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陆丰吧 关注:3,852贴子:108,844
  • 8回复贴,共1

【文化视角】碣石的中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想写写陆丰市碣石镇的中医,后续也会发表相关文化民俗文章,弘扬陆丰文化。希望大家多关注支持,有有玩微博的也可以关注下。 失忆诗人-胡俊权 http://weibo.com/jokinhu
——————————————————————————————————————————
这次回家,喝了四贴中药,十包药丸,辅以骨汤、滚粥,还要封闭在家寸步不出免受风寒,感冒才得以痊愈。我的体质一般,一年总得有两三次感冒,但也只有感冒。感冒多是热感,主要熬夜上火导致的。到了冬天,只是怕冷,我想应该是大一时献了一次血,又没及时调养身体,导致体质下降,趋于畏寒。
每次回家,不管有病没病,爸妈总让我去开几副中药洗洗五脏六腑,去火去尘。对于中药我也并不排斥,味道虽苦但总灌得下,喝完即含几颗冰糖咬碎,甜味瞬间冲走了苦味。剩下的只等病愈了。
碣石有很多老中医,很多是中医世家。大家病好了就口耳相传,自然有那么几个出名的,下面介绍我去过的几家中医店。

一,望海楼陈某赋
这位医师现年约五十岁,意气风发,店在望海楼入口处,他的药猛且烈,第一碗喝下去奇苦无比。但效果甚好,价格自然也高。他为人风度翩翩,严肃寡言。他还是一名书画家,在汕尾艺坛占有一席之地。
二,泰安大街王某景
这位医师现年六十余岁,满头白发。性格随和幽默,爱开玩笑。他的店没有招牌,亦不设门面,进家门过一条八步长的小廊即是他的内屋也即店铺。
他的药较为中和,药材居多,一般人一副药煮两碗而他要煮三碗。第一碗药三碗水煎成一碗,第二碗药两碗水煎成七分,第三碗药一碗水煎成五分。
在他家不大的大厅里还摆着一张床,专给人针灸的,我看过两回,一回是一个老人,一回是一个少年。施针者正是他儿子,他儿子今年三十岁,刚博士毕业,不知只是寒假给家人帮忙还是决定继承家业。这位老中医据说是半路出家的,三十多岁才拜师学医,而今能自成一派并后继有人,也算是大器晚成。
三,新饶某姓兄弟
这家中医馆是兄弟两人合开的,其实是一人掌中医一人掌西医。兄弟俩一派儒子风范,待人有礼,药理也较温和。
至于其他的中医,由于我没去过,暂且不论。

但这些中医身边必有一人相辅,一般是他的妻子或是女儿。医生在一旁诊病写药方,写完就把药方递给一旁的助手,诊断下一个病人。而助手需识别那张草书,从背后的大黑药柜里,依次拉开抽屉,取出药材,并放在小称上称量几克几两,有些坚硬的药材还要用铁盅捣碎。药材取好以后,放在灰色糙纸上,包好,再用胶纸封上。不过现在大部分直接装进塑料袋里打个结就完事了。但我觉得用灰糙纸包着颇具中国味。鼓鼓的一包药,就是病魔的杀手锏。
同样的病,在碣石用中药比用西药要贵,大概由于西药可以量产合成,而中药只能待其自然缓慢生长。供求关系使然。
但碣石人爱好中医,原因有二,一是认为西药吃多了有损身体健康,而中药由于药性温和则不然。当然这也反映了西药见效快而中药慢。二是认为西药治标不治本,而中药只要长期调养则能根治。
不过现在大家开药时,一般都会中西药皆开,双管齐下,加速病情好转。

碣石中医是碣石特色之一,很多老中医有各种偏方,吃了总能痊愈。时常听起学医的同学说学医之苦,这也许是体制的问题。但中医博大精深,真的需要有人去发扬光大,虽说外界认为中医不科学,但中医确实达到了疗效,而且比西药要好,只是其中的病理说法未能被接受而已,这就需要广大学子继承、研究、发扬,不求中医能登上诺奖殿堂,但求能普及四方,惠及众生。
—————————————————————————————————————
此文原载于我的微博,欢迎关注与分享:http://weibo.com/jokinhu


1楼2016-01-31 15:43回复
    祖传老中医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1-31 21:15
    回复
      2025-05-23 19:51:46
      广告
      好文笔!你是暨南大学金融专业?


      IP属地:广东3楼2016-02-08 21:01
      收起回复
        贊下文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2-09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