明大师禅定中念的吧。”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13楼2016-01-29 11:06
                    回复
                      自他二利
                      【原文】 古云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则翻成毒药。试反己而思之。我是菩萨否。况云发心。非实已能也。独不闻自觉已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乎。或谓必待己圆而后利他。则利他终无时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无有是处。是故当发菩萨广大之心。而复确守如来真切之训。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于菩萨。而人己双失。谓之何哉。
                      【译文】 古人说“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这话是甘露啊,不善于应用这话,就反而成了毒药。试着反思自己,我是菩萨吗?何况发心,还不是真的已有能力了。难道没听说“自觉已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吗?有人说“必须要到自己圆满而后可以利益他人,那利益他人恐怕没有那个时日了。”可是自己的病不能救治,而能救他人,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应当发菩萨的广大度生的心,并且确实遵守佛的真切训诫。不然的话,以盲人带领盲人,想把自己当作菩萨,结果他人和自己都会受到损失,这算什么呢?


                      14楼2016-01-29 11:07
                      回复
                        僧拜父母
                        【原文】 佛制出家比丘不拜父母。而王法有僧道拜父母之律。或问。依佛制则王法有违。遵王法则佛制不顺。当如之何。予谓此无难。可以并行而不悖者也。为比丘者。遇父母必拜。曰。此吾亲也。犹佛也。为父母者。当其拜。或引避。或答礼。曰。此佛之弟子也。非吾子也。宁不两尽其道乎。
                        【译文】 佛规定出家比丘不礼拜父母,而王法有僧道礼拜父母的律条。有人问:“若依佛的规定就违反了王法,遵从王法又不符合佛的规定,应当怎么办呢?”我认为这个不难,可以同时存在不会互相矛盾的。做为比丘,遇到父母必须要拜,就说:“这是我的亲人,就像佛一样啊。”做为父母,当比丘礼拜时,或者避开,或者回敬,就说:“这是佛的弟子,不是我的孩子啊。”难道不是两方面都尽到道义了吗?


                        17楼2016-02-15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