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第四期《遥远的她》路评
2016.01.31阅读196
《遥远的她》
音域:最高音小字二组C#,也就是传说中的升highC(我知道你们并不关心最低音是多少)
这期看得我唏嘘不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期我是歌手的字幕把编曲从一群幕后里提出来,单独跟歌手放在了一起。果然,这档节目已经从《我是歌手》成功转型为《中国好编曲》了。
看来以后这个节目的突破点还真就在编曲上了。
本期李克勤的演出最大的亮点,也是我认为的制胜的关键就是人声乐团的配置。人声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很遗憾,因为这首歌的编曲编制太庞大,后期无法在处理人声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METRO的声音几乎是跟伴唱团融为一体了。但这并不影响现场观众被人声的效果震撼,因此全场的最高成绩给了出场比较靠前的李克勤。充分说明了现场的震撼性。作为一场LIVE Show,现场观众永远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至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收音手段能够完全还原现场的情况。
我可能是众多写路评的人里面手最慢的一个了,没办法,天冷人懒。好在这样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演出的看法。
其它路评对这次李克勤的歌曲处理说的已经很透彻了。所以本次不做逐句详解,这首歌细节太多,就说三个我认为最值得回味的点。
1. 合唱
这次各路乐评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大家对“阿卡贝拉”这个概念的种种解读。首先要说清楚,无论你从哪里开始追溯a cappella这个词,它都不是伴唱的意思。而李克勤本人也没有把身边的乐手纯当伴唱,中后段所有伴唱拔下麦架上的麦克,走到台前来跟歌手一起演唱,这个舞台动作本身已经把这四个人的角色和伴唱区别开了。稍微动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原来编曲的意图根本就不是把METRO当伴唱团,否则加上后面节目自带的4个伴唱,这歌还能听了么?
为了方便说话,这里还是简单科普一下。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阿卡贝拉,实际上已经是现代阿卡贝拉的配置了。阿卡贝拉最开始是泛指无伴奏合唱,也就是所谓的“清唱”。它从来就没有人数上的限制,无论你是3人合唱还是百人大团,只要你是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声部≥2),就可以称为a cappella。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无伴奏合唱呢?这是因为国内合唱面对的特殊情况。在国内人们往往对合唱有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合唱就是唱红歌、唱老歌,景山公园门口开声的那才叫合唱。其实不然,合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人声演绎音乐的形式。音色灵活多变,风格也可以完全依照人的审美和喜好演变。比起乐器音色单一导致的角色性,人声只要控制得当,其潜力是不可限量的。更重要的是,人声是最符合人耳欣赏舒适度的声音,因此特别容易抓住观众的情感宣泄点。
但是与此同时,人声也是最难控制的“乐器”。它的发音特质像弦乐,控制稍有不慎就会走音;但在驱动力上却像管乐,需要充分调动气息冲击声带,才能发出不同的音色。更困难的是,不同人天生声音形态不同,如何才能达到完整和谐,“合而不同”,这才是阿卡贝拉真正的学问所在。而这次李克勤邀请的METRO乐团是专以粤语歌为切入点的阿卡贝拉乐团,比香港本土的乐团舞台表现更稳定,音色也更有优势。单从这一点来看,李克勤从设计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
而且从引子里人声乐团的表现来看,音色非常抓人,在气氛烘托上绝对要优于管弦乐合奏。因为人声更柔和,更容易带入感情。《遥远的她》这首歌是一个很有情节性的作品,它需要听众对感情的变化更敏感,而人声营造的personal feeling恰巧符合了这种感情需求。让观众从上一首歌的聒噪中恢复过来,重新审视这首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段结束后在管弦乐戛然而止,四个人的和声托着李克勤的声音破空而出,让感情的制高点脱离乐器的沉重束缚,在观众的心中无限延伸,这个巧妙的设计也是打动观众的一个制胜点。如果前面的设计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人声的美,那么此时人声独特的立体感和不熟任何乐器的层次感就是让观众“惊喜”的地方了。
所以下回别一出门就说李克勤找了四个伴唱,简直不够丢人的。
这段设计可说是非常聪明的,如果说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开头清唱的桥段可以去掉钢琴的部分,那样的话无伴奏纯人声的冲击力一定会更加美妙。钢琴的出现有点打扰画面的平静感,有点跟人声抢戏的感觉。而且我相信,凭克勤的音准和METRO的水平,无需钢琴跟奏也一样可以保持音准不会出问题的。这里的大段钢琴跟奏显得编曲有些“多虑”了。
2. 取舍
下面来说一说大家都很关心的“这么好听的和声你们为啥不交出来!”环节。
很抱歉,这里我必须诚实的说,不能完全怪后期。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判断题而是选择题。
我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业余“研究”无伴奏合唱。根据我在舞台上积累的一些经验,国内现有的设备和操作水平对于无伴奏合唱调音和混音的熟悉程度,远不及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很多调音师根本不知道怎么调合唱,更别提后期混音。以前看演出的时候经常看见国外的团不远万里自己带设备和调音师过来,碰都不敢让本地调音师碰一下,就是这么夸张。芒果台在制作的过程中相当慎重,在经历了几季的磨合之后,在现场调音能力上已经非常出色了,但是录制混音的过程跟现场音响的效果依旧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以我们听到的无损版音频为例,我们听到的声音比重从大到小排列大致是这样的:管弦乐部分最明显,架子鼓其次,电声乐,钢琴,program, VOCAL.
但是到了现场正好是反过来的:架子鼓声音最大,键盘次之,然后是电声乐,管弦乐和program差不多都是蚊子声,而伴唱VOCAL的比重由调音师根据现场要求判断。而弦乐、钢琴和VOCAL在混音过程中是最难平衡的,如果全部放大音量就会出现过载。除非人声合唱出现的时候没有伴奏(详见上一季孙楠的《至少还有你》),否则最后混出来肯定是压的什么都不剩。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为了突出VOCAL而减掉管弦乐的部分,现场演出时肯定会显得非常空泛,观众耳朵里只有键盘和架子鼓,后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所有元素一起出现,最后的结果就是过载,编制太大,混音时只能牺牲最“不重要”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和声。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我想李克勤是知道个中因果的,只是权衡之下选择了迁就现场效果。
这件事有没有解呢?有,去掉钢琴的部分,整首歌就平了,而且人声会更加清晰感人。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3. 对抗
对抗,本来是指唱歌时的发声技巧,但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对抗,可以是横膈膜扩张和腹部向内收缩之间的力量对抗;也可以指歌唱时声带和气流之间的对抗;还可以指共鸣腔和集中点之间的对抗。推而广之,就是歌手和自身惯式思维或舒适领域之间的对抗,如果能在对抗中获得哪怕阶段性的胜利,也会产生巨大的提升效应。
这次《遥远的她》就是一个对抗胜利的案例,抛弃了单一的编曲方式,引入了更多元素和更复杂的声场环境。歌手本人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新升级。其中之一就是如同从各路对抗中找到平衡,突出歌手声音的特质。这次的编曲对于人声来说编制非常庞大,“全力以赴”四个字基本是写在脸上了。不可避免的就要面对人声和器乐之间的对抗。与此同时,歌曲的节奏型还是固执的采用了用钢琴架子鼓压节奏的方式,给歌手预留的余地不是很多,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而不是一味险中求胜。这次李克勤主动要求加入人声乐队这种方式已经是在挑战自己的惯式思维,说明他还不满足于现在的表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正确的看待对抗,有效的带动整个团队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后期爆发出的力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最后,提到对抗,来说一说最后的升high C,据说这个音打了很多人的脸。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人跟我说李克勤不擅长高音。这个结论来的简直是莫名其妙。后来想想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李克勤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优势从来不是高音,而是非常好的声音控制力。如果让我在控制力和音高里选一个,我也会选控制力,毕竟会唱高音不代表任何问题。孙楠的《拯救》真声能唱到high C,到了赛场上一样没人买账。李克勤卓越的控制力通常表现在节奏和音准的精准度上,细看之下每一个音的收尾也是非常见功夫的。这次形势需要,给大家展示了一下高音,不得不说确实很开眼。年近50岁声音弹性保持得这么好,升high C没有唱成纯假声而是用了弱混声,音色通透圆润,说明还有余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相比之下很多人50岁的时候高音已经干瘪嘶哑得很严重了。这样来看保守估计,他的极限音域应该至少还有一个三度,甚至有可能延伸到五度。13年左Friend右Band大派对上,李克勤给谭咏麟伴唱的《高妹》已经唱到了升high D,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高音方面实力很强的歌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希望下一次能看到更多的“积极对抗”,这个舞台上观众期待的是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不断变化的思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适当做一做减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6.01.31阅读196
《遥远的她》
音域:最高音小字二组C#,也就是传说中的升highC(我知道你们并不关心最低音是多少)
这期看得我唏嘘不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期我是歌手的字幕把编曲从一群幕后里提出来,单独跟歌手放在了一起。果然,这档节目已经从《我是歌手》成功转型为《中国好编曲》了。
看来以后这个节目的突破点还真就在编曲上了。
本期李克勤的演出最大的亮点,也是我认为的制胜的关键就是人声乐团的配置。人声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很遗憾,因为这首歌的编曲编制太庞大,后期无法在处理人声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METRO的声音几乎是跟伴唱团融为一体了。但这并不影响现场观众被人声的效果震撼,因此全场的最高成绩给了出场比较靠前的李克勤。充分说明了现场的震撼性。作为一场LIVE Show,现场观众永远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至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收音手段能够完全还原现场的情况。
我可能是众多写路评的人里面手最慢的一个了,没办法,天冷人懒。好在这样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演出的看法。
其它路评对这次李克勤的歌曲处理说的已经很透彻了。所以本次不做逐句详解,这首歌细节太多,就说三个我认为最值得回味的点。
1. 合唱
这次各路乐评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大家对“阿卡贝拉”这个概念的种种解读。首先要说清楚,无论你从哪里开始追溯a cappella这个词,它都不是伴唱的意思。而李克勤本人也没有把身边的乐手纯当伴唱,中后段所有伴唱拔下麦架上的麦克,走到台前来跟歌手一起演唱,这个舞台动作本身已经把这四个人的角色和伴唱区别开了。稍微动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原来编曲的意图根本就不是把METRO当伴唱团,否则加上后面节目自带的4个伴唱,这歌还能听了么?
为了方便说话,这里还是简单科普一下。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阿卡贝拉,实际上已经是现代阿卡贝拉的配置了。阿卡贝拉最开始是泛指无伴奏合唱,也就是所谓的“清唱”。它从来就没有人数上的限制,无论你是3人合唱还是百人大团,只要你是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声部≥2),就可以称为a cappella。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无伴奏合唱呢?这是因为国内合唱面对的特殊情况。在国内人们往往对合唱有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合唱就是唱红歌、唱老歌,景山公园门口开声的那才叫合唱。其实不然,合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人声演绎音乐的形式。音色灵活多变,风格也可以完全依照人的审美和喜好演变。比起乐器音色单一导致的角色性,人声只要控制得当,其潜力是不可限量的。更重要的是,人声是最符合人耳欣赏舒适度的声音,因此特别容易抓住观众的情感宣泄点。
但是与此同时,人声也是最难控制的“乐器”。它的发音特质像弦乐,控制稍有不慎就会走音;但在驱动力上却像管乐,需要充分调动气息冲击声带,才能发出不同的音色。更困难的是,不同人天生声音形态不同,如何才能达到完整和谐,“合而不同”,这才是阿卡贝拉真正的学问所在。而这次李克勤邀请的METRO乐团是专以粤语歌为切入点的阿卡贝拉乐团,比香港本土的乐团舞台表现更稳定,音色也更有优势。单从这一点来看,李克勤从设计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
而且从引子里人声乐团的表现来看,音色非常抓人,在气氛烘托上绝对要优于管弦乐合奏。因为人声更柔和,更容易带入感情。《遥远的她》这首歌是一个很有情节性的作品,它需要听众对感情的变化更敏感,而人声营造的personal feeling恰巧符合了这种感情需求。让观众从上一首歌的聒噪中恢复过来,重新审视这首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段结束后在管弦乐戛然而止,四个人的和声托着李克勤的声音破空而出,让感情的制高点脱离乐器的沉重束缚,在观众的心中无限延伸,这个巧妙的设计也是打动观众的一个制胜点。如果前面的设计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人声的美,那么此时人声独特的立体感和不熟任何乐器的层次感就是让观众“惊喜”的地方了。
所以下回别一出门就说李克勤找了四个伴唱,简直不够丢人的。
这段设计可说是非常聪明的,如果说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开头清唱的桥段可以去掉钢琴的部分,那样的话无伴奏纯人声的冲击力一定会更加美妙。钢琴的出现有点打扰画面的平静感,有点跟人声抢戏的感觉。而且我相信,凭克勤的音准和METRO的水平,无需钢琴跟奏也一样可以保持音准不会出问题的。这里的大段钢琴跟奏显得编曲有些“多虑”了。
2. 取舍
下面来说一说大家都很关心的“这么好听的和声你们为啥不交出来!”环节。
很抱歉,这里我必须诚实的说,不能完全怪后期。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判断题而是选择题。
我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业余“研究”无伴奏合唱。根据我在舞台上积累的一些经验,国内现有的设备和操作水平对于无伴奏合唱调音和混音的熟悉程度,远不及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很多调音师根本不知道怎么调合唱,更别提后期混音。以前看演出的时候经常看见国外的团不远万里自己带设备和调音师过来,碰都不敢让本地调音师碰一下,就是这么夸张。芒果台在制作的过程中相当慎重,在经历了几季的磨合之后,在现场调音能力上已经非常出色了,但是录制混音的过程跟现场音响的效果依旧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以我们听到的无损版音频为例,我们听到的声音比重从大到小排列大致是这样的:管弦乐部分最明显,架子鼓其次,电声乐,钢琴,program, VOCAL.
但是到了现场正好是反过来的:架子鼓声音最大,键盘次之,然后是电声乐,管弦乐和program差不多都是蚊子声,而伴唱VOCAL的比重由调音师根据现场要求判断。而弦乐、钢琴和VOCAL在混音过程中是最难平衡的,如果全部放大音量就会出现过载。除非人声合唱出现的时候没有伴奏(详见上一季孙楠的《至少还有你》),否则最后混出来肯定是压的什么都不剩。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为了突出VOCAL而减掉管弦乐的部分,现场演出时肯定会显得非常空泛,观众耳朵里只有键盘和架子鼓,后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所有元素一起出现,最后的结果就是过载,编制太大,混音时只能牺牲最“不重要”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和声。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我想李克勤是知道个中因果的,只是权衡之下选择了迁就现场效果。
这件事有没有解呢?有,去掉钢琴的部分,整首歌就平了,而且人声会更加清晰感人。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3. 对抗
对抗,本来是指唱歌时的发声技巧,但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对抗,可以是横膈膜扩张和腹部向内收缩之间的力量对抗;也可以指歌唱时声带和气流之间的对抗;还可以指共鸣腔和集中点之间的对抗。推而广之,就是歌手和自身惯式思维或舒适领域之间的对抗,如果能在对抗中获得哪怕阶段性的胜利,也会产生巨大的提升效应。
这次《遥远的她》就是一个对抗胜利的案例,抛弃了单一的编曲方式,引入了更多元素和更复杂的声场环境。歌手本人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新升级。其中之一就是如同从各路对抗中找到平衡,突出歌手声音的特质。这次的编曲对于人声来说编制非常庞大,“全力以赴”四个字基本是写在脸上了。不可避免的就要面对人声和器乐之间的对抗。与此同时,歌曲的节奏型还是固执的采用了用钢琴架子鼓压节奏的方式,给歌手预留的余地不是很多,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而不是一味险中求胜。这次李克勤主动要求加入人声乐队这种方式已经是在挑战自己的惯式思维,说明他还不满足于现在的表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正确的看待对抗,有效的带动整个团队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后期爆发出的力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最后,提到对抗,来说一说最后的升high C,据说这个音打了很多人的脸。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人跟我说李克勤不擅长高音。这个结论来的简直是莫名其妙。后来想想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李克勤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优势从来不是高音,而是非常好的声音控制力。如果让我在控制力和音高里选一个,我也会选控制力,毕竟会唱高音不代表任何问题。孙楠的《拯救》真声能唱到high C,到了赛场上一样没人买账。李克勤卓越的控制力通常表现在节奏和音准的精准度上,细看之下每一个音的收尾也是非常见功夫的。这次形势需要,给大家展示了一下高音,不得不说确实很开眼。年近50岁声音弹性保持得这么好,升high C没有唱成纯假声而是用了弱混声,音色通透圆润,说明还有余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相比之下很多人50岁的时候高音已经干瘪嘶哑得很严重了。这样来看保守估计,他的极限音域应该至少还有一个三度,甚至有可能延伸到五度。13年左Friend右Band大派对上,李克勤给谭咏麟伴唱的《高妹》已经唱到了升high D,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高音方面实力很强的歌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希望下一次能看到更多的“积极对抗”,这个舞台上观众期待的是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不断变化的思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适当做一做减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