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农历十二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在老夏谋生的这座城市,当地老百姓有冬至上坟祭祀的习俗,那些找不着祖宗坟头的城里人以及一些惦记先人却回不去故土的异乡人,便在城里面的一些僻静路口,烧上一堆纸钱,寄托心底一些情感。老夏在下班回家时也捎带买了一些祭祀用品,吃过晚饭,出小区找了一个路口的角落虔诚的烧了,彼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大意是请先人前来分领享用的意思,是否能够收到便只有天知了。回顾老夏那一脸的沉重和微红的眼圈,颇让人想起一句古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老夏其实并不老,今年才刚刚不到五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整体入不敷出的大背景下,留下妻子和一双嗷嗷待哺的女儿,随着同乡到城里谋生,从零散工到帮工学艺到自己创业,再到先后把留守妻子和一双留守女儿接到城市生活,期间的经历也颇有一番煎熬。初入城市,历尽苦难不堕其志,诱惑面前不失初心,也曾豪情满怀,也曾小有成功,后来因为几笔工程坏账至小公司关门,最后只得沉下来踏踏实实做手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宿命,在当下很多地方有着相似的平凡而艰难的演绎,只是过程略有不同而已。
大约七八年前,因为女儿初升高及当时的高考政策,逼着老夏凑了个首付买房迁户,把自己变成了“城里人”。本不宽裕的日子每月再增几千元房贷,日常生活便平添了几分压力。就在那一两年,家中老人相继去世,身前身后的照料也增加了老夏不少债务。家庭变故,生活压力,再加上谋生艰难,老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直到现在回首那段时光,老夏还曾一度哽咽,总说那一下子感觉家就这样没了。我理解老夏心中那份无限依恋的故园情感。
迁户安家以后的生活,总以为比早期多了一份安定。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大家永远是那么忙碌,一个楼道的邻居,见面也常会打些招呼,表面上彼此热络,总感觉隔着些无形的距离。其实这也是城市生活的常态,虽然比邻而居,多数相互陌生。回味起曾经的乡土人情,寂寞便油然而生。偶有节日休息,小区园林闲转,遇同一幢楼邻居老人拉家常,老人更早些年迁户进城,落户在这个小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说起没有原住民的各种福利和保障也就算了,就连现在农村老人六十岁以后每月五六十元的老年补贴竟也无从申领,言语中感受到老人诸多失落甚至愤懑,老夏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联想到一双女儿大学毕业后,工作环境不尽如意,而许多城里同学境况大多截然不同,心中不禁一阵黯然。不取消一些歧视和改进相应同步保障,简单的城市化只会增加更多的心灵伤痛和社会裂痕。
老家的房屋还是老夏以前结婚时盖的三间平房,可能是由于只有一双女儿的缘故,这些年一直没有翻盖。自从老人走了以后,房屋缺乏修缮,已经有些破落。前年春节回去过一次,老夏已经有些赶不上趟了。不抽烟的老夏平常在城市口袋里十几块一包的香烟一般场合都能应付,可回家二十多一包的香烟在某些场合硬是被几个年轻人拒接,后来知道过年在家里有些年轻人抽烟起步都是四十一包,弄得老夏尴尬不已。一碗鳝鱼面卖到三四十一碗,当然也可以吃曾经两三块现在六块一碗的平面,却被在家里种地的乡友一句”夏总你这么节约干嘛“,那语气说不清是调侃、疑惑还是轻蔑,反正有一种怪怪的味道,老夏一下子默然无语。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渐渐有些陌生起来,很多方面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女儿由于从小进城,日久他乡已成故乡,对真正的故乡反而完全陌生,跟着回来只是迁就父母的意思,在家中也是很少出门,老夏看在眼里,感伤在心头。在时代的变迁中,常常让人一片茫然。
前不久元旦老乡聚会,临近岁末自然离不开回家的话题。有几个家中已没有老人的同乡包括老夏说起了不准备回家的打算,感伤中透着诸多无奈。乡村中老人们渐行渐少,经济迟滞,发展无力,故园日渐凋零。城市生活隔离重重,回归已然遥遥无期,情到伤处举杯消愁,酒似酣畅却已不知是醉眼还是泪眼。老夏依然委托老乡带点家乡的梅干菜、干豆豉,我知道那是老夏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我同样知道,今年年三十岁末上奉的纸钱,老夏将依然焚化在他乡。
今天已是民俗中的小年,还有很多人如候鸟般一群一群的迁徙,奔波在回往故乡的路上。也有一些人,在年复一年的迁徙中,因为种种原因,渐渐没有了方向。如同那失去队伍的候鸟一般,在陌生地孤独的生存,经历着持久而艰难的演化。思绪至此,不由地想起王静安先生的那首词,“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尔安归啊······
在繁花似锦的祖国,我依然期待着农民工的美好未来!
老夏其实并不老,今年才刚刚不到五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整体入不敷出的大背景下,留下妻子和一双嗷嗷待哺的女儿,随着同乡到城里谋生,从零散工到帮工学艺到自己创业,再到先后把留守妻子和一双留守女儿接到城市生活,期间的经历也颇有一番煎熬。初入城市,历尽苦难不堕其志,诱惑面前不失初心,也曾豪情满怀,也曾小有成功,后来因为几笔工程坏账至小公司关门,最后只得沉下来踏踏实实做手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宿命,在当下很多地方有着相似的平凡而艰难的演绎,只是过程略有不同而已。
大约七八年前,因为女儿初升高及当时的高考政策,逼着老夏凑了个首付买房迁户,把自己变成了“城里人”。本不宽裕的日子每月再增几千元房贷,日常生活便平添了几分压力。就在那一两年,家中老人相继去世,身前身后的照料也增加了老夏不少债务。家庭变故,生活压力,再加上谋生艰难,老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直到现在回首那段时光,老夏还曾一度哽咽,总说那一下子感觉家就这样没了。我理解老夏心中那份无限依恋的故园情感。
迁户安家以后的生活,总以为比早期多了一份安定。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大家永远是那么忙碌,一个楼道的邻居,见面也常会打些招呼,表面上彼此热络,总感觉隔着些无形的距离。其实这也是城市生活的常态,虽然比邻而居,多数相互陌生。回味起曾经的乡土人情,寂寞便油然而生。偶有节日休息,小区园林闲转,遇同一幢楼邻居老人拉家常,老人更早些年迁户进城,落户在这个小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说起没有原住民的各种福利和保障也就算了,就连现在农村老人六十岁以后每月五六十元的老年补贴竟也无从申领,言语中感受到老人诸多失落甚至愤懑,老夏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联想到一双女儿大学毕业后,工作环境不尽如意,而许多城里同学境况大多截然不同,心中不禁一阵黯然。不取消一些歧视和改进相应同步保障,简单的城市化只会增加更多的心灵伤痛和社会裂痕。
老家的房屋还是老夏以前结婚时盖的三间平房,可能是由于只有一双女儿的缘故,这些年一直没有翻盖。自从老人走了以后,房屋缺乏修缮,已经有些破落。前年春节回去过一次,老夏已经有些赶不上趟了。不抽烟的老夏平常在城市口袋里十几块一包的香烟一般场合都能应付,可回家二十多一包的香烟在某些场合硬是被几个年轻人拒接,后来知道过年在家里有些年轻人抽烟起步都是四十一包,弄得老夏尴尬不已。一碗鳝鱼面卖到三四十一碗,当然也可以吃曾经两三块现在六块一碗的平面,却被在家里种地的乡友一句”夏总你这么节约干嘛“,那语气说不清是调侃、疑惑还是轻蔑,反正有一种怪怪的味道,老夏一下子默然无语。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渐渐有些陌生起来,很多方面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女儿由于从小进城,日久他乡已成故乡,对真正的故乡反而完全陌生,跟着回来只是迁就父母的意思,在家中也是很少出门,老夏看在眼里,感伤在心头。在时代的变迁中,常常让人一片茫然。
前不久元旦老乡聚会,临近岁末自然离不开回家的话题。有几个家中已没有老人的同乡包括老夏说起了不准备回家的打算,感伤中透着诸多无奈。乡村中老人们渐行渐少,经济迟滞,发展无力,故园日渐凋零。城市生活隔离重重,回归已然遥遥无期,情到伤处举杯消愁,酒似酣畅却已不知是醉眼还是泪眼。老夏依然委托老乡带点家乡的梅干菜、干豆豉,我知道那是老夏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我同样知道,今年年三十岁末上奉的纸钱,老夏将依然焚化在他乡。
今天已是民俗中的小年,还有很多人如候鸟般一群一群的迁徙,奔波在回往故乡的路上。也有一些人,在年复一年的迁徙中,因为种种原因,渐渐没有了方向。如同那失去队伍的候鸟一般,在陌生地孤独的生存,经历着持久而艰难的演化。思绪至此,不由地想起王静安先生的那首词,“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尔安归啊······
在繁花似锦的祖国,我依然期待着农民工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