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 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
2016-02-02董星河南高教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和保障。
谋划顶层设计,做好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2015年8月18日,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器。各省纷纷把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引擎,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区域强教育必须强,中原兴教育必先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和“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与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区、直辖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河南省政府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指出:河南高校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实施“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高等学校建设成“育人高地、创新高地、集聚高地、服务高地”。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历史征程中,河南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任务还很重。
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省情,重点选择若干所基础条件好、对区域和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校,分别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确立建设的标准、步骤和目标,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使其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乃至国际高水平大学行列,成为培养优秀人才、发展高新科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旗舰,最终构建以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为龙头,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等各类型高校协调发展的河南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中坚力量。
科学合理定位,构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高水平”是大学在高等教育量化排序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和质量水平的综合考量。衡量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标准应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办学指标全面超过国家颁定标准,位于省内高校的第一方阵;国内三大高校排行榜中综合(平均)排名位于全国高校50~150位之间;一批优势学科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可列入河南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特色骨干大学是指具有显著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大学,形成了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学校列入其中。
定位不同的大学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不一样的。省属高水平大学要以国内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瞄准国内一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
特色骨干大学要围绕河南三大战略,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强化办学特色,主动适应河南省三大战略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和引进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势特点产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服务,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整体提高办学质量,助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凸显办学特色,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中,最关键的是学科建设问题。重点学科的层次和数量是现代大学的地位、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大学要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和在国内外高校中的比较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契合度,推动学科结构优化,突出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巩固提高基础学科,着力打造精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依托特色学科方向推动重点学科整体发展,形成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拥有国际影响和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居于同类学科前列的博士生,承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
特色骨干大学也要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结合自身实际,精心扶植学科生长点,形成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逐渐使该学科占据本领域的制高点。其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选择具有原创性或实际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等重大课题或其他重大产业化项目。再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文环境。目前,河南省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省高校只有瞄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超前的、动态的、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布局,才能在为市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地位。
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大学要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创新不足的缺陷,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硕、博士生培养要重视学科、专业的跨校选拔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及较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团队结构和科研基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的行业高端人才。
把科研创新作为重要标志。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无一不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与超一流的科研水平。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做到“基础研究有特色、应用研究有突破,交叉协调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紧紧围绕解决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平台研发能力,形成基础研究强、科研地位高、多领域合作的整体科研特征。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
如果说创新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那么,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显著特征。现代大学的职能演变历史表明:社会服务职能是近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体现。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基础研究强、科研地位高、多领域合作的整体科研特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服务,依托地方资源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积极挖掘应用研究潜力,做好区域经济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者、智囊团和思想库。
注:本文发表于《河南教育》
2016-02-02董星河南高教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和保障。
谋划顶层设计,做好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2015年8月18日,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器。各省纷纷把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引擎,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区域强教育必须强,中原兴教育必先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和“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与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区、直辖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河南省政府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指出:河南高校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实施“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高等学校建设成“育人高地、创新高地、集聚高地、服务高地”。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历史征程中,河南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任务还很重。
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省情,重点选择若干所基础条件好、对区域和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校,分别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确立建设的标准、步骤和目标,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使其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乃至国际高水平大学行列,成为培养优秀人才、发展高新科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旗舰,最终构建以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为龙头,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等各类型高校协调发展的河南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中坚力量。
科学合理定位,构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高水平”是大学在高等教育量化排序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和质量水平的综合考量。衡量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标准应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办学指标全面超过国家颁定标准,位于省内高校的第一方阵;国内三大高校排行榜中综合(平均)排名位于全国高校50~150位之间;一批优势学科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可列入河南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特色骨干大学是指具有显著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大学,形成了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学校列入其中。
定位不同的大学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不一样的。省属高水平大学要以国内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瞄准国内一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
特色骨干大学要围绕河南三大战略,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强化办学特色,主动适应河南省三大战略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和引进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势特点产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服务,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整体提高办学质量,助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凸显办学特色,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中,最关键的是学科建设问题。重点学科的层次和数量是现代大学的地位、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大学要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和在国内外高校中的比较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契合度,推动学科结构优化,突出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巩固提高基础学科,着力打造精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依托特色学科方向推动重点学科整体发展,形成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拥有国际影响和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居于同类学科前列的博士生,承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
特色骨干大学也要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结合自身实际,精心扶植学科生长点,形成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逐渐使该学科占据本领域的制高点。其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选择具有原创性或实际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等重大课题或其他重大产业化项目。再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文环境。目前,河南省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省高校只有瞄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超前的、动态的、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布局,才能在为市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地位。
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大学要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创新不足的缺陷,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硕、博士生培养要重视学科、专业的跨校选拔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及较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团队结构和科研基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的行业高端人才。
把科研创新作为重要标志。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无一不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与超一流的科研水平。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做到“基础研究有特色、应用研究有突破,交叉协调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紧紧围绕解决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平台研发能力,形成基础研究强、科研地位高、多领域合作的整体科研特征。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
如果说创新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那么,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显著特征。现代大学的职能演变历史表明:社会服务职能是近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体现。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基础研究强、科研地位高、多领域合作的整体科研特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服务,依托地方资源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积极挖掘应用研究潜力,做好区域经济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者、智囊团和思想库。
注:本文发表于《河南教育》